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阳市实施经略海洋战略的调查与思考
冷晓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8-043-02
摘 要 海阳市作为烟台南部沿海增长极的重要力量,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也在海洋。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海阳市的海阳港建设以及临港产业发展、渔业转型升级、海洋旅游业提档升级、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制造业发展五个方面的实地调研和分析,了解了海阳发展海洋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海洋经济 资源 生态 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对此寄予殷切期望,他强调山东省“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
海阳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部,拥有长达230公里海岸线、43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有长达万米的海水浴场。作为山东省的一部分,海阳高质量发展海洋經济,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有利条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也是坚决落实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总要求的使命担当,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贡献海阳力量。
一、海阳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现况
(一)加快海阳港建设,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海阳港分东西两个港区,东港区规划建设综合配套服务区,主要发展临港工业,兼顾港口发展所需的金融、商贸、医疗、教育、综合办公等,规划陆域面积6平方公里。到目前,海阳港口岸单位办公用房及港口现场查验设施全面建成,已具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验收条件。
(二)耕海牧渔,打造现代渔业示范区
1.深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
海阳根据近海海域生态特点,建设了龙山街道近岸海域海洋牧场园区和琵琶口海域海洋牧场园区。积极开展省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工作,山东富瀚、恒源生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获得批复。
2.建立满足多种消费层次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
目前已开发建设了50亩的休闲渔业基地、6000平方米的休闲渔业广场和4200平方米的休闲钓鱼会所各一处。
(三)扎根基层重特色,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板块
1.滨海休闲游
在完善海立方欢乐水世界、凤翔滩、连理岛、河清岛体育场等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配套绿道和环海自行车道建设,推出多种特色滨海休闲旅游产品。
2.健康品质游
以海阳国际马拉松赛、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2019“直通东京”沙滩排球奥运资格赛等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活动为依托,发展沙滩体育品牌游,如沙滩健身、游泳航海、潜水冲浪等。
3.精致文化游
鼓励渔民向休闲渔业转产,开办特色渔家乐基地。继续开办正月祭海节、夏天啤酒节等特色传统文化节日。
(四)加强海洋生态管护,打造“蓝色海湾”
1.制度是保障
海阳完成了《海阳市经略海洋发展工作方案》《千里岩海洋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海阳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风险红线控制,严格执行生态补偿制度、海洋船籍港管理制度、渔业执法协作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
2.开发与保护、修复并重
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海阳实施了“蓝色海湾”“银色沙滩”“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规范海湾开发利用秩序,修复受损海滩和海岛,恢复砂质海岸自然景观和海岛自然环境。
3.建设生态型海洋牧场
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典型种类放流,近年来增殖放流数量屡创新高,公益性增值放流达到500多万单位,累计移植藻类上万株。目前,已放流了海蜇、黑鲷、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等多种品种,海洋牧场生态优势逐步显现。
(五)依托核电站,加速海洋制造业发展
1.快速发展核电临港产业
海阳正式投产核电临港产业项目8个,新签约涉核项目4个,储备项目10多个,全国涉核四大央企中有三大央企在海阳有投资项目。初步形成集核电研发设计、运营维修、设备生产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核电产业体系。
2.打造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力推核电向核能拓展,同时,海阳还在推进氢能储热、海水淡化等相关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为海阳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澎湃动能。
二、海阳市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海阳港发展进程缓慢
1.港口运营水平较低
泊位能力弱;营运业务相对单一,运能低,成本高。
2.产业带动薄弱
临港产业少且层次结构不高,产业关联度、集聚度不强,功能延伸不足。
3.面临激烈的货源竞争
海阳缺乏大型深水港址资源,建港条件与周边的即墨、胶南、蓬莱等市存在较大差距,货源竞争激烈。
(二)传统养殖业和捕捞业占比较大
渔民生活仍主要依靠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养虾、螃蟹、海参为重点的传统海水养殖占用海域滩涂面积较大,海域资源利用集约化程度较低,影响近海海域生态环境。
(三)旅游产品与周边县市类似,缺乏高端品牌
海阳的海洋旅游产品虽然多,但与周边县市类似且高端品牌较少,缺乏独特性和竞争力。旅游市场不够精细化,旅游产业尚未形成体系等不足。旅游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大量游客流失,影响了旅游品牌建设。
(四)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1.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传统养殖业如修筑虾池破坏了沙滩岸线资源。部分房地产开发距离海岸线过近,侵蚀了滨海沙丘。
2.生态资源利用率低
海阳海岸线和海域面积分别占烟台市的22.2%和16.2%,海洋生产总值却仅占烟台市的10.2%和6.7%,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仍然较低。
(五)高端海洋装备产业有待发展
传统海洋装备产业规模小,高端装备创新型企业缺乏。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开发人才匮乏。科技园区建设滞后,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未形成,与青岛、上海等大城市的海洋科技发展相差甚远。
三、关于海阳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
(一)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海阳港发展
1.准确定位,优化港口建设思路
海阳港适合定位为临近中心港或枢纽港的喂给港和支线港,结成港口联盟,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具体来说,东港区适合为综合性港区,主要承担集装箱、油品、散杂货、矿石等装卸、物流仓储、中转配送、临港工业等功能。西港区为旅游港区,主要建设客运码头和旅游码头,融资建设旅游、购物、休闲、度假场所,满足我市客运和水上旅游发展的需要。
2.寻求与青岛港合作
海阳港位于青岛港东北方向,随着青岛老港区货物运营能力逐渐接近饱和,可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3.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临港产业
以海阳海关的开关运行为契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形成适合长远发展的特色产业聚群。如海阳传统优势产业蔬菜和水果加工业,资源优势产业石材加工业等。同时要着力发展好海益宝水产、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14个蓝色经济项目,推进集加工制造、仓储物流、业主码头、商住、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区建设步伐。
(二)继续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海上粮仓”
1.继续创建省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指导各单位逐步推进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海洋牧场实验室、海洋牧场展示厅(体验馆)、监控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海洋牧场示范区基础设施水平;二是按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标准,指导海阳市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阳市连理岛钓鱼俱乐部有限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完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批复工作。
2.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
加强与海洋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合作,继续实施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稳步开展许氏平鮋、金乌贼等品种的放流工作。着力发展海参、对虾、梭子蟹、鲆鲽鳎、牡蛎、蛤、贻贝等优势主导品种,加快步伐建成黄海、富瀚海洋、海盛等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立体生态循环型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引入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大黄鱼等海水养殖高端品种。
3.从近海向远海,建设生态型多元养殖区
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从浅海滩涂向深海、底层和岸基利用拓展养殖空间,大力推进全市-30米以内海域渔业开发,有序发展3万亩丁字湾高效池塘养殖区,探索离岸深水养殖。
(三)打造高端特色品牌,展现全域旅游新风貌
1.发展时尚健康休闲游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并贯彻执行相关扶持政策、扶助乡村旅游就业的政策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海立方二期、北方海钓基地、源海洞天等一批带动性强的旅游大项目建设。推动滨海养老、海水保健、海岛疗养、海产养生、高端海上游乐项目等健康新产品培育,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健康城。
2.打造精致文化游
深度挖掘传统海洋文化、渔文化、民俗文化、体育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资源,发展和完善海上餐饮和休闲垂钓、渔村乡俗综合项目、网箱养殖与观光等休闲渔业项目的同时,带动招虎山、云顶竹林、地雷战景区、连理岛等文化旅游发展。
(四)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扬起蓝色经济新风帆
严格执行相关环保制度,明确海洋生态红线,严格把关准入临港产业。加强海洋环境监管,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环保部门协作机制。加大环保数据共享、重点海域监测监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调查处理、海洋环保联合执法检查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强海洋环保普法宣传,加大惩处力度
优先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蓝色经济的总体范畴,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退养还滩、修复岸线、建设慢行等整治行动的发展,恢复海湾自然生态。
(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抢占海洋产业制高点
以山东获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加强政府领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开创科技兴海的新局面。
一是要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紧盯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临近海洋科学城—青岛市的海洋科技研究优势。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攻关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要通过项目带动和市场引导,加强科研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引导和激励各级科技人员向海洋生物技术、港口建设、核电等产业转移。组织筹办好“高端人才海阳行、高端人才聯谊会等人才对接交流活动,积极申报烟台市“英才工作站”、省“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等,引进更多海洋领域科技人才。同时要注重对本地海洋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技培训与海洋科普教育,提高涉海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