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堵点
李运达 贺强
导语:目前,非金融企业部门脆弱性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潜在阻力。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局部积聚,是信用堵点扩散加深的突出反映。本文认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方协同,疏通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堵点,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既是后疫情时代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又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
2020年10月,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流动性压力下的偿付问题导致非金融企业部门脆弱性不断上升,正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潜在阻力。我国的金融纾困政策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双管齐下”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作为重要取向,2020年下半年先后出台《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打通信用堵点,通过资金链靶向修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和助企纾困政策的实施,企业部门营收利润出现积极边际变化,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依然面临较大压力,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要精准识别和疏通信用堵点。
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局部集聚
疫情冲击下,社会信用环境剧烈变化,强化了产业链供应链上资金流动与分布的非均衡格局。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状况表明,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在特定主体以及特定环节和领域存在结构性的融通堵点。
流动性持续紧张。2020年年初以来,针对众多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不开、销售不振、订单不足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引导银行信用精准滴灌,提供直达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为缓解企业资金周转接续困难注入了更多流动性。但总体上看,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营收利润与往年相比仍有较大降幅,特别是应收账款激增集中反映了流动性持续紧张的状况。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增长持续大幅高于上年同期,并显著高于大型企业增速,直接拉动了企业部门应收账款快速增长;并且,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与上年同期及大型企业相比都延长了10天以上。考虑到应收账款增长会夸大企业账面经营业绩,加上逾期坏账等因素,商业信用的单边累积一定程度上还掩盖了中小企业的实际流动性状况。
应收账款分化明显。国有与民营经济部门、大型与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变化对比,进一步反映了信用环境在市场主体间的分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14.3%,为2013年以来的峰值。总量数据背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呈现此消彼长的分化趋势更为明显。从所有制类型看,国有与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增速分化也十分突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私营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25.1%,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速16.6个百分点,成为2007年以来民企与国企应收账款增速最大“剪刀差”。分行业看,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应收账款增长更快,占制造业中小企业总量超过5%的9个大类行业应收账款平均增速为17.3%,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4.3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应收账款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去年同期只有两个行业(见图1)。
商业信用周期被拉长。中小企业账款久拖不决,信用周期被过分拉长,并不完全是外生冲击下企业现金流脆弱性的突然暴露。在疫情冲击之前,产业部门的尾部流动性风险一定范围内已经高企,一段时期以来企业信用周期不断被延长。科法斯(Coface Services)企业付款调查显示,2015~2019年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微观企业平均信用周期从56天延长到了86天,2019年建筑业以及能源、信息技术(ICT)、化工等主要制造业部门平均信用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超长逾期付款(180天)占营业收入超过10%的企业数量占比提升至27%(见图2)。
银行信用适配性不足。有效缓释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有赖于期限灵活、品种多样的信用支持体系。当前,信用供给中的结构性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中短期贷款占比创新低,2020年三季度末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为30.9%,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长期贷款特别是剔除房地产开发贷后的长期贷款增速大幅领先短期贷款增速,表明银行信贷以满足固定资产投资等中长期融资需求为主,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对接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大幅放缓,2020年下半年企业票据融资增速逐月下降,三季度末票据融资低于上年同期40个百分点,意味着在企业应收账款积压的同时,票据融资可获得性减弱,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化传导存在阻滞。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双重约束”成因
流动性风险背后的信用堵点很大程度上源于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面临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双重约束”。一方面,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还款来源不稳定,使其获得银行信用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市场地位处于弱势,账款积压增多,使其被动成为商业信用的提供者,财务表现进一步恶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加剧了中小企业信用融通困境,形成“金融活水”在不同规模企业呈现“大河有水小河干”的反差局面。
融资约束的异质性。融资约束的典型后果是信用无法有效对接企业运营需要,使其投资低于最佳水平,这也就意味着信用融通不畅,存在不同程度的堵塞。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我国75%的非金融企业将融资约束列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但在这种普遍的融资约束感受下,长期以来,与大企业、国企、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无论是获取银行信用还是商业信用的难易程度都有着显著差别。疫情带来的外生冲击,放大了企业规模、产权结构及供应链地位导致的融资约束异质性,使信用融通的堵點分布更广,堵塞程度也更严重,成为恢复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制约。
强制性商业信用。企业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地位。中小企业在购销环节对于应收、应付账款规模及账期的影响力一般弱于大型企业,受疫情影响,核心大型企业更倾向于挤占上下游客户的资金。中小企业流动性被挤占或账款积压,本质是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进行强制短期借款融资,将短期借款变为应付账款,实现了以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用,稳健的财务表现使大型企业融资条件变得更为宽松。而中小企业一旦进入大型企业供应链体系,将面临流动性被“俘获”的困局,“强制性商业信用”加剧了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状况,使其融资条件更加严苛。
信用约束的传递效应。企业间商业信用的扭曲通过财务表现进一步传递,加剧了被挤占方的银行信用约束。中小企业货款被拖欠越多越久,催收成本包括营销成本也越高。由于货款被拖欠造成流动性紧张,中小企业被迫转向通过银行之外的非正规渠道融資,高额利息成本愈发加重了企业财务费用负担。由于财务表现持续承压,中小企业更加难以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相当于被动出让了获得银行信用的机会。直达金融支持可以短期缓解流动性挤占压力,但长期来看,信用约束传递效应可能拉长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进程,使其难以借助信用支持跃升为大企业,从而陷入成长性瓶颈,“中国大企业缺失之谜”一定意义上也源于此。
疏通信用堵点,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针对信用堵点的特征表现和内在成因,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应多方协同、多管齐下,打通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堵点,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局部积聚,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政府强化社会信用融通制度保障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完成清偿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年底前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清偿一半以上,其中中央企业对民营企业的逾期债务做到“零拖欠”。截至10月底,全国20个省市已完成拖欠账款清零。在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专项纾困政策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同疫情常态化防控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瞄准社会信用融通堵点、断点开展综合治理。
源头治理。发挥“两新一重”投资需求带动作用,杜绝未落实资金来源随意立项、要求企业垫资等违规行为,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有“源头活水”的有效订单。
差异化治理。对恶意拖欠以及资金周转困难型挤占进行账款清欠分类整治,遵循市场化原则提高拖欠失信成本,重点加强关键行业及民生领域账款清欠,组织专项资金精准支持。
分阶段治理。短期内引导欠款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偿付积压账款,中长期完善措施包括建立包含账款拖欠信息披露在内的社会征信制度,打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可持续协同机制,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基础设施。
企业提升资金链自我修复及抗风险能力
大型企业利用市场资源和融资渠道优势,在修复资金链方面主动担当,“大手拉小手”与中小企业实现共生、共赢融通发展。
扩大商业信用供给。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账期安排进行适应性调整,避免过度挤占中小企业流动性,产生资金空转,缓解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
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利用核心企业信息优势,开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向优质中小企业提供委托贷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供应链和物流方正常运营。
塑造融通发展生态。在创新研发、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提高全链条生产效率,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赢的格局。中小企业要通过做强主业优化现金流,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求生存、求发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分层管理。中小企业要前瞻应对未来短期资金的本息偿付问题,避免短债长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此外,中小企业要用好信用服务平台,包括核心企业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公共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及清欠账款举报投诉平台,在拓宽外源融资渠道的同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金融机构确保供应链产业链流动性供应
顺应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求,下沉服务重心,聚焦主责主业,形成融资需求牵引信用供给、信用融通,响应潜在风险变化的动态平衡。
创新供应链融资。利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穿透式供应链融资体系,改变越往供应链上端走融资渠道越窄的情况,破解中小企业“双重信用约束”惯性传导路径,将大型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流动性挤占吸附转变为信用传递辐射。加强链上主体监测预警,落实监管沙盒要求,确保创新可期、风险可控。
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的匹配度,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的同时,注重对接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根据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适当提高短期授信额度。增强贷款投向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匹配度,在保障核心企业稳增长目标下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提升中间环节中小企业信贷的覆盖率、渗透率,增加产业链终端需求环节的信贷支持。
丰富风险缓释手段。依法合规将应收账款及存货、保证金、各类收费权、知识产权、设备等动产无形资产纳入融资抵质押范围,发展不动产抵押和第三方保证之外的质押贷款;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增信效率,及时履行代偿义务,适当延长追偿时限,推广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
推进信用融资。加强与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针对民营企业的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产品。如推广“信易贷”等以信用信息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信用信息归集服务平台,加大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中国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