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张 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创新课题。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的工作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建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党的组织路线、自身建设、活动方式,总是要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客观规律。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紧紧围绕新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并开展的。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战斗堡垒,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环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看,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等.更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加注重谋划党的建设城乡“一盘棋”,部署党的建设城乡“两手抓”,推进党的建设城乡“共发展”,这也更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同时,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讲更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也更加有利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贴近更多基层党员,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体现党员队伍的整体先进性。

    二、海西州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成效

    海西作为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社区化已初步显现,城乡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同时,海西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7%,城镇化率达到65%,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开展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已基本成熟。基于此,我们着眼于扩大党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坚持以城带乡,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区域大党建新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构建以城乡联合、结对互动为主的共建共创模式,搭建城乡党组织互通平台。一是城乡联姻,横向建立党组织。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彻底突破行业界限和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村居联建、企居联建”等基层党组织联建新模式,在生产经营统一协调、统一服务,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农村牧区向社区、城镇逐步过渡;二是结对帮扶,建立互动互促的联合党组织。结合“百企联百村”活动,推行“企地共建、村企联建”模式。即企业与村结对帮扶,定期互访交流,企业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在用工上优先考虑,帮助培养致富能手发展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联合、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共同富裕”的原则,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村与企业互为依托,形成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以工促农、共谋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三是产业聚合,以实现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建立党组织。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产业的特点,按照有利于党员活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建立党组织和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建立党组织,加大党组织在产业链条上的工作力度,建立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产业大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党组织建设模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构建以下派挂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基层干部选任模式,促进城乡干部、人才交流。拓宽视野,树立开放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使开放的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成为一项“凝聚力工程”,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出最大效益。一是推行机关干部下派挂职。注重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熟悉农牧区工作的干部选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二是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计划。先后三批招录选派了200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在宣传政策、引领文明、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选派企业干部到村任职。结合“百企联百村”和“企地共建”,由企业法人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第一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企业车间或班组挂职锻炼。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也让村干部学习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三)构建以党员服务中心、党员驿站为主的服务体系,城乡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拓展。一是建立“关怀党员的平台、服务群众的窗口”,在城镇社区和农牧区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现有的办公用房资源,挂牌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在工业园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红色驿站”,服务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初步形成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文明共建、党建共创的工作新格局。二是建立州县两级党内关爱资金和党员发展资金,帮助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党员,或以限期借用的形式,扶助有文化、有技术、缺资金的农牧区和城镇社区党员创业。三是依托现代信息系统、乡镇服务中心和基层站所的职能作用以及党内服务体系优势,建立农牧区党员支农信息服务中心,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提供市场行情和供求销售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发布本地区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和招商信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牧区稳定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有力促进了农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同时也带动了各个专业经济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的兴起和发展。四是推行机关党员“二次管理”模式。针对城镇机关党员服务社区管理难的实际,要求机关党员到社区进行共驻共建活动,给机关党员建一套副本档案,让社区党组织进行二次重复管理,增强机关社区两头管理的有效性。建立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不定期组织党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五是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的优势,以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依托海西党建网站建成了一个“网上党支部”,为流动党员建起了相伴相随的“家”。

    (四)构建以“下培两级”、“按需培训”的党员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城乡党员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要求,探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党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一是按照“下培两级”的原则,把乡镇和村社干部培训工作全部纳入州级管理,保证每个村干部每年至少到党校培训一次。二是按照“党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坚持从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运用学习班集中培训、考察培训、挂职培训、会议代训、组织专家教授巡回授课培训、给农牧区党员送培训下乡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全州广大农牧民党员的致富技能明显增强。三是利用西宁海东海南海西海北区域党建联席会议为地区之间搭建起交流协作、学习借鉴平台,组织40名特色经济村的支部书记赴平安、门源、共和等地挂职学习,有效提升了村社干部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今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设置,共建组织体系。积极适应城乡新兴党建领域的特点,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构筑新兴领域党组织体系。一是实施“联建”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继续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与机关联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同创共建。二是实施“产业”模式。在农村牧区,积极适应农牧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根据农牧业产业布局和党员从业结构,依托畜禽、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在城镇,根据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品流通环节的变化,依托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产业载体,探索建立“产业党组织”,使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产业型党组织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实施“流动”模式。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以“单建”、“联建”、“挂建”等形式设置流动党组织,探索异地商会与流动党组织一体组建的方式,建立流动党员服务平台。四是实施“社区”模式。强化社区党总支(支部)下属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在行业协会、交易市场、工程项目等载体上,将党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实现党的工作在城镇基层的全覆盖。

    (二)优化资源配置,共享组织资源。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优化组织、人才、党建三大资源,实现城乡共用共享,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一是优化组织资源。以“城镇带农村牧区、城乡共建”为核心,利用城镇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党建信息、制度管理等资源优势,建立定点联系帮扶农村牧区薄弱党组织制度。通过开展考察学习、组织教育培训、互派党员挂职、吸纳劳动用工等办法,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整体较薄弱的问题。二是优化人才资源。着眼于推动城乡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探索建立城乡人才互培互流机制,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消除城乡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整合劳务就业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科学制定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大规模开展农牧业现代信息、农村牧区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区人才到农村牧区创业,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锻炼,进一步吸引优秀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创业,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向农村牧区合理流动。三是优化党建资源。按照城乡党建“一盘棋”的要求,充分挖掘城乡党组织的优势资源和潜力,围绕发展主线,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组织城镇党组织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新形势下抓党的工作的措施和办法,传递给农村牧区的党组织和党员,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以农村牧区党员吃苦耐劳精神和奋力拼搏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城镇党员,促进城乡之间党建工作资源互补。

    (三)实施城乡联动,共管基层党员。按照创新党组织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的要求,探索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体制。赋予城镇党组织教育培养和发展进城务工经商党员的职责,积极探索城镇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培养、异地委托培养、与流入地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共同做好在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体制。着眼于推进党员教育的城乡互动,积极整合党员教育资源,探索跨区域、跨行业开展党员教育的有效形式。要根据“联建”的需要和党员的需求,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来设计教育活动和组织生活,并针对党员年龄、身份、文化程度作不同的安排。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定期组织学习,邀请不同类型的党员讲党课、作经验交流,加强相互学习交流与联系沟通。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体制。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共同负责”的原则,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建立党员管理数据库,简化党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服务体制。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对农民工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务工信息、子女上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建立流出地党组织帮助外出党员家庭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实际困难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四)健全保障机制,共促城乡互动。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互动的党建工作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形成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强大合力。一是健全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全面整合党建部门力量,探索建立城乡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城乡党建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定期组织联建单位沟通情况,协商工作,总结交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经验,研讨新形势下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向纵深推进。二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考核机制。积极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逐级建立督查指导制度,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城镇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考核办法,把结对共建党组织的工作业绩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城乡联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党建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分项目、按比例足额预算和划拨党建工作经费,把党组织的工作经费和党员经常性教育经费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多渠道筹集党建工作经费的机制,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确保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经费,努力使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加快推进、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