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九大以来,改革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改革目标更加聚焦上层建筑,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本文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辩证地反思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经验,审视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与阻力,从哲学动因层面肯定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意义,指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现阶段矛盾的特殊性,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词]哲学;改革开放;发展;人民群众

    [作者简介]芦苗(1990-),女,河南许昌人,中共许昌市委党校,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B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9-0045-03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它以实践为基础,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而得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反思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改革开放打破了思想桎梏,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因此,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能看到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消除攻坚克难过程中的种种疑虑,凝心聚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释放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学说。它从对象的实际出发,探求对象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孤立与静止、片面与绝对,都是它批判的对象。它揭示了对象之间乃至其内部的复杂联系,并从对立统一的层面解释了这种普遍的、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本质,即矛盾。事物在其内部矛盾的推动下,通过对自身的扬弃,否定与自我革新,在吐旧纳新的自我更迭中实现自身的永恒发展。这是万物得以长存的客观规律,更是人们看待事物所必备的哲学思维和哲学视野。四十年来,中国社会正是在自我革新中得以发展,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得以前进。发展无止境,改革便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这正是说,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更是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上,过去取得的成功和经验不应被教条化、绝对化。改革开放只有始终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改革永不停步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是在吐旧纳新的自我扬弃中保持长久存在的,一成不变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事物发展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其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所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各方面。这些方面在此消彼长的斗争中推动事物永恒发展。因此,打破矛盾各方已形成的固化的稳定状态,打破前一阶段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均衡,促使各方在此消彼长的斗争与转化中,在寻求新的均衡点的这一过程中,推动事物的前进,这是事物不断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打破已固化的社会模式,激发各方积极性,释放社会活力的利器。正如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國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之源。这是唯物辩证法理论逻辑与中国改革开放多年具体实践所得出的一致结论。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阻力不断加大,出现了一些困难局面和质疑的声音。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容易改的大部分已经被改完,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更应看到,改革作为社会动力机制,激发新的社会活力的同时必然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阻力主要来自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当前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则更多来自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解放思想,破除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桎梏,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同时,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现有的分配格局并不断得以固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壁垒,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结构,激发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热情,才能释放更多社会活力,推动事业的发展。

    社会发展固然离不开改革,但改革不是动辄一哄而上,不是一改就好,不是完全调转马头、标新立异,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纠偏。对生产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辩证否定的过程。在打破旧均衡,寻求新均衡,再次打破原有均衡,形成新均衡如此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过程中,改革真正作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永不停步。

    (二)看清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全面扩大开放

    联系是普遍的,这种存在于事物诸要素之间、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是客观的、不能被主观意志否定的。联系的普遍性要求作为整体的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才能与外界不断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保持自身的存在。并且依据环境与自身因素对自身功能和结构做出选择,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所以,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系统只有在保持开放的状态下才能获得长久存在的可能。小到一个社会团体,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任何系统要保持自身的发展,单纯依靠自身内部的资源是无法实现的。回望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深度嵌入全球分工与协作的链条中,在全球化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2018年10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首次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放在一起并列提出,这表明扩大开放被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很多发展难题的破解离不开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更需要中国注入发展的因素。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平台,继续扩大开放,实现中国与世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改革与开放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把两者孤立起来看待。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当代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复杂度已经远远超越一个封闭系统所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发展可利用、需整合的资源也不仅限于国内一种资源。尤其在当前形势下,逆经济全球化潮流涌动,中美贸易摩擦争端升级,使我们对原有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理念产生了深刻反思。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发展应具有更宏大的视野和格局,改革所面向的问题,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对自身常量因素的调节,而是一个开放格局下、一个增量因素处于不断流变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新战略、坚定开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的时代逻辑。也就是习近平在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的,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重大任务。”③

    (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避免经验的绝对化、教条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的问题导向要求深刻把握所处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从当下的具体问题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推进。这涉及到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身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毋庸置疑,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生产生活资料极其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国防力量日趋强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更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经验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成果。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要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不能把过去的经验一概绝对化、教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矛盾,克服各种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从对过去习惯做法的迷信、对国外模式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④

    正如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今天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将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破除对他人经验的迷信容易,破除对自己经验的迷信较难。在看到改革绝不是搞私有化,私有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同时,更应审视自身以往的经验是否符合当下的实际。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一个体量巨大,而且复杂度极高的共同体。相比四十多年前社会系统内部的复杂度更高,有机联系更为密切,对制度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内部复杂性相对较小的层面。只有看到自身实际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变迁,才能回应时代课题,推动社会发展。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⑤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念宗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对改革开放而言,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改革开放的创造主体,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四十多年前,顺应人民期盼,满足人民需要,改革开放开启了宏伟大幕。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深深扎根群众,改革开放才有最深厚的根基,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披荆斩棘克服重重阻力。

    人民群众的期望就是改革开放的方向。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⑥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改革朝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在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的需求。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将改革开放的成果转化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人民为中心是事业胜利的保障,在改革开放取得輝煌成就而又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时刻,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才能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才能在改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220页.

    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页.

    ③包心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怎样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J].理论与改革,2018(4).

    ④江宇.解读习近平“以改革开放的眼光对待改革开放”.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283页.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0页:1995.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3页.

    [3]包心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怎样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J].理论与改革,201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3页:199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1-5).

    [6]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