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专业
朱承 林学山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工程应用型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建筑智能化行业快速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探究以集成创新、持续升级的多功能综合实训基地为“核心”,基于工程的微单元微循环“双微”为主教学手段,职业技能鉴定的课证融通第三方考核为课程评价考核方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探究实践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而是希望建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于是“智能城市”、“智能花园”、“绿色建筑”、“智能家居”等应运而生。但同时存在,一方面造成建筑智能化行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实施不能满足这一急迫需求,存在着守旧的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不符,落后的实训内容与行业的不断发展需求不符,单一的质量考核与学生系统性职业能力需求不符等问题,亟待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依据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动态差异化的需求,打造集成创新持续升级机制的多功能综合实训基地,建立的四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利用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的教学手段,重组教、学、用全链条分工,建立全过程动态诊断与改进系统,构建第三方考核的搭建动态全过程评价体系,达到多元化、个性化、订单式的人才供应目的,解决上述“三个不符”的问题。
1 “网教训”三方融合,构建基于工程的“双微”教学体系
组建由城乡建委、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建筑业协会智能化分会、建筑智能化知名企业和校内专家组成“政行企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的特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发展趋势,融合智能楼宇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微单元微循环课程标准。课程微单元融合课下网上提前预习、课上理论教学、课上实训的教学模式,将核心专业课根据工程标准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课提前学习,课上老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研讨,课下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后,进行模块实训检验,检验存在问题,模块内循环,直到知识掌握,进入下一个模块单元,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以讲为主或讲训脱节的问题。
2 政行校企四方融合,打造持续升级机制的多功能综合实训基地
创新多方共建的模式,打造持续升级机制的多功能综合实训基地。通过“政行企校”四方通力合作,政府财政资金建设→学校配套资金完善→行业协会捐赠→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创新建设模式,实现实训基地的不断更新升级,与企业实现共赢。使基地设备、性能国内领先,可实现企业技术交流合作,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行业人员培训等优质高效的服务于社会和行业。
3 “训赛实”三箭齐发,实施基于企业多元化订单式应用体系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工程应用,根据学生基础教育后的特点不同,结合建筑智能化相关企业动态要求,选择不同的系统模块,分类重点培养,实训过程公平竞争,择优参加每年度的学院职业技能大赛,发挥传帮带作用整合各模块,施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教学辅助模式,再各取所需订单式到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训赛实”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解决实训为分数、竞赛为拿证、实习走过程的问题。
4 课证融通第三方考核,搭建动态全过程评价体系
向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申报智能楼宇管理员“课证融通”试点专业,确定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内容。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融合智能楼宇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定期更新的国家试题库的考核内容和“鉴定”方式,通过第三方机构实施评价考核,课程均合格者可申报取得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智能楼宇管理员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学校诊断与改进系统和学生日常管理系统,搭建建筑智能化专业动态全过程评价体系。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学和应用环节进行改进,实现教用评闭合式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模式解决教学质量考核与学生真实职业能力脱节的问题。
5 校企联合,打造“四位一体”高素质课程团队
师资队伍质量是人才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能力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加强教师职教理念的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合作企业为教师提供行业锻炼机会,聘请教师作为现场工程师参与项目建设和研发,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使用培训,使其了解、掌握建筑智能化发展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开阔眼界。通过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同时具备高校教师、现场工程师、企业工程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四种能力,打造“四位一体”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与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工程应用型专业——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经过“教用评”闭合式循环三个阶段,以集成创新的实训基地为“核心”,微单元微循环“双微”为主教学手段,课证融通第三方考核为课程评价考核方法,实现合作育人,达到动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玫,谢秀颖,段培永.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74-76.
[2]尹晓星,许锡文,李珺.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江西建材,2018,229(4):233-234.
[3]陈爽.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8(14):82-83.
[4]王娜,申福林,王俭,等.建筑智能化系统综合实验平台[C].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讨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实验室研究与管理杂志社;实验技术与管理杂志社,2006.
[5]游秀华,徐晓宁,张新建.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建设探讨与实践[C].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智能建筑指导小组,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