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一用”阅读教学实践初探
孙敏亚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字词教学与阅读理解相分离、教师课堂定位不准确、语用训练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三读一用”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三读”为初读、引读、研读,“一用”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三读一用”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三读一用;问题设计;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20-02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并重的课程。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目前,虽然语文教师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阅读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字词与阅读理解教学分离、教师课堂定位不准确、语用训练不足等。因此, 教师应当通过初读、引读、研读和语言运用,即“三读一用”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以解决上述问题,增强阅读教学效率。
一、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字词教学与阅读理解相分离
近些年,语文教材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能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实现。这些改革虽然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资源,但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如,一些教师片面解读课本,依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板块分开设计教学,人为地将字词教学与阅读理解分离开。
(二)教师课堂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教学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师生的定位往往不能做到辩证统一。如,教师主导与教师主讲两种定位碰撞严重。目前,阅读课堂存在两个定位误区。一是教师主导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严格把控,缺乏让学生质疑与交流的环节;二是学生主体的误区,这种课堂教师对质疑等环节把控不严,致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秩序。
(三)语用训练不足
目前,语文课堂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出现新的教学模式,如群文阅读、游戏化教学等。但是,一些教师对这些新的模式或理解不到位,或缺乏应有的教学思路、策略等,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这些教学模式本身,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字词句,而忽视了语用的整体迁移运用训练。
二、解决目前问题的策略——“三读一用”
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有多种分类。基于读的速度可分为粗讀、跳读、略读、精读等;基于精读理念,可细分为细读、品读、研读;基于读的声音大小,可分为朗读、轻读、默读。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应当与文本特点相联系。即“读”应当逐层深入,能提升阅读的效果,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并具备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作用。“三读一用”的理念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三读”为初读、引读和研读。初读是指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基本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引读是指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课文的关键内容展开理解;研读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质疑与释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读、引读、研读三个步骤,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的语文思维。“一用”是指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三读”教学之后,学生已然对课文内容、主旨、表达手法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此时教师趁机开展运用训练,帮助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能达到巩固积累、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三读一用”实践策略
(一)创境激趣,通读课文
适宜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初读教学阶段,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阅读提供动力。在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通读课文,并关注生字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总结概括课文的整体内容。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一文,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展示一张群鸟翱翔的照片。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中国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鸟的天堂,就如同这张图片一样。你们想具体看一看吗?”学生被图片所吸引,都说“想看”。接着,教师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视频短片。最后,教师说:“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鸟的天堂的内容吗?让我们来阅读课文,发现更多的内容吧!”这样,通过视频的展示与言语的引导,实现情与境相融,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对课文内容产生阅读期待。在兴趣驱动下,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开展。如,教师结合具体的画面,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内容。
(二)设疑引读,把握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抓住关键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如此,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机融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题眼、文章细微处等角度设疑引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一文,是一篇具备明显题眼的文章。教学时,教师便可设计学习单,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进行引导。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刚刚我们阅读完文章,发现文章讲的都是父亲与‘我的生活往事。那文题中的‘舟字与文中的小船相对应。作者想要表达的‘舟仅仅是指姑爹的小船吗?仔细阅读文章,完成学习单。”随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引导性问题:“‘父爱之舟指的是什么?哪几件事展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这样,学生便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然后抓住文本的关键展开研读。在深入文本后,学生能理解问题的答案——‘父爱之舟既指姑爹的小船,也是指父亲的背,还指父亲为“我”上学做的那些事。
从文章细微处引导学生,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入分析文章,抓住那些散落在文中但关乎文本灵魂的语句,以此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如,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有这样一句:“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教学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这一句话,然后提出问题:“战士们完成了什么任务?既然完成了任务,为什么最后还要跳崖呢?”在这个“没头脑”问题的刺激下,学生再度阅读文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战士们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但是敌人紧跟着他们,他们要将敌人引到另一条死路上。然后,教师抓住这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细读文本。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战士们在选择绝路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1:战士们的心情应该是愤怒并且高兴的,因为敌人发动的大扫荡肯定伤害了许多战士与群众的生命,但是敌人的行动终究被他们破坏了。
生2:对,五壮士是高兴的,是热血沸腾的,虽然他们即将失去生命,但是他们拯救了连队与群众!
通过这样细微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驻足文本思考体验,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种子。
(三)引生质疑,深度研读
在学生自主初读文章、教师引读文章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质疑文章内容,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展示文章的矛盾处、细微处、关键处,要求学生自行对文章质疑。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如简单处理、深化处理、转嫁学生等,以掌控课堂,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金色的鱼钩》一课,在阅读完文章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如,①为什么老班长要骗其他人说他吃过东西了?②为什么说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③为什么他们还有搪瓷碗?其中,问题①和问题②指向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旨,所以教师应当深化处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推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對问题③,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当时的背景,猜想搪瓷碗可能是百姓捐赠的,让学生认知到当时红军与百姓之间的情谊;也可以简单地将这个问题带过,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②上。
(四)设计练笔,锻炼能力
语用训练是“三读一用”教学的重点内容,需要教师重视,并针对不同文章开展不同的训练。统编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能为学生开展语用训练提供有效资源。如,文本中的顺延点、浓缩点、发散点、相通点、相似点等,可以分别引导学生开展续写、扩写、补写、改写、仿写等语用训练活动。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一文,在前三个阶段的教学之后,教师用PPT展示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小男孩伸手一指,桃树绽放绿芽,随后开出美丽的桃花。教师利用切换动画的方式达成画面与文字高度相似的效果。随后,教师基于发散点提出问题:“小男孩的手还会指向哪里呢?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在PPT与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从地面、天空等角度进行模仿写作。如,小男孩伸手在空中挥动,立刻刮来了一阵春风,风中夹杂着各种花的香味。
综上所述,“三读一用”是重视语用训练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初读、精读、研读及语用训练等四个环节,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课堂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或设计不同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邵宇翔.对新时期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
[2] 陈剑锋.体验:开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金钥匙[J].语文建设,2019(10).
[3] 李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
[4] 周月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