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并重 现实与理想权衡

    洪方煜

    先来看2020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理解题意,首先要理解“人生坐标”这个关键词。先来说坐标。坐标原为数学名词,指为确定天球上某一点的位置,在天球上建立的球面坐标系。在坐标前加上了“人生”两字,这里显然指的是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个体对自己的位置与角色往往有着美好的期盼,其指向是理想。这种“位置”与“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期望往往与家庭、社会之间会有落差与错位。落差指个体的定位与家庭、社会期望的角色有高下之分,错位指个体的定位与家庭、社会期望的角色有方向之别。家庭、社会所期望的角色往往指向现实。如何处理、如何平衡这种落差与错位,是我们写作所要考虑的重点。简而言之,文题是在引导我们思考理想与现实、自我定位与外在期盼的关系。

    考生在立意上,可以有以下三种选择:一是坚持自己的人生定位,二是顺应家庭与社会的角色期盼;三是在自我定位与外在期盼之间寻找一种理性的平衡。

    以上是对题意的简单分析。如何让文章写得深刻些?我们需要作一些哲学式的追问。

    “我”是谁?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中,“我”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父母眼中,自己是他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在兄弟姐妹中,自己与他们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在老师眼中,自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在同学眼中,自己是风雨三年共同学习生活的同窗;在朋友眼中,自己是他们人生路上的重要同伴;在陌生人群中,自己只是没有交集的路人甲……

    “我”从哪里来?从生命角度而言,“我”来自于父母;从地域角度而言,“我”来自城市或者乡村;从身份而言,“我”是刚要迈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

    “我”往哪里去?就自己的期盼而言,指向我有怎样的理想——包括心仪的大学,将来的职业,人生的规划;就家庭而言,我肩负着父母的希望——是光耀门楣,还是继承家业,抑或是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就社会而言,我是社会的一份子,我应该为社会承担怎样的责任……

    明了这些,我们才可以深入追问:我们该如何处理自我定位与外在期盼的矛盾?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当一名科学家、军人、医生,或是明星、网红。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可以根植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也可以根植于物质层面的考量,甚至是出于万众瞩目的欲望需求。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各自的选择。

    作为子女,作为家庭的一员,个体身上承载了父母的希望、家族的期盼,尤其是我们这个扎根于“家天下”的社会,极其讲究亲情的国度,这种外在的要求更为迫切。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的选择势必离不开家庭的因素,我们不能因为高举个性张扬的旗帜,而对这些因素不闻不问;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作些考量,达成平衡。

    但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古老大陆上的一部分。个体的选择还离不开特定的时代与社会。就当下的国情而言,最近几十年我们走了西方需要上百年才走完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动车走向了全世界,我们的大飞机实现了华丽转身,我们的高架桥成了天下最美的弧线,我们的量子卫星划向了苍穹,我们的空间实验站惊羡了发达国家……但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祖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尽管祖国的科技在日新月异,但在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与一流国家尚有一段距離;尽管我们的文艺表面一片繁荣,但我们还缺少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前些年的中兴通讯事件,则暴露了我们制造业的种种困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新技术缺乏创新,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创新机制严重滞后,创业家浮躁功利,地方政府过于注重数字……我们是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但绝大部分的利润落入了外国人的腰包;我们的动车遍布各大洲,但我们只是组装者,许多技术依赖进口……所有这些,我们青年学子责无旁贷,我们的人生定位要与时代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的国家推出了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这既是对以往优秀人才过于集中于金融、管理等专业的一种纠偏,又是对人才培养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间达到平衡的一种国家层面的调控。

    以上是个体定位与家庭、社会期盼的落差与错位的理想状态的平衡。而社会往往是复杂的,在实际情形中,这种落差还有可能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我们不能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

    在功利喧嚣的今天,我们的家庭与社会舆论,有时候会滑向功利的泥淖——人们更看重的是外在层面的东西,如考上了什么大学,拿到了什么学位;工作以后,更将眼光更多地投向评上了什么职称,得到了什么荣誉,获得了多少财产。确实,在当下的家庭聚会或同学聚会中,我们更多听到的是谈论子女在哪工作,拿多少工资,混到什么级别;很少有人关注这是不是你喜欢的工作,你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而这些东西,极有可能与个体的理想追求背道而驰。

    诚然,职称、荣誉、级别、薪金从某个方面昭示了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别人这样的看法有他的合理性;但一味以别人的看法确定自身的价值,易陷入攀比的沼泽,功利的深渊,会使整个社会走向浮躁:一方面,明星上天,网红走俏,抖音泛滥,金融专业人满为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另一方面,英雄伟业无人问,法律尊严任践踏,江山常负英雄泪,利剑长空靠一边。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会正如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人们不再相信,不相信信仰,不相信正义,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人。

    常怀想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为良将,便为良医,追求的是付出,是对社会的奉献,不在意自己得到什么,不在乎身外之物,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在意世俗的评判。廉颇不讳犯颜,要求请立太子;于谦粉身碎骨,也要迎回太上皇。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正确看待自己想要的追求。

    更想起民国先辈,只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不在乎世俗,不在乎所谓的功业。陈寅恪十余年留学,不为外在的文凭,只为自身学问的获得;曾昭抡对着电线杆说话,拿着雨伞淋成了落汤鸡,用煤铲盛饭:他们倾注整个身心,只为生命的自足存在。

    惠特曼有言,真正的诗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痛苦的。这话同样适用于民国的那些先辈,他们追求的是内心,他们看重的是对自我内心的审视,用费孝通的话说,他们的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这既是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承担;更是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在他们的眼中,越是社会道德失范,知识分子就越应该承担“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心事浩茫连广宇,在与宇宙、国家的对接中,他们更获得了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成就了“星斗其文,赤子其心”,这才是生命的大自在。

    哲人说:认识你自己。我们在认识自己时,过于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价值,反而是不关心,这恰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无法享受到生命的真正欢乐。真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自己对不起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需要站在家国情怀高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让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与社会的期盼产生正能量共振,这才不负命题者的苦心。

    以上是对文题的理解与叙述,再来看下作文命题的风向。

    今年的作文题,考虑疫情的因素,最大可能地实现了稳定性。

    题面表述上,继续了浙江卷2016年的命题传统,仍由四部分构成:材料、引题、命题、要求。具体如下。

    材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引题: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命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内容取向上,仍然站在考生的立场,以关注“人”为核心,将考生置于更大的空间审视自我,走出狭隘的个人空间,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内在思维上,仍然重视浙江卷的思辨特色,去年思考个体生活与他人的关系,今年则思考个体定位与外界期盼的关系,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打点理性思辨的底子。

    但仔细考察文题,今年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指向课程落地。文题顺应了新课程、新课标关于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要求,在高考这个重要人生关口,让学生思考未来,规划人生,这是对新课标落地考试的一次有益尝试。

    彰顯立德树人。在展望自己的人生愿景时,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学科的成绩、自己的兴趣、就业的前景、物质的获得等层面的因素,而容易忽视家庭的期盼、父母的诉求,更易忽视国家的需要,没有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没有将自己的位置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层面上,缺少大智慧、大气度、大胸襟。而这次高考命题,则是对这种状况的有力扭转,能引导考生在更大的视野与空间里去审视自我,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恰是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很好落实。

    扎根现实土壤。当下社会瞬息万变,各种声音纷涌而来,置身其中,难免被裹挟。加上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蔓延,极端事件时发,命题者意在让考生走出自我,思考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与现实对话,与生活讲和,以调节自我,让自己的心理走向积极健康。

    贴近考生体验。身处考场,十多天后,马上就要决定自己的大学、专业,而这恰好是高三学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选择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吻合,两者之间如何权衡,这些,考生有真切体验,有话可说,可理可议,有情可抒。

    文题题面简易,给考生提供了真实的写作境界,考生容易“进得去”,但如何“理性地表达,负责任地写作”,但如何“立得住”“挖得深”“出得来”,考生还需要有明确的观点、独特的思想、清晰的概念、严谨的逻辑、哲理的思辨、理性的表达、规则的范式、信实的论述。

    综上所述,今年的浙江作文题落实课标理念,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社会,切近学生心理,重视理性思辨,渗透家国情怀,彰显立德树人,在规定的真实情境中,既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与哲学思索,又能起到很好的反猜题反套作的作用,确实是一道高质量的文题,这种探索值得继续。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