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柴达木开发研究》长久结晶的感情
三十而立。这是说一个人的人生里程到了这个年龄段,事业上该出成果了,有了比较明晰的人生走向。那么一个刊物呢?创办三十年了,也如同人一样,日朗、风霜、雨露,都经历过了,有成就总会喜庆,遇不测难免焦虑。在这个节点上,回望来路,数数留下的那些也许能数得清但却蕴味难测的各种脚印,仰望的是前路。
一直以来,我总是把柴达木盆地视为一本大书,读它的时候对它的历史对它的现实,往往读几页就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曾经身处在盆地的什么地域,还想去盆地的什么地方。因为感同身受就觉得亲切。对盆地的河流,我无论何时想起来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说的是巴音河、倒淌河、格尔木河、楚玛尔河、沱沱河……面对这样千回百转依然清澈见底的河,我没有办法不俯下身子,把脸放进水里,朴噜几口水,然后捧起一掬水,装进行囊里,带着它出走四方,天南海北,柴达木的河都流淌在我的心里。
记得很清楚,我在《柴达木开发研究》最初发表的几篇散文就有一篇是《格尔木河的故事》。格尔木在蒙语里就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可想而知格尔木河有多么滋润了。我在这篇关于格尔木河的散文里,写了我的“簍子班长”在一次执行完西藏平叛运输任务后,驾车通过格尔木河时被咆哮的浪头卷入河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并没有诅咒格尔木河,在散文中用更多的文字告知我的高原战友们,前进路上如果遇到不可预知的险情出来时,要所向披靡仍然不要停滞前行的脚步。此后,《柴达木开发研究》陆陆续续发表了我的十多篇散文,主要有:《当年我在格尔木》、《将军和将军楼》、《烈士没有陵园》、《谁是青藏线上第一个汉族女人》、《可可西里为什么没有琴声》、《望柳庄》、《26名将军来自格尔木》、《十八岁的墓碑》……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这些作品是经过三名执行主编的手发表的,他们是张珍连、巴明德、李欣玲。我和《柴达木开发研究》这种浓浓的情谊,绝非用一物可比,一语能言。无论是在我的文学生涯里,还是日常生活中,这种长久结晶的感情于我都是对已往失去时代的怀恋和向往。
就像我这一生始终走不出那片供我精神皈依灵魂安放的青藏高原一样,柴达木的报刊同样让我终生珍惜,依存!
2017年6月19日 于京城望柳庄
作者简介:王宗仁,笔名柳山,1939年5月出生,陕西扶风人。1985年入伍,在格尔木驻扎七年,百余次穿越青藏高原。历任汽车驾驶员、副班长、文化教员、组织干事。1965年调总后勤部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创作人员、总后创作室主任。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文学创作一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作品42部。青藏题材的散文集主要有《传说格尔木》《雪山无雪》《情断无人区》《苦雪》和《藏羚羊跪拜》。散文集《藏地兵书》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夜明星》《藏羚羊跪拜》等4篇散文选入中小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