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摘要:文章以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当前“河长制”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模式。从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三方共赢三方面分析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具体实践方法。

    关键词:“河长制”;水利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国内“河长制”工作机制的逐步探索与实践,一大批优秀的水利人才投身于“河长制”全面推行的实践浪潮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需要探求新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培养路径,以便更好地适应、改善、提高和引领水利工程專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质量。2016年初,我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必须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为黑龙江省及全国水利战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水利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学院结合省情、校情,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了针对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校企平台”(以下简称“三位一体”)相融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水利专业研究生的新模式提档升级,创造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期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新方向,为提高水利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为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优化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一)创新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教学模式

    常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课程学习以传统的水利类专业课程为主,缺少水利类交叉学科专业课程配置,这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多元视野的培养。学院经多年实践,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形成了线上线下集成教学模式,并建立了网络慕课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平台,优化学期课程配置方案,形成灵活的选课机制,满足水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基础教育要求。

    (二)构建水利工程专业学位校企合作的培养体系

    水利类专业硕士多以实践为主,学院通过深入挖掘校友资源,组建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团队,并对水利工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导师队伍的构成、建设,相关规范、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校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二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科学方法指导和实验设计培养及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三)创新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评制度

    学院通过设立毕业考核指标体系,创新了学生的考评制度。毕业考核要根据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实践的特点,研究相应的学位论文考核评价标准,探索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中的权重,这是培养水利专业硕士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调整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毕业考核制度中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的比重,并且最终体现在毕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方面。

    (四)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水利工程领域科研实践

    学院通过调整奖学金评选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传统的奖学金评选主要依据课程成绩和学术论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不够全面。所以教师要将相关项目价值指标、科研成果等纳入考核之中,然后再根据学生参与项目价值、级别,具体实践所形成的科研成果、项目参与程度、数量等建立奖学金多项考核指标,最终形成综合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三、创新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践来提升自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学习环境,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三实”基地模式

    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模拟实验室,与校外的各企、事业单位增加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从而满足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需求。

    (二)“双导师”团队模式

    普及实践教育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建立“双导师”队伍体系和制度建设。研究生校内导师以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以及指导撰写毕业论文为主,校外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二责任人,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如对学生做水利类相关项目、相关实验做出具体指导。

    (三)孵化推广模式

    以不同专业方向导师的培养实践为抓手,总结归纳形成水利专业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为相关工科院系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孵化成果。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到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或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生产一线的科研项目工作,把学位论文写在生产一线。在当前“河长制”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此为研究课题,并结合三个院所相关实际项目和参加项目实践获得的工作经验,来完成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校外参与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素材,当自身所接触的项目内容超出能力范围时,高校这样的多领域综合平台亦能为研究生提供完备的帮助。在校内、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研究生们都高质量完成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全部一次性通过了论文答辩。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水利电力学院的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仅在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一处,就协助完成了100余项“河长制”相关的科研服务咨询项目,并发表河长制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实现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三方共赢

    “三位一体”产学研联合培养中的三方主体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拧成一股绳,实现三方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水利电力学院自产学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培养150余名优秀的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继续深造读博的有近20名,多名学生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这都得益于研究生在校外具体实践项目中得到的充分锻炼,和同时得到校内外多位高水平导师的指导。尤其是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接触并参与到了黑龙江省最新、最前沿的河长制理论实践项目,开拓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对其成长进步巨大。与此同时,研究生们这股新生力量也给科研项目组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年轻人干劲十足,促进了每个项目的高效推进,全部提前达成了预期效果。另外,在三个院所联合培养工作期间,院所根据硕士研究生参加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时长,发放了一定的项目劳务补助,这既为研究生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收入,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又激发了研究生参加课题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运行。

    五、结论

    水利电力学院结合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以及所在合作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创新制定了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原有培养方案、奖励制度的基础上,针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做出培养方案的补充。同时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经验,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团队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分工责任,并引入多维选聘机制,完善校外导师遴选聘任机制及相应待遇,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与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合作基地,与校办企业达成战略同盟、共享实践平台等多种方式,全面构建出教育、实践、运用、孵化等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效果。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若要进一步完善,除了要优化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还要建立健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切实可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全方位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着力打通三方合作过程中衔接瓶颈的问题,确保各方顺畅持续地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要着力调动三方潜能发挥的问题,确保各方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三是要着力规范三方务实合作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确保各方互利共赢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高中,徐跑,袁新华,侯喜林,董维春.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養研究生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4):20—25+84.

    [2]谢跃雷,晋良念,廖可非,刘庆华.“双创”背景下对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8,(36):7—9.

    [3]刘巨保,孙明明,王继红.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黑龙江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10—12.

    编辑∕杨波

    作者简介:王立权(1968—),男,山东临朐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SJGY20190534);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9B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