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与体育教学
付全
针对全国政协委员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于2021年1月28日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要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强化体育评价,引导學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把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近年来,关于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小鲜肉”“奶油小生”“娘炮”的批评和讨论不绝于耳,教育部关于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更是引起了热议。答复函中避开了“女性化”可能引起的性别歧视之嫌,采用“阳刚之气”作为回应。同时把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阳刚之气”的对策渠道。体育能否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如何培养?回答此问题之前,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什么是“阳刚之气”。《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阳刚”解释为刚强,形容男子性格、气质、体魄等。作为形容词,“阳刚”显然不是男性专属。 “阳刚之气”也不是简单的“男性化”“男子气”,教育更不能把男性与女性加以分离和对立。“阳刚之气”中应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身体层面,体质健康、体魄强健;心理层面,自信阳光、意志坚强;精神层面,正义敢为、尽责担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些品质既可以属于男性,也可以属于女性。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不能理解为仅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
体育的直接功能是增强体质,塑造身体形态,是体魄强健的基础,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协调身心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体育、实践体育的最主要渠道,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与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高度契合。教育部答复函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强化体育评价等表述也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相统一。那么,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
培养学生“阳刚之气”的关键在于人。体育教师是实现“以体育人”的首要环节,因此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前提。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言传身教、传递理念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纽带。
挖掘教材的育人要素。教材内容是核心,教学方法和形式是载体。深入挖掘三大球、田径、体操等项目以及民族传统项目中的育人要素和环节,再通过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设计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阳刚之气”中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要义。
在“教会”的基础上,组织“勤练”和“常赛”。创设问题和困难情境,组织更多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勇气、果敢和坚韧,在比赛中体验规则、公平和体育精神,在失败中体验责任、担当和坚毅,在胜利中体验合作、信任和团队意识。
完善体育评价,注重人格养成和审美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从“阳刚之气”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层面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体育评价体系,形成以个人纵向评价和团队评价为主体的评价理念。把体育与美育相结合,引导青少年自觉追求健康活力和阳光健美,形成运动审美。
(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