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

    

摘要:高校大学生德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其影响也是有目共睹。如何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德育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管理工作高效推进,为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85-02

    0引言[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德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辅导员在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簡单来说,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我们自身的道德约束,尽可能不违背我们善良的本性去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其次,德育课程的学习对我们一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在大学期间,多数人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而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其中,此时德育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往往德育的教导会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但目前就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研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找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

    1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1高校大学生德育严重失位,造成冷淡和不被重视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延续了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大学的教育评估基本也是依据学生各科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科竞赛成绩、四六级成绩、考研率的高低为标准。在当前的这种教育模式下,智育仍然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德育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的德育被冷淡和不被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反映了教育的评估还处于重视“知识取向”的价值,导致了学生缺乏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相当于把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也看成了一个机器,看它的生产数量的多少来评价它的好坏,而彻底忽略了它的全面性,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严重失衡。诚如鲁洁教授所言:在社会泛起唯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等浪潮中,当社会道德从根本上被挖空时,学校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它应有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反而在相互交流、推波助澜中,与社会其他方面共同酿成了空前的道德危机[1]。

    1.2德育的目标过于空和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

    不管是从理论来看还是从实践来看,学生的个性品质都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然而当前高校的德育培养目标却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并没有考虑到每个高校大学生实际的主体需要,很少真正从学生的内心去考虑,基本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中小学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倡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用统一的标准去完成一些德育目标。

    1.3德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旧

    德育的教学仍然是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长期以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德育。尽管当前所提倡的德育教学方式有许多种,但总体来看使用效果都不太好。德育教育所倡导的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但是每个人的个性、思维、判断能力都不同。因此,在当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课堂中,一个教授面对许多学生,讲授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采取这种填鸭式的德育教学方式就会忽略学生的个体性,无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上接受德育内容。因此,通过向学生灌输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内容,不顾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那种教学效果。同时德育内容的陈旧主要是源于上课内容形式的单一以及缺少很多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这不仅造成了德育教学内容的反复、重复,还会让学生对德育的理论知识产生厌倦心理。同时我国对德育课程的评价也还是采取的一种闭卷式作答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真正的对学生的德育作出评价,考试评价的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德育,因为考试时学生顾虑到一些情况,会故意隐瞒一些东西,所以常常会出现语言和行动不一致的情况,老师无法真正把握学生的真实德育情况。同时这种德育的教学还会给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1.4德育生活过于枯燥,制度过于拘束

    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养成不仅要靠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辅以相应的行为约束和德育生活在其中,把德育融入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逐渐来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力。其次,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必须要通过严格的教育才能实现道德的进步。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比较反感枯燥空洞的德育生活,除了热衷于评先进个人、优秀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种称号,德育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活中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使得许多学生处于一种流放的自然状态,造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生活严重缺乏。张伟强也认为在当前的高校德育生活实践中,德育目标成“倒金字塔状”形式,形成了“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只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格局”,这进一步加剧德育生活的枯燥无味[2]。所有这些都违背了德育的本质,偏离了德育生活对学生的需求,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给学生增加了理论学习的负担,使学生无法真正从内心上接受德育。

    2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策略

    2.1强化立德樹人的任务,努力营造“大道德”氛围

    当今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核心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也是判断高层次人才的首要标准。因此,高校需要把德育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把它当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它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当中,让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改进德育的教育模式,让德育切实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把德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中,营造一种“大道德”的氛围。比如,把德育融入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生活服务、以及学校的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等活动中。特别是前段时期网上一直在报道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生会工作官僚气息浓厚,在笔者看来,就是高校没有真正把德育教育做到极致。如果高校可以把德育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有一种“大道德”的氛围,学校的这种官僚气息自然而然就会被避免。因此,高校需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生活服务中,真正能够形成一种“大道德”氛围。同时高校也需要呼吁全校上下共同形成一种力量,切实把立德树人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共同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核心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2.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一直延续的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学校中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灵魂、有血肉、有个性的人,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非一种机器,需要别人去操控它。恰恰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违背了人的本性,所以缺乏合理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就需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需求,把他们每个人都看成世界上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不要去强迫他们最后形成统一的道德品格,而是引导他们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2.3以道德知识的理论为基础,加强德育的实践活动

    道德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德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也不是德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单单只凭道德知识理论的学习而不去实践,这就相当于是纸上谈兵,所学到的知识就比较空洞,无法使学生真正去理解道德知识。其次,在德育的学习中,道德实践比道德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只有通过道德的实践才能把我们所学到的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离开了道德实践的知识学习,德育学习的效果也无法判断,德育学习的价值也无从落实。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大胆尝试新的领域,着力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校外的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把我们的道德实践落实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形成校内外德育模式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在校外的实践中内化道德知识、巩固道德信念,真正达到德育的要求。

    3结语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跃,这也给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难度。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学习生活中,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解其问题,实施相应措施,才能够更好地诠释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的实践意义,能够增加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动力。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4):9-15.

[2]吴芮凌,代勇智.大学生德育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29-30.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张长江(1976—),男,吉林蛟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