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电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改编探究

    常振

    【摘要】随着电视产业全球化的发展,境外电视节目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国市场,并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为适应中国观众的文化欣赏习惯,境外电视节目在被引进时都会进行一定的改编,本文从本土化适应问题、本土化改编路径、多重文化想象空间建构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境外電视节目模式中国本土化改编的文化背景、操作方式及改编中的文化意涵。

    【关键词】节目模式 本土化改编 文化想象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电视节目全球化是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节目模式却以本土化方式进行跨国、跨地区流动。这一模式的设计和目的,在于“增强一个节目在另一个地点和时间的适应性”,①以实现有效地推广和应用。电视节目模式是“通过对特别的行业知识的包装而成为一种装置或处方”,②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将这种装置借鉴运用到本土电视节目生产之中。

    一、本土化适应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境外电视节目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并得到了热议和好评。从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综艺节目《幸运52》(源自英国综艺节目《GOBINGO》),到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源自荷兰综艺节目《THE VOICE》),再到新媒体平台——爱奇艺的《中国新说唱》(源自韩国综艺节目《SHOWME THE MONEY》),自播出之后,其收视率均居高不下。此类节目如此火爆,当然是与节目本身题材新颖、风格独特密切相关的,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编辑制作人员对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功不可没。由于地域国别等差异,欧美等西方国家电视节目中传达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文化价值理念,与我国观众的审美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因此结合本土文化语境进行节目模式改编,是境外电视节目引进工作成功的更深层原因,也是此类节目在我国市场上可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本土化改编的路径

    在本土化的改编中,电视节目模式如何适应中国观众的文化审美偏好,如何用一些中国观众习惯的传达方式表达符合中国观众认知的文化意涵,这不仅是一种电视节目生产的过程,也是一种重建本土文化连接的实践。

    从形式上看,结合本土语境对境外电视节目进行改编,主要是“通过节目内容设置、参与者选择、结构编排、后期制作、受众参与等各个环节进行本土化适应性调适和再造,从而将节目的共通价值元素更有效地呈现出来”。③从适应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讲,这些调整和改编的环节是要通过“去文化化”(指的是将专属于某一文化的部分或所有特定历史、地理、族裔元素由文化产品中移除)④操作,重新建立面向中国观众的文化接近性。

    在境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改编中,节目生产者运用了一些贴合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路径和策略,比如从形式方面进行文本规整和文化内涵重构,注重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边缘文化给予一定的关照,传递现实关怀的理念,这些本土化策略的运用重现了中国观众头脑中的文化印记,也适应了中国观众的文化思维方式。

    (一)常规操作:文本规整、文化内涵重构

    文化艺术中,最能凸显其风格特色的当属其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文本、衣着、言语行为等。本土化改编首要也是最常规的方式之一,就是从其表现形式人手进行操作。比如在《中国新说唱》节目中,说唱歌曲中的歌词被改编,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言语表达。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说唱音乐的产生与黑人现实背景有关,其本真文化内涵是从说唱中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以表达消极情绪为主。因此,在节目模式改编中,通过文本规整的方式,使节目中的外部文化内涵被借鉴与重构,从而实现与本土文化的接壤。

    (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凸显

    在欧美等国家电视节目中,为保证节目收视率和收视效果,节目制作致力于追求人物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化表现,多以个体的挑战竞技、个人的英雄主义色彩为节目线索,这种节目模式与西方尊崇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形成映照。相比之下,彰显团队力量、注入集体意识是中国观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境外电视节目在本土化改编中呈现出来的更多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而非个人主义价值观。比如:《中国好声音》以导师、学员齐心协力作战的形式将中国团队式的友情关爱传递给受众,通过建立团队来传达爱和感恩,淡化竞赛结果,在中国的社会语境和市场逻辑下凸显集体意识的文化理念,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节目模式改编的核心路径。

    (三)服从归属:边缘文化的观照与妥协

    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思想的发源地与中国不同,因此,在边缘性文化认知方面也会和中国本土观众有一定偏差。热衷猎奇,突出特殊人群,观照边缘群体,这种文化取向在西方国家早已有之,因此在原生节目中会毫不避讳地呈现这些话题。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观照大众人群才是主流方向,即使在节目中出现了此类话题,也仅是作为节目中的某一亮点,其目的是提高收视率。比如在《这!就是街舞》节目中,个别男选手略显阴柔的舞姿让同场竞技的女选手甘拜下风,虽然这种画风与中国观众心目中男性阳刚之气的传统文化思维格格不入,但作为节目亮点反而搏得了大家的支持和欢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处于荧幕场域之中的边缘文化群体越是被认可,越是体现了自身与传统文化的区隔。

    (四)现实关怀:从平民到明星的蜕变叙事

    与欧美国家电视节目纯粹追求娱乐的节目效果不同,中国电视生产者在本土化改编中,在保证节目收视和趣味性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节目呈现对基层普通百姓的现实关切。纵观国内引进的境外电视节目,参加节目的选手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百姓,包括农民工、“北漂一族”等,都是为了实现梦想来奋力一搏的普通老百姓。节目组通过给予选手展示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晋级加冕的设置,用小人物实现大梦想的叙事方式,激发拥有共同文化价值取向的观众的情感共鸣。作为与参赛选手在现实中处于同一阶层也拥有理想抱负的观众群体,目睹参赛选手经过努力实现人生飞跃的励志过程,可以对自身所处社会现实和文化想象进行反思和回应,这也是对现实矛盾诉求的象征性满足。总结来看,这种节目模式改编方式传达了对基层百姓的关怀与观照,给需要社会关注的观众带来情感的慰藉。

    三、多重文化想象空间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如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但部分群体在社会结构调整中相对失落,社会分配不均匀,贫富差距扩大。这些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以喜悦、矛盾、期冀、痛楚的交织体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之中,众多复杂的情感因素又推动着各种文化需求的产生,电视节目的内容呈现以及其中传达的意义内涵,提供了满足这些文化需求的象征性资源。⑤

    境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改编,是结合中国社会语境的文化改编实践。通过本土化改编,境外电视节目的引进在适应我国观众的文化认知体系下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从更深的文化层次看,作为象征性资源,节目模式在改编过程中建构了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多重文化想象空间。

    首先是社会正义。通过对节目元素外在形式的常规性改编和引导,在节目场景中,观众暂时忘却了现实中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不如意、消极混乱的现象认知,对现实的心理焦虑和不安全感也得到了缓解,观众心中对和谐美满的理想社会的诉求在节目中得到一定的回應和满足,社会正义的想象空间被构建起来。

    其次是社会团结。当今国际社会,涌现出一些个人主义价值观至上的现象,人与人之间隔阂不断加大,利益纠葛成为人际交往的枢纽,彼此之间的纯真情感逐渐疏远。电视节目本土化改编,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一种理想的景象,在这个场景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齐力协作,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甚至化敌为友,融合成一个大家庭。在电视节目本土化改编中,通过强调团队意识塑造了集体价值观,社会团结的文化想象空间由此构建起来。

    再次是社会平等。社会中的边缘性文化经常会因为与传统主流文化产生思维认知上的矛盾而没有获得相应的平等地位,被忽视、排斥,视为异类。在本土化改编的节目模式中,选手在不分财富多少和社会地位高低的情况下平等地参与到节目中来,获得了“一种暂时摆脱了经济屈从地位常态的瞬间自由”。⑤节目模式改编中登场的边缘性群体成员,虽然只是少部分人甚至只是作为节目亮点和噱头而进行的呈现,但至少这些边缘文化代表通过荧屏公开勇敢地展示了自我。因此,节目改编通过富有特色的个体展示,能够引起中国观众对社会中边缘群体的关注与反思,激发了中国观众对于社会平等的文化想象。

    最后是社会流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实现人生梦想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追求。在节目中,众多参赛选手来自社会基层,为了理想和爱好坚持不懈。节目改编中,通过对这些平民选手在舞台上经过努力获得佳绩的呈现,再加入“辅助事件”⑦(所谓辅助事件,是指选手用现实中的悲情、感人遭遇来辅助其在节目中的表现,从而打动观众),把叙事场景从场内延伸到场外,让中国观众感受到每个人尽管社会际遇不同,但都有机会实现蜕变与上升,这种用底层叙事表现奋斗拼搏的方式可以触动拥有共同文化体验的观众的情感脉络,也是对观众所处社会现实境遇以及心中潜藏着梦想追求的象征性映照,社会流动的文化想象空间由此构建起来。

    四、结语

    作为成功的境外电视节目模式,被引进并收获市场收益固然是可取的,但为了保持长久的市场活力,同时又要符合本土观众的文化认知体系,结合本土化语境对电视节目模式进行改编是电视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通过从外在形式的文本进行规整,以集体价值观为改编核心,同时关注到边缘文化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上升到对最普通群众的现实关怀,是富有成效的改编路径。由节目模式改编构建起来的文化想象空间,给观众提供了思考现实、重振精神的象征性力量,境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改编不仅实现了外部与本土的文化连接,重现了观众熟悉的文化印记,也体现了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Moran A.& Malbon J. :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TV Format[M].Bristol:lntellect Books,2006.

    ②Moran A.:Global Franchising,Local Customizing.TheCultural Economy of TV Program Formats[J],Journal ofMedia&CulturalStudies,2009,23(2), 115-125.

    ③陆晔:《“无脚本娱乐”:节目模式与电视娱乐全球化》,《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第5期。

    ④汪琪、叶月瑜:《文化产品的混杂与全球化:以迪斯奈版与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3期。

    ⑤佘文斌:《本土语境下电视节目模式的文化改编》,《现代传播》.2014年第11期。

    ⑥[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149页。

    ⑦曾一果:《平民乌托邦神话——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批判性解读》,《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