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探讨
钟雅妍 冯志坚 翁殊斐
摘要:开放式边界是实现公园开放性的重要体现,其规划设计对公园开放性的达成有重要意义。以老公园拆围透绿边界改造和新建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为切入点,对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边界进行调研和分析思考,从植物、地形、水体、入口设计和游憩空间设计5个方面,对其边界处理手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边界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州城市公园;开放式公园;开放边界;边界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对城市公共绿地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单位,而是逐渐和其他城市绿地共同有机整合成城市公共绿色空间体系。纽约中央公园是首个真正按近代公园构想而建设的城市公园。它真正实现了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体化。公园开放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城市公园要“归位城市空间。进入市民生活”,因此边界空间的开放对达成“开放性”具有重要意义。广州的新老公园在实现公园边界开放上殊途同归,老公园主要通过“拆围透绿”改造实现公园边界空间的开放。而新的城市公园则大多在规划建设之初便基于“无界公园”角度进行公园规划设计。
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公园开放和边界设计问题。对城市综合公园改造中设计理念的更新、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和利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从广州新老公园在公园边界上的改造和设计问题角度。探讨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意在总结具有岭南特色兼具可行性的广州公园开放式边界处理方法。
围绕老公园拆围透绿边界改造和新建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的研究切入点,调研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流花湖公园、东风公园、珠江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发展公园、二沙岛体育公园、传祺公园、越秀南粤先贤公园和萝岗创业公园10个城市公园,其中,前5个为拆围透绿改造后公众评价较高的老城市公园。重点研究它们拆围边界的开放式改造处理;后5个则为新建的开放式城市公园。重点分析这些“无界公园”的开放边界规划设计手法。
2.开放性公园边界设计方法
通过对拆围透绿边界处理和新建无界公园边界设计的归纳分析,我们可从植物造景、地形处理、水体处理、人口设计和游憩空间设计5个方面对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进行探讨。
2.1植物造景
植物是装饰和模糊边界空间的最佳素材。以植物为载体的柔性边界通过乔灌木的搭配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而适当的植物环境也为生态边界中的小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开放公园边界的植物景观要满足“三性”:景观性、通透性和生态性。景观性即要注意植物群落配置的美感,可以利用多种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和花灌木、地被等进行复合搭配,充分显示植物景观之美。在部分节点边界。片植色彩艳丽的时花形成花带,成为惊艳的景观焦点。人口处简单纯粹和丰富有致的植物景观将分别起着淡化和强调人口的作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角的改造中,在园林建筑设计院前的一个公园次入口就通过丰富的植物景观强调了次入口(图1)。
搭配不同形态的植物时。植物群落不能过于密集,要保持视线通透性。尽量让公园里的景色外显。拆围透绿边界的植物景观改造,重在梳理原有的植物群落,适当抽疏原本密集的植物带,迁移部分乔灌木。使边界通透。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考虑上。除了必要的景观节点外。尽量不要大面积地连续使用“乔一灌一草”复合植物群落。避免遮掩视线。选择植物,可以多考虑分支点高、树形疏散或者如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等层性明显的乔木和琴叶珊瑚datropha integerrima等树形通透的灌木。边界开放后人流量增大。会存在植被破坏的情况。因此进行植物造景时,要考虑多选用粗生粗养、耐践踏的植物,减少养护成本。
常见的边界植物造景形式包括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前者以绿篱为主要形式。后者方式多样。植物的疏密开闭程度常与边界周边的情况相关。周边地势平坦开阔,且为人行道者。一般布置疏朗通透的植物群落,片植时花,或者采用简单乔灌草植物进行搭配等多种形式。使园内园外相互借景。地形变化不大的开放式公园的边界植物景观处理,可以在距离市政人行道10-20 m的地方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形成完全开敞的公园边界。这样的距离能为公园内的游人屏蔽园外人行道或车行道带来的影响。边界植物景观设计常以开阔式草坪为基质。并植上色彩斑斓的时花带。或结合乔灌草多种植物进行群落造景。通过植物群落形态的变化,在园内外形成一种或近或远的联系,园内景色时而视线开阔。时而受植物遮掩。丰富了街道景观体验和层次(图2)。公园边界转折处。通常以乔灌草复合植物组景作为景观节点。而在非节点位置,开敞植物边界要注意植物景观的通透性。
对于外部无交通需求的公园边界,可以采用通透式围栏结合植物造景的方式,形成一种视觉上开放的公园边界,如拆围透绿后使用隐形围墙的拆围边界。广州拆围透绿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隔而不断的街区景观改造和无界公园模式。隐形围墙前注意利用较耐阴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进行遮蔽,如棕竹Rhapis excelsa、灰莉Fagraea ceilanica、春羽Philodendron seHoum、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HongkongVariegata、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等。既遮挡围栏,又保持了视线的通透。
2.2地形处理
地形设计有堆缓坡和下沉式处理。堆缓坡可以增强边界景观趣味性,丰富路人的行走视觉体验。屏蔽外部局部不良环境对开放的公园边界空间的影响。在实现边界开放和园景街景交界面自然过渡的同时,又能提醒游人和路人边界的变化。部分园内外地形变化大的边界,可以考虑利用陡坡作为边界面,上植丰富的植物群落,这一类的地形处理在开放式山体公园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图3)。
在公园边界内侧为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情况下。也可做下沉式地形塑造(图4)。使公园边界逐渐往水体方向自然过渡。实现边界模糊灰化。出于安全需要,一般在水体前设置隐形护栏。流花湖公园东风西路拆围段被改造成开放式街头小游园,湖边设置了隐形围栏。保证市民的安全。
2.3水体处理
以水体作为园林的开放式边界,这种处理手法历史悠久。沧浪亭便是运用该手法的一大佳作。公园边界为水体时。可以设计观景亲水平台、桥梁等,增强游人与边界景观的互动性,但要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萝岗创业公园有多处水体边界。其中有些属于纯视觉开放,无交通功能,有些兼具视觉与交通开放需求。在这些水体边界上设计了观景平台。提高人的参与性和边界空间活力。
2.4入口设计
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入口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气势恢宏的公园大门。这与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性质地位转变有一定的关系。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功能已不止是旅游景点。而是逐步往城市休闲绿地转变,这类公园的服务对象将不再以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主。更多是周边的居民。基于这样性质定位的城市公园。其入口设计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设计大多简约,少用牌楼等繁重形式。
2)数量多。形式多样。
公园边界开放必然导致公园出入口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加。这些入口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大门。边界的入口形式是多样的。汀步小径、城市绿道、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拆围边界上的公园次入口。进行汀步入口设计时。尺度不宜过宽。以1.2-1.5 m为宜。比较轻松随意。汀步人口可重点配置小径两边的植物。强调入口存在(图5);也可以留空。让人口汀步直接嵌在草坪基底上。从而淡化入口的存在(图6)。以平台形式作为公园入口。可缓冲公园边界的人流和交通组织。
3)入口与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相结合。
公园边界常有绿道驿站、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配置。在萝岗创业公园,由于临近政府办公大楼和民政服务大楼,公园边界还配置有三个地下停车场入口。公园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高度配合,为新城区的开放性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2.5游憩空间设置
当公园绿地边界处于交通集散点,例如地处十字交通路口或者旁边有公共汽车站、地铁口时。在边界地形允许、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布置小型的街头游园。实现公园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作为与外界连接的出入口,也可以仅承担园内外视觉联系功能。设计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场地的水体、植物等因素,形成景观性或者功能性丰富的开放性边界空间。流花湖公园东风西路拆围段边界改造成候车休憩空间(图7)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角拆围边界打造的街头小游园(图8)正是这类改造的经典范例。烈士陵园西南角改造时在道路交叉口处设计了对景花坛。疏导行人游园。缓解了陵园西路人行交通混乱拥挤的情况(图9)。
3.小结与展望
开放的公园边界对实现公园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公园边界植物造景的景观性、通透性和生态性。根据边界周边情况,合理进行边界出入口和休憩空间的布置,巧设地形,活用水体。从以上5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开放式公园边界设计。将有利于激活和丰富了边界空间的活力。增强公园与城市、市民的互动和联系。
尽管开放式公园边界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公园边界为公园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首先。给公园的安保机制带来重大的挑战。开放的公园边界同时也影响园方对公园整体的管理和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掌控能力,加大公园的养护管理成本等。对此,公园要逐步完善园区的监控系统。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强调专人监控。尤其是对园区偏僻角落的“电子眼”监控和保安人员巡视。保安管理形式由封闭被动式变为主动开放式。以点到面,流动巡逻;完善园区的照明系统,在游人少的地方增加路灯。通过广播、宣传板等多种宣传形式,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同时倡导爱护园区环境。在设计上,植物修剪要更为疏朗、通透,多考虑耐修剪耐践踏的粗养型植物。
总之,重视公园开放式边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使城市公园更好地为城市和市民服务。值得每位园林工作者为之努力。
摘要:开放式边界是实现公园开放性的重要体现,其规划设计对公园开放性的达成有重要意义。以老公园拆围透绿边界改造和新建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为切入点,对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边界进行调研和分析思考,从植物、地形、水体、入口设计和游憩空间设计5个方面,对其边界处理手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边界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州城市公园;开放式公园;开放边界;边界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对城市公共绿地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单位,而是逐渐和其他城市绿地共同有机整合成城市公共绿色空间体系。纽约中央公园是首个真正按近代公园构想而建设的城市公园。它真正实现了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体化。公园开放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城市公园要“归位城市空间。进入市民生活”,因此边界空间的开放对达成“开放性”具有重要意义。广州的新老公园在实现公园边界开放上殊途同归,老公园主要通过“拆围透绿”改造实现公园边界空间的开放。而新的城市公园则大多在规划建设之初便基于“无界公园”角度进行公园规划设计。
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公园开放和边界设计问题。对城市综合公园改造中设计理念的更新、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和利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从广州新老公园在公园边界上的改造和设计问题角度。探讨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意在总结具有岭南特色兼具可行性的广州公园开放式边界处理方法。
围绕老公园拆围透绿边界改造和新建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的研究切入点,调研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流花湖公园、东风公园、珠江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发展公园、二沙岛体育公园、传祺公园、越秀南粤先贤公园和萝岗创业公园10个城市公园,其中,前5个为拆围透绿改造后公众评价较高的老城市公园。重点研究它们拆围边界的开放式改造处理;后5个则为新建的开放式城市公园。重点分析这些“无界公园”的开放边界规划设计手法。
2.开放性公园边界设计方法
通过对拆围透绿边界处理和新建无界公园边界设计的归纳分析,我们可从植物造景、地形处理、水体处理、人口设计和游憩空间设计5个方面对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进行探讨。
2.1植物造景
植物是装饰和模糊边界空间的最佳素材。以植物为载体的柔性边界通过乔灌木的搭配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而适当的植物环境也为生态边界中的小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开放公园边界的植物景观要满足“三性”:景观性、通透性和生态性。景观性即要注意植物群落配置的美感,可以利用多种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和花灌木、地被等进行复合搭配,充分显示植物景观之美。在部分节点边界。片植色彩艳丽的时花形成花带,成为惊艳的景观焦点。人口处简单纯粹和丰富有致的植物景观将分别起着淡化和强调人口的作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角的改造中,在园林建筑设计院前的一个公园次入口就通过丰富的植物景观强调了次入口(图1)。
搭配不同形态的植物时。植物群落不能过于密集,要保持视线通透性。尽量让公园里的景色外显。拆围透绿边界的植物景观改造,重在梳理原有的植物群落,适当抽疏原本密集的植物带,迁移部分乔灌木。使边界通透。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考虑上。除了必要的景观节点外。尽量不要大面积地连续使用“乔一灌一草”复合植物群落。避免遮掩视线。选择植物,可以多考虑分支点高、树形疏散或者如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等层性明显的乔木和琴叶珊瑚datropha integerrima等树形通透的灌木。边界开放后人流量增大。会存在植被破坏的情况。因此进行植物造景时,要考虑多选用粗生粗养、耐践踏的植物,减少养护成本。
常见的边界植物造景形式包括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前者以绿篱为主要形式。后者方式多样。植物的疏密开闭程度常与边界周边的情况相关。周边地势平坦开阔,且为人行道者。一般布置疏朗通透的植物群落,片植时花,或者采用简单乔灌草植物进行搭配等多种形式。使园内园外相互借景。地形变化不大的开放式公园的边界植物景观处理,可以在距离市政人行道10-20 m的地方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形成完全开敞的公园边界。这样的距离能为公园内的游人屏蔽园外人行道或车行道带来的影响。边界植物景观设计常以开阔式草坪为基质。并植上色彩斑斓的时花带。或结合乔灌草多种植物进行群落造景。通过植物群落形态的变化,在园内外形成一种或近或远的联系,园内景色时而视线开阔。时而受植物遮掩。丰富了街道景观体验和层次(图2)。公园边界转折处。通常以乔灌草复合植物组景作为景观节点。而在非节点位置,开敞植物边界要注意植物景观的通透性。
对于外部无交通需求的公园边界,可以采用通透式围栏结合植物造景的方式,形成一种视觉上开放的公园边界,如拆围透绿后使用隐形围墙的拆围边界。广州拆围透绿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隔而不断的街区景观改造和无界公园模式。隐形围墙前注意利用较耐阴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进行遮蔽,如棕竹Rhapis excelsa、灰莉Fagraea ceilanica、春羽Philodendron seHoum、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HongkongVariegata、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等。既遮挡围栏,又保持了视线的通透。
2.2地形处理
地形设计有堆缓坡和下沉式处理。堆缓坡可以增强边界景观趣味性,丰富路人的行走视觉体验。屏蔽外部局部不良环境对开放的公园边界空间的影响。在实现边界开放和园景街景交界面自然过渡的同时,又能提醒游人和路人边界的变化。部分园内外地形变化大的边界,可以考虑利用陡坡作为边界面,上植丰富的植物群落,这一类的地形处理在开放式山体公园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图3)。
在公园边界内侧为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情况下。也可做下沉式地形塑造(图4)。使公园边界逐渐往水体方向自然过渡。实现边界模糊灰化。出于安全需要,一般在水体前设置隐形护栏。流花湖公园东风西路拆围段被改造成开放式街头小游园,湖边设置了隐形围栏。保证市民的安全。
2.3水体处理
以水体作为园林的开放式边界,这种处理手法历史悠久。沧浪亭便是运用该手法的一大佳作。公园边界为水体时。可以设计观景亲水平台、桥梁等,增强游人与边界景观的互动性,但要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萝岗创业公园有多处水体边界。其中有些属于纯视觉开放,无交通功能,有些兼具视觉与交通开放需求。在这些水体边界上设计了观景平台。提高人的参与性和边界空间活力。
2.4入口设计
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入口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气势恢宏的公园大门。这与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性质地位转变有一定的关系。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功能已不止是旅游景点。而是逐步往城市休闲绿地转变,这类公园的服务对象将不再以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主。更多是周边的居民。基于这样性质定位的城市公园。其入口设计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设计大多简约,少用牌楼等繁重形式。
2)数量多。形式多样。
公园边界开放必然导致公园出入口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加。这些入口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大门。边界的入口形式是多样的。汀步小径、城市绿道、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拆围边界上的公园次入口。进行汀步入口设计时。尺度不宜过宽。以1.2-1.5 m为宜。比较轻松随意。汀步人口可重点配置小径两边的植物。强调入口存在(图5);也可以留空。让人口汀步直接嵌在草坪基底上。从而淡化入口的存在(图6)。以平台形式作为公园入口。可缓冲公园边界的人流和交通组织。
3)入口与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相结合。
公园边界常有绿道驿站、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配置。在萝岗创业公园,由于临近政府办公大楼和民政服务大楼,公园边界还配置有三个地下停车场入口。公园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高度配合,为新城区的开放性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2.5游憩空间设置
当公园绿地边界处于交通集散点,例如地处十字交通路口或者旁边有公共汽车站、地铁口时。在边界地形允许、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布置小型的街头游园。实现公园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作为与外界连接的出入口,也可以仅承担园内外视觉联系功能。设计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场地的水体、植物等因素,形成景观性或者功能性丰富的开放性边界空间。流花湖公园东风西路拆围段边界改造成候车休憩空间(图7)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角拆围边界打造的街头小游园(图8)正是这类改造的经典范例。烈士陵园西南角改造时在道路交叉口处设计了对景花坛。疏导行人游园。缓解了陵园西路人行交通混乱拥挤的情况(图9)。
3.小结与展望
开放的公园边界对实现公园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公园边界植物造景的景观性、通透性和生态性。根据边界周边情况,合理进行边界出入口和休憩空间的布置,巧设地形,活用水体。从以上5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开放式公园边界设计。将有利于激活和丰富了边界空间的活力。增强公园与城市、市民的互动和联系。
尽管开放式公园边界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公园边界为公园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首先。给公园的安保机制带来重大的挑战。开放的公园边界同时也影响园方对公园整体的管理和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掌控能力,加大公园的养护管理成本等。对此,公园要逐步完善园区的监控系统。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强调专人监控。尤其是对园区偏僻角落的“电子眼”监控和保安人员巡视。保安管理形式由封闭被动式变为主动开放式。以点到面,流动巡逻;完善园区的照明系统,在游人少的地方增加路灯。通过广播、宣传板等多种宣传形式,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同时倡导爱护园区环境。在设计上,植物修剪要更为疏朗、通透,多考虑耐修剪耐践踏的粗养型植物。
总之,重视公园开放式边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使城市公园更好地为城市和市民服务。值得每位园林工作者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