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未成年人心理反应的调研分析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发起了疫情下未成年人心理反应的调研,为开展疫情心理防护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思维能力:开设危机教育课程:关注面向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未成年人;心理反应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0—0043—03

    【作者简介】万增奎,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0017)心理健康研究院教授,博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发起了疫情下未成年人心理反应的调研,为开展疫情心理防护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小学4772人,初中3573人,高中1216人,采用“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561份。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未成年人对疫情信息的知晓度和关注状况、风险认知状况、社会情绪状况以及个人防控行为状况等。

    二、调查结果

    (一)社会认知

    1.对疫情的关注度。

    疫情期间,接近95.00%的未成年人对疫情持关注态度,未成年人每天关注新闻时长集中在1小时左右,反映了未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安全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未成年人关注疫情的信息点呈多元化,对于此次疫情最想了解的信息居前4位的分别是:疫情扩散风险、医学预防常识、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家人所在地的风险。

    2.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新闻和网络是未成年人获取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主要途径,分别占41.97%和39.96%,其次是通过微信和父母,分别占7.89和7.22%

    (二)风险认知

    1.对疫情的风险感知。

    个体的风险感知被认为是判断重大事件潜在危害性的一种知觉。调查发现,面对疫情,75.00%的未成年人持乐观态度,他们相信疫情处于可控范围,可见大部分未成年人对国家和政府的管控措施较为信任。

    2.抗击疫情的信心。

    71.81%的未成年人对医护人员非常有信心,这与医护人员令人敬佩的专业精神分不开。未成年人对抗击疫情的科研进展持乐观态度,说明他们对我国的科研力量和水平有一定的信心。

    (三)社会情绪反应

    1.恐慌感。

    疫情发生后,未成年人感到非常恐慌的占4.68%,有点恐慌的占47.37%。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恐慌的比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平静、理性,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特点。

    2.不安全感。

    疫情发生后,未成年人感到非常不安全的占9.11%,感到不太安全的占42.09%,这反映了未成年人总体安全感较差。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选择“感到安全”的人数逐渐上升,反映了青少年心智逐渐成熟,情绪渐趋稳定。

    3.希望感。

    疫情发生后,未成年人感到很无助的占7.22%,寄予希望的占50.10%,寄予希望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助。从年龄段上看,小学生的希望感高于中学生。

    (四)个人防控行为反应

    1.对延迟开学的态度。

    未成年人对延迟开学的态度,出现两难境地:究竟学习重要还是生命健康重要?68.23%的未成年人认为“生命为贵,学校延迟开学是应该的”。总体上,未成年人更看重生命健康。中学生的心态较复杂,越来越重视个人成绩和考试;毕业班的学生更为复杂,他们认为开学上课和生命健康同等重要。

    2.做志愿者的态度。

    对疫情下做志愿者的态度,大部分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疫情下会主动做志愿者,占71.61%。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愿意做志愿者的人数比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3.防疫措施。

    在疫情的防控措施上,未成年人选择较多的依次为:加强洗手、锻炼、居家隔离、测量体温、离开或避开疫情区、囤积食物等生活物资、囤积口罩等医药物资。由于科普宣传得力,总体上未成年人对此次疫情的预防有一定的认知度,防控意识较强。

    三、建议与对策

    (一)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

    新冠肺炎疫情對未成年人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人生观方面。在灾难面前,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支撑起民族的脊梁,应该让未成年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道德的力量起关键作用,要为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做到心中有爱,常怀感恩之心。

    (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

    家长是孩子情绪的稳定器,年龄小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家长情绪的影响。首先,家长要适度调节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语言为孩子解释病毒及其防护方法,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给予的信息要尽量适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其次,家长可以在疫情期间让孩子多关注新闻中的积极信息,增加希望感。对于孩子提出的疫情、疾病、死亡等问题做到不回避,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适宜回答。

    政府和学校要重视激活未成年人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当恐慌情境发生时,政府应及时公布真实信息,以减少未成年人的恐慌情绪。社会与学校心理机构要提供网络在线、电话热线、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等社会心理服务支持系统,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体系。

    (三)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着人类的科研能力,也为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契机,应引导未成年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人类的生态问题。对于大多数谣言信息,要分析其核心信息的科学性、事件的完整性,从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去辨识。对外界杂乱的信息,不要过于依赖搜索引擎;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频率,控制每次浏览信息的时长;在转发、分享疫情相关信息前要核查信息的真实性,做好疫情信息传递中的把关人。

    (四)开设危机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危机教育还比较缺乏,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生态危机教育课程,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教育,逐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危机教育体系,让未成年人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与规律,增强他们的危机忧患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五)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与社会联系较少。可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让未成年人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掌握科普知识,了解疫情相关情况,学习一些防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