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邬书林

    出版的本质功能在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出版作为永不凋落的朝阳行业,历经数千年,能与社会进步同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出版人始终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升出版业水平,服务社会进步。

    从中国出版史来看,图书的载体形式,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改进。中国早期的图书以甲骨、青铜器、竹简、帛为载体,正是这些早期的图书,可以使我们见证中华文明的辉煌,可以使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和文化繁荣景象。这些重要图书,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进程和社会发展。汉唐以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更与图书出版息息相关。重视文化教育、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宋、元、明、清都留下大量珍贵的图书、典籍。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纸张和印刷术两项源于出版,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出版鼎盛的时期。

    从世界出版史来看,技术进步、载体更新同样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埃及的纸莎草书和两河流域的泥版书的发明与使用,创造了領先世界的文明,出现了像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样系统收集世界重要图书的文化设施。在欧洲,羊皮和牛皮曾经是图书的重要载体,对人类知识的传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15世纪,机械印刷的使用,更是使世界文明加速发展,成为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在评价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时,有这样一段著名论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从20世纪中叶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开始,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出版的繁荣和发展。出版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重要,功能不断增强。激光照排在印刷业的使用,使出版告别了铅与火,实现了光与电,数字技术,特别是按需印刷的应用使出版印刷有了新的发展。在发行领域,书业的信息化使出版与发行之间的信息更加流畅对称,特别是近年来电商的迅猛发展,使出版的发行成本大为降低,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图书。现在编辑、校对、排版等工作有了专门的软件、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编辑效能,使编辑可以更加专注于选择、鉴别的核心功能,在提供精准、权威的知识上下功夫。这些都为融合出版准备了良好条件。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地改变出版业的生态,出版融合日益成为出版的发展方向。这既是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更是出版业发展的空前机遇。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融合可以更好地整合出版、发行、印刷的资源,建设涵盖编、印、发的出版平台,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提高效能,用信息技术巩固、拓展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直接面向读者和用户。在教育出版领域,纸质课本现阶段不可取代,而课件和延伸服务已日益数字化。这方面的出版融合大有可为,国内外无论是大型出版集团,还是专精特的独立出版社,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二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已经成为现实。在专业出版领域,国外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已经成功实现数字转型,学术期刊,经济、法律、科技信息服务等产品已经数字化,只有用户特别要求才通过按需印刷提供纸本。三是融合出版的理念在深化,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出版被定义为服务业。一些世界领先的重要出版集团,已经把出版定义为知识信息服务提供商,自觉地把出版工作融合到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之中,为使用者提供知识、信息解决方案,提供权威、精准专业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相信这样的融合会使出版更好地与时俱进。

    (作者系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