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排位注塑模具设计
摘 要:根据视窗产品的需求方案,选用了匹配的注塑成型技术,着重从脱模系统、支撑结构等方面巧妙解决了注塑中心与模具几何中心偏离的问题,实现了注塑模具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偏心排位;注塑模具;PC塑料;支撑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68.3;TQ32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9.006
1 产品的工艺分析
视窗產品需要完全透明,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要求,而且表面要没有明显的成型痕迹,尤其是正面板不能有任何瑕疵,产品需求10 000件,批量不太大。基于以上情况的考虑,采用注塑成型工艺,成型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而且产品表面质量好;采用PC(聚碳酸酯)塑料,透明度达到90%,刚硬而有韧性,具有高抗冲击性,高度的尺寸稳定性和范围很宽的熔融温度,完全可以保证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2 模具设计
注塑成型工艺的顺利完成,需要配套的模具、塑料、工艺和成型设备,其中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视窗产品的模具设计过程和要点主要如下:
2.1 模具排位
视窗产品为扁平的浅壳体类零件,壁厚2 mm,基本均匀,总体尺寸186 mm×186 mm×7.5 mm,在产品背面有6个外径7 mm、内径3.5 mm的柱形孔,产品的工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产品的批量需求少和注塑成型生产效率高的特点,综合模具的制造成本,把模具型腔布局为一模一腔,具体如图2所示。单型腔注塑模具的进浇形式一般为点浇口或者直浇口,但是对于表面质量要求严格、透明的视窗产品,都不适用。基于以上两个主要问题,进浇的形式定为扁平的侧浇口,会导致注塑中心和模架几何中心不重合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造成的问题,可以通过结构的改进和优化来处理、克服,以保证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2.2 浇注系统
根据一模一腔的模具型腔布局,以及产品透明和表面质量高的要求,视窗注塑模具选用侧浇口的方式,主流道衬套选用外径10 mm、总长50 mm的标准件,分流道采用半圆形截面、直径8 mm、长度14 mm的形式,浇口采用扁平的矩形结构,尺寸为1.2 mm×2.4 mm×0.8 mm(长×宽×高)。
2.3 脱模系统
视窗产品是全透明的产品,根据设计的经验,要使用推板结构的脱模结构,造成模具结构复杂、成本升高的后果;为了降低模具的造价,本方案采用传统顶针的推出形式,顶针的位置设定在产品边缘处,以降低顶针在产品表面留下的痕迹,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由于一模一腔的模具型腔布局,再加上侧浇口进浇的形式,使得模具几何中心与注塑中心不重合,会导致顶针整体布局与脱出机构几何中心的偏移。为此,特提出以下两点要求:(1)注塑机顶出形式采用双顶杆顶出,以保证推板整体的受力平衡;(2)脱模机构与动模部分要有导柱、导套的导向机构,以保证顶出机构的运动顺畅、平衡,具体如图2所示。
2.4 支撑结构
对于本设计方案模具几何中心与注塑中心偏置的问题,在注射过程当中,
注射压力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产品侧方,所以要设计支撑结构,以保证动模板有足够的强度来抵抗变形,一般有两种方法:(1)动模板和动模座板之间增加合适数量和直径的支撑柱;(2)在动模板与支撑块之间增加一块厚度合适的垫板。为方便制造和装配,本方案选用第二种增加垫板的方式,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如下经验公式的计算,垫板材质为45#钢,厚度取为35 mm。同时,把成型柱子孔的成型零件做成镶件,方便加工和修模,也节省了材料,垫板结构也保证了镶件的顺利。
PS≤[τ]A
式中:P为所需最大注射压力(单位MPa);S为产品在开模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单位mm2);[τ]为45#钢的许有剪切应力(单位MPa);A为垫板在开模方向上的剪切面积(单位mm2)。
2.5 模具总装图
根据产品的外形尺寸、型腔布局的特点,选用龙记标准模架,规格为3045,但是把动、定模板的位置进行了变换,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动、定模板成型部分,在形状精度保证的条件下,使用镜面抛光的加工方式,能够保证视窗产品正反面表面质量,避免了加工刀纹的成型瑕疵。冷却水道采用8 mm的水孔,中心距30 mm。基于以上机构和结构零件的设计,模具能够顺利的开合,并且在脱模机构导柱、导套的配合下,顶出机构能够顺利的顶出产品,在复位杆的作用下也能够运动自如,不存在作用力不均匀的情况。经实际应用,目前模具结构稳定,生产的视窗产品平整、不变形,且表面质量光滑、透明度高,没有明显的表面瑕疵,保证了产品的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1] 林权,陈丽军,陈莲,等.基于Moldflow与Workbench的底座塑件推杆配置优化及偏心注塑模设计[J].工程塑料应用,2020,48(5):103-108.
[2] 李峰.盒盖的注塑模具设计[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4):52-55.
[3] 李伟,白冉.基于Pro/E软件的多孔支撑架注塑模具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4):134.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202102210072
作者简介:李伟(1984-),河南商丘人,讲师,研究方向:智能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