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究
杨倩 黎成茂 潘霞 李秀建
摘? 要: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化,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尤为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配合和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章旨在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聚焦内涵提质,以“育人体系构建”和“校企联动”为两大抓手,两手都要强两手都要硬,搭建“链式”体系,强化任务式培养,着力培育良好的高校创新文化环境,广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文化创意生产能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052-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ac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ow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alents, improve the innovative spirit,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and serv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o focus on connotation and improve quality. Taki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linkage" as two starting points, the "chain" system is constructed. Its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task-oriented training, cultivate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ncubation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education
在当今世界,创新创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强大助推器和动力源泉。创业实力如何既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其中一环,也是权衡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体现。教育部2010年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作出指示:大学生是施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力量。大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加入了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进行相关教学改革摸索,将创业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切实落实到创业教学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创业意识。而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是一个整體的、长期的工程,需要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坚持以“兴趣引导”为出发点,以“内涵提质”为重点,以“校企互动”为路径,通过创新和创业课程和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来逐步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以及创业实践综合素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背景下,探索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关于创新创业方面教育的基础课程,针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初步建立了企业孵化器平台,举办了创新创业的竞赛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明显加强,形成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同时也推动了高校的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然而,过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背后,地方高校依然存在双创意识弱化、双创能力不足的问题,与产业、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等问题。譬如:1. 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认为是完全等同于企业家速成模式的教育,既是在高等教育中没有把创业的实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主流,更有甚者是该方面的相关意识层面在教学管理上仍没得到重视;2. 在日常的创业教学中脱离专业培养和基础必修知识。主要表现在创业教学中大多仍然是停留在简单的课程设置的形式上,而经常忽视了深层基础的内涵式教学培养;3. 创业培养缺乏实践环节。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学,主要停留在创业比赛、创业座谈或讲座上;4. 创业培养辐射度和受益面不足。创业培养还没构成普遍性的大范围培养,大多数只是针对科技动手强的少有学生群。由于高校经费等问题创设的实践平台相对有限,高校在选拔进驻时经常是以学生的科技类比赛获奖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创业培养仍然停留在精英培养模式而不是大众培养;5. 课程培养的体系化构建及培养内容和方法仍然需要加强创新。在国外少许高校在创业培养的课本方面已经增设了很多现实中学生喜闻乐见且生动的元素创新培养内容,并构成了一套比较娴熟的讲授措施和评估尺度;6. 实践教学比较欠缺。譬喻有些学校尽管设置了创业培养的相关课程,可是仍然只是停留在课本内容单一层面的讲述,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理论的教授,而缺乏对于创业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引导,在教学内容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也经常因师而异。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与第一课堂的接驳存在差距
目前高校在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指导队伍方面是很缺乏,故而在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与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存在较大的差距。创业实践过程单一,往往造成了创业实践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培训缺乏专业性的创业实践指导与帮扶。
(二)地方高校创业实践教育资源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不平衡
由于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来源相对较窄,形成地方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资源往往以传统的第一课堂创业教育为主,传统的课堂授课、创业观摩等渠道,但地方高校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往往需要引导大学生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造成地方高校创业实践教育资源投入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也缺乏针对性和优质指导,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出口”路径过窄,缺乏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实践育人信息平台,严重制约了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实际效能的发挥。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覆盖面过窄
由于地方高校资源投入有限,因而缺乏专业的创业实践教育师资队伍以及有效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方式也有限,造成了当前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大多数存在于“贵族教育”“精英教育”的层面或少数的一部分实验室,造就了创业实践指导往往针对某一团队或个人,导致了创业实践教育覆盖面过窄,因此大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优质的帮扶和指导,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创业的兴趣与体验,最终制约了高校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效能的发挥,严重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程的深度推进。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秉承“三个坚持”的理念,助推创业实践育人内涵式发展
1. 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增强学生“选项”的能力
高校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增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为核心,融入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元素,学生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元素,扣好创业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团队的项目,引导大学生把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前沿科技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专业背景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先进科技的实际应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和创业大学生实践技能。
2. 坚持校企协同,促进创业内涵提质增效
地方高校应该在打通各二级单位创业实践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总结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育人模式与规律,利用信息化平台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就业创投、校内培训、校外实训等五大功能,不断拓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覆盖化,提升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内涵,努力构建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业务相吻合的桥梁, 从而实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3. 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学生科技作品转化
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在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取创业资源的同时,通过搭建有效、实用的技术输出服务平台服务经济,实现高校科技研发同企业市场需求的供需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并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努力寻求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与大学生创业模式无缝衔接,从而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学生科技作品的适用性与市场性。
(二)开拓“链式”教育体系,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1. 凝练创业实践案例,助推创业实践课程建设
创业实践教育为本,实践育人可以通过凝练学生创业的规律,将创业实践过程进行分层,变革传统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育人模式。首先,在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等通识教育性质为主,采取大众化教育模式,撰写部分著作作为自主研发的“创业实践教育在线学习系统”的理论教程,用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积分课程的课内教育,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构建线上长期开放的创业基础和创业实践模块的创业实践教育,并且打通创业积分与学生学分之间的置换,推动创业教育的改革;其次,在专门化阶段,引导学生坚持问题导向,鼓勵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敏锐力和洞察力,促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有意义的创新创业。实现产生创业想法等专业性的创业实践教育,推动创业实践育人教育体系的科教结合;再次,在实现阶段,引入校外资源,拓宽项目来源,增加创业实践的课题。通过凝练案例以及以上各环节不断促进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保障创业教育的质量。
2. 强化创业实践育人项目管理,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践“选项”的源头
目前在地方高校仍然存在学生想进行科技创新却毫无头绪,但教师或企业有好的作品想要进行完善或推广却无学生可用等现象,为了打通学生创新与教师或企业资源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可以建立线上线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库或实践平台,人才库或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引入老师或企业的项目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布,大学生通过竞标方式对接项目,解决学生创业实践“选项”的源头拓展。在创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承接项目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内身驱动力,借助企业资源,开展企业诊断会,助推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选项”的源头难题。
3. 整合育人平台载体资源,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过程难以接驳第一课堂、现有的创业实践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创业需求、创业实践教育无法实现全覆盖、高校创业导师严重不足等问题,地方高校应把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厘清学生兴趣的主体地位与企业资源的载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融合“个性 学科 工程 社会”四个方面,整合“学校 学院 企业”三层资源,分“体验→实训→创新→转化→孵化→创业”六步进行成果转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将大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单一创新与团体性创新创业融合、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机融合;积极与地域企业积极互动,打造创业实践教育联合育人平台,实现“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就业创投、校内培训、校外实训”五大功能;以学生兴趣为主体,积极培育创业实践文化基因,主要是将创业类赛事、初创项目孵化等与社团无缝对接整合企业、政府等校外资源,通过共建、共育等形式,拓宽平台载体,充分发挥创业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创业实战经验。
4. 實施“回炉教育”计划,增强创业实践育人服务职能
“回炉教育”主要是针对想创业的学生和已创业的学生搭建的信息汇聚地,打通理论讲授和实际创业的最后一公里,主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借助高校和企业的交流相关网络平台通过发布高水平赛事或项目中学生的创新作品,引入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通过发布学生创意点子、作品或个人、团队信息,企业可以直接投标“拿”走;通过针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具体内容,引入社会中实际创业所需的财务知识、技术支持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通过在针对创业实践过程中不同领域,在校外选取适当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固定场所,由企业给予优质指导。最终通过开展“回炉教育”,让想创业的学生和已创业的学生都能具备专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三)优化校企联动,搭建“343”实践育人体系
大学生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除了解决针对学校创业师资匮乏,学生学习渠道不畅,以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以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基地孵化项目、创业游戏、影像资料等为内容,实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的全覆盖的大众化外。另一方面,要真正解决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来源问题。需要动员校友企业引入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反哺学校创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整合校内的创业实践资源,充分利用校级各类平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 系统搭建三个层次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在学院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进行专业工程基础训练,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课程实验、实训达成。在校级创新实验室、创新平台进行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训练,主要通过创新课程实验、实训达成。在校友企业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系统设计开发以及复杂工程技术训练。
2. 构建了四种实验体系。通过校内公共基础平台、特色专业平台和个性发展平台三类实验平台,为学生开设基础型课程实验、自主型开放实验、能力型综合实验和研究型创新实验四种实验体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3. 搭建三梯队创新竞赛体系。建立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竞赛为主导,校外企业创新类竞赛为支撑,校内品牌学科竞赛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组成的学生科技竞赛体系。通过接受实战培训、项目训练、成果转化,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素养的熏陶,就业能力的增强。
三、结束语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即是通过“三大坚持”理念,探索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链式”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有机融合,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地方性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理应聚焦以下三大焦点:
一是聚焦理念创新。主要是坚持基于内涵建设的育人思路,逐渐摸索形成基础阶段、专门化阶段以及实现阶段的育人创业实践育人思路,凝练出“三大坚持”创业实践理念,从而构建适应学生创业规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聚焦模式创新。首先依托校企合作联动完善校内的创业教育在线学习系统,共同打造创业实践教育联合育人平台以及“‘三层‘六步‘四融合”的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提质地方高校创业实践育人效果,从而实现创业实践教育的成果转化。
三是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通过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探索形成提质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变革,努力培树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使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有根之木,有水之源,创业也成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生力量,参与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也蓬勃发展。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坚持 “三大坚持”创业实践理念,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整合线上平台和校企资源,努力打造创业实践教育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创业实践育人效果。通过对创业实践能力体系的积极探索,使地方高校的创业培养成为有根之木,有水之源,创业也成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新生力量,显著地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焦新安,胡效亚,张清,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7(05):58-63.
[2]张根华,冀宏.应用型本科视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滕智源.“互联网+”视角下“三个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7):86-88.
[4]黎春燕,李伟铭,李翠.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7-20.
[5]滕智源.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04):64-67.
[6]吴秋凤,王慧.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多案例分析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5):115-117.
[7]王道平,贾腾飞.创新创业背景下外语人才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7):69-70.
[8]辛鑫,杨晓玲,何翔,等.校企合作背景下“一平台两环节三方法”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信通学
院为例[J].新西部,2019(14):63-64.
[9]林木明.创业实践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基于美英创业实践教育的启示和借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8):186-192.
[10]张金霞,晓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3):85-87.
[11]黄可.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出口”路径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