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产品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戚玥尔

    

    

    

    摘要:依据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改革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类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结合产品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以赛促教”平臺,深化产教融合,实行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上述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完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类课程体系,为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思维 应用能力 产品设计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078-03

    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是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经济发展源动力,创新能力对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是工业设计专业今后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向,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当下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心。

    本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以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产品设计类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类别,包括产品设计、产品整合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家具设计、专题设计等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实践技能,产品设计的教学应与市场发展相适应,这对学生的综合、创造与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品设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传统教学思路与当前市场发展不匹配

    传统产品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思路和培养方式偏传统,知识结构单一。社会的新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的教学模式与当下社会发展脱节,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佳,就业能力小。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割裂

    原有课程设置教学着力于理论知识讲授,“注入式”为主,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训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实践方面放最后两周在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为主,最终模型完成度不够。实验室建设不完善,设计实践经验和学科设置交叉渗透缺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发展,导致学生产品设计综合能力不高。

    (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不协调

    课内课程学习已不满足于多变的市场,课外实践环节不足,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市场,真正了解行业现状与工作环境,专业视野险隘。学生对企业商业化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产过程较为陌生,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设计方向人才的需求,专业技能提高缓慢,社会适应能力差。

    二、教学改革意义

    (一)有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适配性。

    当下市场经济需要大批复合型和创新型设计人才,通过教学改革有助于增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为其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推进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通过对创意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环节的方案的建设,使传统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从设计理论→设计图纸转变为从设计理论→创意思维发散→设计图纸→设计实践,教师从传统的课堂单一灌输法到学生积极融入,活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广泛的专业技术事业的紧缺人才,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有助革新设计学院教学资源和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教学改革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带动整个设计学院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各教学环节的革新。研究成果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教学改革方案及创新点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设计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培养必须凸显应用型特色,进行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方案

    1.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本研究寻求适应产品设计类课程的创新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1)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前期对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相关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展开调查和分析。组织行业专家,业界人士等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梳理,针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对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大纲进行调整与修订,增加全新课程模块。随着课程的推进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设计导入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产品设计课程群(Ⅰ,Ⅱ),专题设计课程群(Ⅰ,Ⅱ,Ⅲ)、信息设计课程群、整合设计课程群、生活产品课程群等课程模块。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类课程整合分类,划分三大设计方向:信息设计方向、整合设计方向和生活产品方向。课程群设置侧重基础课程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各课程群中,以核心课程为主线,辅以相关各类课程。

    (2)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在课程设置上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技能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特点,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我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课程为例,教师通过创意思维训练将理论内容引入,增加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分组讨论,抢答互动来增强知识记忆点。教师设定设计主题,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设计需求及方向。资料收集后进行整理归档,课上进行演示汇报,教师对其进行点评。通过这些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

    2.利用“以赛促教”平台,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为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根据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及竞赛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赛促教”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兴趣。

    (1)团队筹建。建立导师组,每位专业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建立导师组,学生从大二上学期根据个人兴趣进入各导师组,导师带领大二至大四学生组成研学小组。通过导师制的开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走进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导师组里采用“师带徒”方式,高年级同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辅助低年级同学快速提升专业技能。与学院不同专业教师学生团队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各学科优势,形成有力的教育合力,实现合作共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贯穿教学。将竞赛引入专业产品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中,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通过竞赛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教师基本实践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以点带面引领全系教师综合能力提升。

    (3)多层次交流。开展设计交流活动,积极举办中外名师讲座活动,在竞赛准备过程中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竞赛经验,为学院师生更好地准备竞赛指明了方向。学院多次举办国际性设计论坛,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行之有效的设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学生通过各类交流活动开拓了视野,启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专业技能。

    (4)激励体制。为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学院相继出台各项激励政策。专业教师层面,将指导学科竞赛获奖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持续加大奖励力度。学生层面,学科竞赛获奖可申请创新学分,可作为优秀生转本部的可选条件之一等。

    (5)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将课内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提高学生专业与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自组团队,在教师带领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3.以实习实践,增强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拓宽就业前景为导向,加强竞赛制、导师制、工作室项目制、工作坊交流制等实践教学机制,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创建特色的实践型教学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形成合作机制的优势互补。通过workshop、交换学习等形式开拓学生设计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学院目前拥有三维造型实验室、木加工实验室、有机加工实验室、陶瓷制作实验室和首饰实验室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三维造型实验室二期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木工、金工、陶瓷、皮具等产品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直接意义。

    (3)深化产教融合。充分挖掘和利用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实践性课程,通过联合指导、建设基地等形式,强化产教协同育人。拓展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互动,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框架,搭建校企联合的科研教学平台。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以项目化运作的形式进行专题设计教学,突出设计的过程。切实推动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环节,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的问题,走进市场,深入企业,近距离感受与学习,全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以我院工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工业设计是针对实际项目开展的专题设计,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家居产品、家用电器、儿童用品、交通工具等位主题的专题设计。2019-2020年专业与宁波鼎高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多次家用电器课程合作,课程前期由企业工程师参与授课,中期及后期由专业教师指导方案深入与实现,学生在线上与企业人员进行交流互动,最终由企业验收成果。通过联合课程,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成果转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的活力,如图1。

    (二)改革创新点

    充分考虑新形式下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运用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在产品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块时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突出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适应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两制”培养模式。导师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学生大二就进入各导师组,在“传帮带”作用下加快了低年级学生的成长。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竞赛与课程展览来调动师生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检验。

    3.国际化培养。本专业在2013年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中美合作办学项目,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特征,推进国际化办学,每年与国际大公司深度合作,开展产品创新Workshop,举办国际化讲座,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教学改革成果

    (一)通过两年时间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取得一定成效。

    1.逐步把握了市场风向,明确了应用型培养方向。

    通过合理调整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更明确了未来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结构与内容更贴近市场。在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上引入新内容,加大实践环节教学的比例,加强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市场,了解行业现状。構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实验室为载体,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建立了三维造型实验室,增加3D打印设备,方便学生快速建立模型。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与建设,建立有创新思维意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派骨干教师赴美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访学,增加国际交流合作。专业教师积极走进企业实践锻炼,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了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期间专业“双师型”教师增长50%。

    2.完成实践性设计教材编写。

    教学改革期间,系部专业教师完成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专业系列实验教材中《家具设计——形态、结构与功能》《快题设计-设计表达与实务》的编写工作,教材强调基础教学的“实践性”、“实验性”和“通识性”,涵盖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教材研究及编写历时两年时间,于2019年6月由国家级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已被各大院校使用。

    3.拓展了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

    增强校企互动,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框,专业与杭州正晟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希象家具设计有限公司等10所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增加杭州仁谱科技有限公司等3所产学研合作单位,与韩国Osstem Implant牙医器械生产商、绍兴Fab Lab工作坊、宁波鼎高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课程合作,学生设计作品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完成从作品到商品的转换,做到真正的设计产出,如图2。

    4.通过“以赛促教”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18-2020年教师带领学生获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6项,省三等奖18项,竞赛成绩连续多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首位。进一步加强专业学生对科技创新与专利申报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学改革期间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项,省级立项2项,校级科技立项3项,院级科技基金项目90佘项。教师帮助学生开展专利题材发掘与申报工作,近两年学生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近百项,如图3。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类课程强调创新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应充分考虑新形式下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运用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提出适应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将来的生涯发展打下基础。本教学改革研究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可以应用到产品设计、专题设计、产品整合设计等多门产品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促进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与促进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