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的关系探究
谭路 秦梦晨
摘要:心理知觉可知却不可视,无形无色并无意识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但它却能以图像的形式换取表达,从而获得能被感知的具体物像。心理知觉以图像的方式进行可视化表达,图像表达又能触发心理知觉的感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本质上是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的相互活动。此文将围绕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探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转换、延续、再现等彼此关系,通过文章研究,以期找寻出这些关系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展现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
关键词:图像表达;心理知觉;关系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082-02
1图像表达概述
图像本身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它所具备的表达功能是直观、高效、简洁并且不受限于语言障碍的,它使表达与交流更具便捷性。在读图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图像表达在视觉吸引力上比文字表达略胜一筹,图像表达基于色彩、图形、构图等形式的视觉符号,当这些表达形式进行有秩序地结合时,图像便具有了视觉意义,这个意义等同于文字在阅读中传达信息的功能。在图像表达中,它在保证信息正确的前提下,还融合了图像创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心独白,它是一种与原型本质相等的感性印象,但并不是与原型绝对相同的图像输出,因为图像表达利用了视觉符号,在基于传达信息本质的框架下来展露思维与情感。
2心理知觉概述
知觉基本上是一种心理功能,是思维与人们仅凭感官感知的外在现实之间的联结心理,它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人们对于世间万象的初次体验,没有感觉,心理知觉便无从可谈。感觉是由外界客观存在所引发的身体感官体验,而心理知觉则是在感官体验之后,由各种感觉所触发的内心意识的波澜起伏。心理知觉是人们身体器官对现实客观的感性反映后,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而得到的心理结果,在这一结果产生的过程中,是外界感觉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但这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其中还包括了人们的思维、记忆、语言活动等。由此可见,心理知觉是一项基于客观体验感觉而联结各方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思维活动。
3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的关系
艺术创造源于心灵萌动,图像表达属于艺术表现的一个分支,它的生成同样来源于人们心理知觉活动。图像生成牵扯着人们的主观思维,也就是说,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存在着某种关系,通过这层关系,物质世界可以以另一种手法重新呈现于人们眼前,又能通过眼前的图像表达重回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理知觉的共鸣与迁移。不同的关系法则连接了不同的物质状态与心理知觉。同时,不同关系法则构成了不同知觉空间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不但依附于客观,同时也承载或重演了主观。
3.1主观与真实的转换表达
真实世界存在着许多客观物像,而人们的主观世界也拥有着多种思维模式。真实的万千物像映入人眼,呈现于视网膜,形成视网膜图像。视网膜图像到达人们的思维意念时,通过主观思维的再造,则成了心灵图像,心灵图像在意识的世界里进行加工改造后再传出。此时传出的图形是真实世界的另一种表达,因此,图像的生成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材料在人们主观描述下得到的一种转换表达。例如,一张未经任何手法加工过的照片是真实世界的再现,但是一幅画则是画家自我主观思绪的表达。画家通过自我表现手法对真实世界进行转录,转录的手法依赖于画家的艺术风格。比如梵高的《星月夜》,真实的黑夜与繁星只是一片深蓝与亮点,而在《星月夜》中,这些物像都成了流转的线形体,黑夜被线形体笼罩。线形体的曲折蜿蜒是寂暗夜空下,梵高对真实世界转录的自我描述,他将简单的色彩空间转变成了复杂的视觉形态,生成了灵动有趣的图像。在梵高的《星月夜》中,图画与客观事物显得大相径庭,因为这是客观通过梵高自我描述的转录,实现了空间状态与物像形态的转换表达。关于星空的实质性图像没有发生改变,因为人们并没有从这幅画中得到星空以外的主題,星空依旧是那个星空,物像还是那个物像。真实世界与艺术图像依旧坚挺地屹立于人们眼前,通过心理的自我接受来完成这两种事物的转换与联通,所以并不存在艺术家为了表现自己的心境或审美偏好而偏离主题的问题,存在的只是适应需求而定型改造的问题。人们的主观意识时刻都在随机应变,力求以适合的方法去表达人眼所见的真实世界。
3.2公式与经验的延续表达
公式的存在,犹如刻板印象,它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存在。每个人获得经验之前,都离不开对公式的习得。在经验之前和公式之后,积累的思维素材会让人们思考公式的适应性,于是在心理知觉的指示下,经验得以诞生。经验的诞生,是人们主观意识在客观公式下的扩充产物,是公式的延续表达。公式化的图像可以称之为图式人们在得到新图像之前,必然会对图像所对应的先前图式进行大量的描摹学习。通过对图式的学习,人们会更容易得到与之匹配的图像经验。新图像的表达便是在自我经验支配下受公式的影响下而生成的。对图式进行摹写,会让人们更容易的掌握图式的规则与意义,这是新图像产生的一条捷径。举一个公式与经验的简单图式例子――素描的学习。素描的第一步就是临摹,依据书本里的素描图式在进行摹写练习,从几何图式到人像图式,就好比学画耳朵依据现存的书本比依据自然要容易得多。只有当学生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图像经验时,才能更好地写生。在写生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入且自主地动用他们的思维知觉,去思考如何处理虚实、亮暗及透视等关系,而摹写图式所积累的经验会适应并回答学生思考的内容。完成写生时,摹写公式而得的经验之作也就呈现于画纸上,这张经验所得的新画作是图式的新表达,它可能异于图式,或同于图式。无论怎样,公式与经验在新的环境知觉空间下完成了延续的表达。图式摹写,生成新画像,摹写公式让经验得以继续延续与扩充,又更新于公式,循环往复。在这若干反复的过程中,新图像的产生过程中便会得出不同于图式的新问题,因而在生成新画像的过程中,人们会在拥有经验的意识状态下对旧的图式进行修正,来适应所遇到的新问题。问题的解决,经验的获得,新图式便会产生。之所以公式会随着经验的更新而得到延续表达,是因为人们能够习得经验对知觉组织产生的新影响。
3.3思维定向的再现表达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些东西影响或控制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与思维模式。人们将日复一日所观看到的物像通过自我的认知系统进行收录、加工、储存,最后将这些物像分类归档于记忆存储,成为自己独有的记忆数据库。人们的思维在对物像进行选择与分类时,心理知觉默默地发挥着作用,它在潜意识的状态下,提醒着人们这些物像与记忆中的图像是否有重合点,一旦契合,物像就转换成了记忆图像。当记忆图像从心底抵达人们所观看的物像,两者合并,物像便完成了以记忆图像为基础的自我思维定向的再现表达。
眼前图像与记忆图像,在自我思维定向的基础下,以知觉空间为媒介,实现了交流,完成了图像的再现表达。普遍来说,人们会习惯于给每个图像配上相应的角色名称,还能够轻松地读解出图像暗含的象征特形,不是因为这个图像的本身就是象征特形,而是因为读解方式源于人们记忆中的图像存储。每个人有自我的记忆储存与思维定向,这些足够成为读解图像时的支点,支撑起图像的再现表达。
3.4客观状态的联觉表达
听到一段鸟鸣的音乐时,人们会想象鸟群在林间枝头雀跃的画面,听到水流声时,会想象小溪流水的画面,听觉印象从自我感觉的通道流向视觉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解释为听觉神经会刺激了心理知觉,从而触动视觉联想的开关去勾勒出音乐所描绘的场景画面,这便是客观状态的联觉表达。音乐是客观状态,想象的画面是意识形态,既然音乐氛围能通过内心的知觉活动转成意识形态的视觉画像,那么画像也同样能够触动听觉神经的跳动。因为音乐与画像同样都通过节奏与韵律的描写来表达愤怒与温顺、强烈与平寂、阳光与阴暗。物质状态的联觉表达实质就是在相同手法下不同知觉组织的双向流通。例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便是物质状态联觉表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画像传达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黑人爵士乐的韵律节奏,被称为可以“听见”的画。整个画面只有简单的几何形体,人们在观看时,会在画像名称的指引下,将几何内容与爵士乐的相同联系进行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匹配。蒙德里安通过窄细与宽硕的色块,暖调与冷调的对比以及留白的安排,让人们的知觉组织从画面的秩序变化中察觉出乐章的舒缓与激昂,音符的跳动在蒙德里安的描述下变成了变化的色块,色块引起的视觉反应通过自我知觉的感应,在心灵乐谱上奏出了韵律反应。
图像引起视觉感知,而后触发听觉反应,客观存在的图像联接了听觉感官,图像与音乐在艺术家的手法下发生了联觉表达。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画家与音乐家内心的复制品,人们的内心有期盼、有喜悦、有愤怒等情绪化的主观意识,而这些情绪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感官反应,艺术家不过是动用了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去呈现了这份心理感知,让这份感知有了外型与血肉,让其能够被看到、听到与摸到。而褪去了这些外来的物质状态,这份感知依旧存在,這也是为什么的物质状态能够得到联觉表达,是因为它源于人们心灵的呼唤与向往。
4结语
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的关系,是一种递进或转折或迁移的相互承载关系,这种关系模式因人们意识状态的变化而不断延展。图像的表达离不开艺术化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的生成依托于心灵的主观再造,它向人们展示了世间物像的另一种可能面貌,这份面貌的读解形式又依赖于内心程式。当心灵接收到外界图像信息时,内心程式的重新排列又引发新的知觉想象。由此可见,图像表达与心理知觉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方,便会缺少沟通的媒介,图像无法触及心灵,心灵也无法再现图像,留在眼前的就只剩空空如也的无聊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