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功能性写作

    宋克祥

    在应试横行的大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已经普遍异化为紧盯中考命题模式,机械地取得高分的技能、技巧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或许能获取高分,但却不能培育学生的写作素养。功能性写作,从彰显自我,表现生活,描写生命、理想等功能出发,努力让写作回归其本位。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写作应当是为了自我而写作。实施功能性写作教学,能创设积极的写作目标指向,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1.生活探究:写什么。

    “功能性写作”主要解决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等。从最为根本的意义上说,学生的一切写作都源自學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不仅是指学生的“周遭世界”,不仅是指学生的“现身场域”,更包括学生的所思所想。过去.学生的写作之所以低效,就是因为写作时遮蔽了自己的生活,导致下笔时茫然无措。

    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晰“写什么的问题呢?这一方面自然需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反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唤醒、激活。当代写作学巨擘马正平教授给出了这样的一种方法——“非构思写作”。也就是说,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的写作主题时,需要将各种零星的情绪、意义合并,融合到一个明亮而流畅的思维通道中,然后经过梳理,将这种情绪、意义等,朝向自我写作所期待的地方深度运动。比如教学《写作,思路要清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时,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写作,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写作思路。比如一位学生写的是记叙文,于是笔者采用常用的“三W”方法启发学生,即“What”“Why”“How”。具体而言,笔者引导学生追问、描述“这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这件事成全了你还是败坏了你(阐释思维)?”“为什么这件事隋成全你/败坏你(原因思维)?”“这件事是如何一步步成全你/败坏你的(路径思维)?”等等。通过这样的不断赋形,让学生进行生活探究、生活感悟,从而充实自我的写作。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这种“赋形写作”,能敏锐学生的生活感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写作就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等待着学生的不断发现、不断发掘。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探究中不断调动起表现欲、表达欲,从而让学生能积极、主动、饶有兴味地进行表达。

    2.对话交往:怎样写。

    功能性写作是一种对话与交往性的写作。当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后,首先要自己通读,其次要让伙伴读。对学生而言,只要读者不满意,就意味着自己的写作没有结束,自己的文本还有待完善。为此,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对话、交往,激发更多的写作灵感,触发更多的写作联想,让文章更丰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在写作前还是写作后,学生都可以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包括同伴互助、沙龙交流等,比如教学《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任务分割,共同搜集材料,进行同题异构。有小组学生经过研讨,确立的主题是写“古井”。于是,学生从网络上搜集资料,或利用周六日的时间走街串巷,去将不多的古井拍摄下来;或深入民间进行采访,探寻古井的历史,等等。学生分工合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其功能性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创作完成之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小组、班级内相互评价,让学生相互“捉虫”,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本进行完善。通过对话交往,学生将文本写出来、修改,再写作、再修改,从而推动学生的作文进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感受到惊喜。

    在这种合作共赢的功能性写作中,学生能够“感到读者包围着他”,感受到有一双眼睛审视着他,这双眼睛就是公众的眼睛。如此,学生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我与读者之间的彼此关怀、协商、互助,这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写作的责任感。这种功能性写作中的合作互助,是传统的“孤独作者”“唯教师是读者”的写作所无法比拟的。

    3.培育习惯:为谁写。

    “为谁写”解决的是学生写作的动力问题。在现实中,机械的训练、影视已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新鲜感,而功能性写作为学生开辟了更多的可能空间。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让他们透析“为谁写”的问题。从功能性视角看,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寻到一种存在感、意义感、价值感,从而形成写作的长效机制。

    培育学生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推进:其一是写作的预设、计划,这是学生的写作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写作提纲,让学生拟定写作小标题等。其二是在学生写作中,养成反思、回头看的习惯。这样的写作监控,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我的写作。其三是写作的自我评价,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本是否切题,谋篇布局是否合理,遣词造句是否到位等。比如教学《观点要明确》(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竖旗,形成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在文章中凸显出来。然后,要引导学生列出树立这种观点的论据,从事实、观点等方面展开论证。最后,要引导学生继续追问,如“我遵照了当初制订的写作计划了吗?有没有偏离我预设的目标?我需要重新制订一个计划吗?”等。通过这样的写作,学生不但能将自我的习作调整到合适的状态,还能将教师的主导反馈转变为学生自我反馈,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向着写作的理性自我迈进,形成其写作的自我精神、自我神志。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加工、深度创造的过程。通过功能性写作,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形成了积极的言语表达状态。功能性写作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写作技法,更着力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人格培育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等。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面向学生,这是功能性写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流潭初级中学;24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