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魅力在于赋予思想生命力

     贾铖虎

    一堂课好与坏的评定,似乎每一位教师都很关心,但又真的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毕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在这里搁着。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同学,你上课时紧张吗?”这样的探寻中找到些别样的感觉。

    “不紧张呀!为什么要紧张?”“挺好呀,老师对故事的理解比我们深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你懂吗?”“挺想试试老师的那些个方法,如果真那么简单,这课算是没白听!”……这就是课后学生的看法。在这些话语背后,我们似乎更容易看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容易认识到教师的睿智,也更能清晰地认识到解读一节课的价值所在和评价基础。

    在对课程的反复回味中,笔者渐渐意识到,肖老师的課之所以听着不累、不紧张,首先和课堂上丰富的故事引入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自主招生的试题、明星登台的问候语、高考作文的对比,还是《纪念白求恩》这样的经典文章,都会给听课的人带来些许听故事的愉悦和轻松,从而自觉地跟随着老师的话语引导步入佳境。其实,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课堂的张弛度与选材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文课,听起来没味儿,说起来没劲儿,写出来无感。肖老师正是准确地抓住了学生认知的基础,找到了激发学生思考的基点,才做到了让听课从有趣开始。

    有趣固然很好,有的教师也这样尝试过,却不怎么成功,要么就是单单停留在有趣上,把课给上“花”了;要么就是蜻蜓点水、遮遮掩掩,让有趣成为“浮光掠影”。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为有趣而有趣,把教学的主题给冲淡了,那课堂显然是失败的。肖老师的课有故事,但“故事”的立场很鲜明,那就是为“思辨”服务。只要将“思辨”的观点和意义讲清楚了,传递到位了,那故事就可以悄然退场了。这堂课的开始,肖老师先带着学生对两则小故事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分析,很快地点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要求。之后,对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分别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审题方法,然后重点针对分析性论述文的基本态势进行了说明,从针对性、寓意性、重要性、危险性等层面进行了有序的分析,进而就“思”“辨”模式做了理性的分解,给学生提供了普适性的思维路径,尤其是在一段精致的讲述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对所讲内容进行反刍性的记忆,让框架逐渐清晰,真正成为写作模板,成为学生可以随手拿来去用的工具。最后,肖老师以追问求证的篇章结构再次对论说文的整体架构进行了强调,实现了课堂思维由散而整的跨越。

    一堂成功的课就是因为节奏把控科学,才使得看似平常的内容变得摇曳多姿,在一次次尝试跃起的探寻中完成质的飞跃。作为思辨课,它有别于其他课的地方就在于,人们对其教学过程的清晰度要求会更加苛刻,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建构立起标杆,否则,一堂混乱而缺乏主次感的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大家对你所强调的思辨产生信度;架空了的框架结构,即便衣装多么华丽也不可能让人信服。一堂好课就要做到让人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这更是逻辑思维课堂应有的生态,是一堂教学相长的课必备的要素。

    虽说现在的教师对课堂生成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已然理解了它对课堂实效的重要价值,但处理好课堂生成的基础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这个基础就是教师的博学和睿智。在肖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谓专注,其表现在对现象背后“价值”的探究意愿,体现在对框架结构的尝试冲动,更体现在对“本质”的思忖上竭尽所能。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是活水;学生动不起来,再美的语言也只是浮云。好的课堂就应当把学生的问题当作教学内容的生发点,在不断的拨乱反正中完成“多点发散而主旨不乱”的课堂呈现,而能镇住这种课堂的关键唯有老师的博学。

    其实在此之前,笔者对作文的“框架”也是心存疑虑的,总认为这样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会使写出来的文章显得刻板。但是,听了肖老师的课之后,忽然也有了一种不妨试试的冲动,这种快速的接纳并非来自对名师的盲目崇拜,而是在课堂上师生的机智应答中发现了“用而不俗”的特点——框架尽管这么用了,但并不会导致文章落入俗套。反过来再一想,写文章的实际操作也确实如此,只不过有了这样清晰的结构设计,可以让更多初学者快速地进入到运用阶段,并带着成就感去延续创作的冲动,而最终用得好还是不好,根本还在于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在于他们再创作的灵巧,结构感只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可以试探的新路。对高中生而言,肖老师这节习作课的价值就在于以简单的框架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深入思考,并在思想的深层激荡起发展性的冲动。笔者认为,这应该算是好课的一个特性!

    对每一位听课的教师而言,听一堂课的目的不应是单纯为了拿来套用,而是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和授课的老师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思考和启示中形成属于“我”的独特感悟,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课堂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会成为真正的火种去燃烧自己的课堂,而不只是在头脑中形成一时的热望,继而在习惯性的操作中把淹没思想的火花当作一种日常。一堂课“教”的意义本就在于接纳后的可操作性,以及对学生探知欲望的保护,无论是写作课还是阅读课,抑或是各种课堂,笔者始终认为,有思想有延伸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肖老师这堂“易学好用”的思辨课正是此种课堂的精彩体现,它必将为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

    (山西省长治市一中;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