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绿色发展经济体系研究

    罗永红 尚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美丽柴达木指明了发展路径。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衡量指数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就是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高度概括。

    (二)绿色发展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是中国在参与讨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时所涉及的。结合十九大报告,形成了中国“绿色现代化”三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2006年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届时,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根据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2.5公顷/万元,单位GDP能耗要≤0.6吨标准煤/万元,环境质量指数=100吨/万元。

    第二阶段,2020年到2035年,十九大报告明确“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时期我国进入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阶段,力争将203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2014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第三阶段,2035年到2050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巴黎协定》提出,要通过全人类的努力实现未来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大气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这一目标预示着,到2050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能超过150亿吨,中国的额度不会高于30—35亿吨。然而,2015年中国碳排放量已达105亿吨,如果持续当前的生活生产方式与能源利用模式,33年后几乎不可能将碳排放削减三分之二。面对巨大的挑战,中国必须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这既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转型、承担大国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绿色发展的衡量指数

    2010年起,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以及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研究基地每年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系列报告。报告以“经济增长绿化度”“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为一级指标进行测算。

    2010—2015年,全国30个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显示,青海在这6年的平均指数排名第七。这主要是依靠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提高了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青海植被(草甸为主)占全省面积70%,300公里以上的274条河流只有湟水河受到污染;全省资源丰富,污染物排放较少。而短板是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016年青海绿色发展指数跌出了前十名,省会西宁在100个测评城市中,位于倒数第三名。这为青海的绿色发展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研究分析青海绿色发展落后的深层次原因。西宁市绿色发展指数为什么这么靠后,从大的方面看,西宁占全省土地面积只有1%,但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西宁,GDP占全省48.5%(2016年),产业结构“重化工”特征明显,“工业园区围城”现象突出,导致西宁市的绿色发展指数远远低于全省的水平。

    2017年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青海的绿色发展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二、绿色经济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基于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制约,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以信息技术、生态产业和绿色服务业等为基本经济结构。

    (二)绿色经济产业体系

    1.生态产业

    (1)生态工业,如昆仑山雪山矿泉水,来自青藏高原海拔6000米昆仑雪山,常年冰雪覆盖,无污染。雪山上的积雪慢慢融化,渗入地下岩层,经过50年以上的过滤和矿化,成为珍贵的雪山矿泉水。

    2013年,凭借在水源地保护方面的卓越成绩,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中国优秀环境规划证书”。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誉把昆仑山雪山矿泉水誉为国际级矿泉水的典范。

    《中国居民日常饮水指南》中将日常饮用水分为四级,包括高海拔雪山矿泉水、天然矿泉水、江河湖泊水及自来水,其中高海拔雪山矿泉水被公认为等级最高的水。

    (2)生态农牧业,省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全省要加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建设,建设粮油、果蔬、畜禽养殖和沙棘枸杞“四个百亿元”产业。

    柴达木特色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沙生植物、蒙藏中药、枸杞、藜麦以及生态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西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当前,枸杞、藜麦以及福牛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等特色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

    ——枸杞产业。枸杞种植面积48万亩,枸杞产业新型经营主体142家,开发生产系列产品100余种。制定柴达木枸杞种植标准,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枸杞基地,延伸枸杞精深加工产业链,实施柴达木枸杞品牌戰略,重点推进德令哈绿色产业园、都兰枸杞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立柴达木世界高端枸杞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建成中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建立枸杞产品可追溯体系,大幅度提高枸杞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发展有机和绿色枸杞,认证有机、绿色枸杞基地30万亩,形成枸杞种植、加工、销售产业体系。

    ——藜麦产业。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含有完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美国国家宇航局1980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发现了藜麦,选定为宇航员的理想食物。联合国还将2013年宣布为“国际藜麦年”,向全世界推广它。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还有较高的生态价值、饲用价值和生物农药功效。

    海西在乌兰县首先试种成功,种植品系有稼琪、柴达木红、青藜1号和贡杂系列等。经过几年的试种,青藜1号已通过风险评估。藜麦具备有机、营养、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和受众广泛等优势。经过几年的试种,证明海西的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藜麦生长,所产藜麦品质很高,三江沃土公司加工好祛除了皂角苷的高品质藜麦米,市场价到达每斤60—110元。目前,藜麦种植面积3.16万亩,种植加工企业10家,藜麦初粮、饼干、麦片、酒等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发展经销商12家,合作单位有中粮集团、中石油(销售公司)、西部机场等。柴达木藜麦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以福牛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包括牦牛、藏羊、绒山羊、半细毛羊等生态畜牧业养殖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柴达木福牛是以柴达木牦牛、黄牛杂交出的母犏牛,再与国外西门塔尔牛杂交,培育成功的高档肉牛。24月龄个体活重可达500公斤以上,日增重1000克,是牦牛、柴达木黄牛的2到3倍。其所产的高档雪花牛肉在北京上海市场售价可达 130—170 元/kg左右,部分顶级肉品甚至达3000元/kg左右;柴达木肉牛纳入全省肉牛产业体系,在北京、西宁等地建成投运6家专营销售实体店;绵羊两年三胎高效养殖覆盖面不断扩大,羔羊经济带动肉羊畜群周转加快,都兰巴隆和茫崖花土沟两个对外交通节点地区的牛羊屠宰加工厂已获批准。

    2.信息技术产业

    青海省列入全国数据中心建设一类地区,一批大数据中心项目相继落户青海。其中,西北最大的国家级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已投入使用,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等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2015年4月,住建部和科技部确定格尔木市、贵德县、共和县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地区。2016年1月,工信部把德令哈市确定为全国第二批36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目前,全州城镇宽带用户平均带宽接入达到20M以上,企业宽带接入达到40M以上,光纤互联网用户达到11.42万户,通信业务覆盖全州80%乡镇以上的区域。

    着力发展农村牧区电子商务,2017年上半年,全州电商企业线上销售8240余万元,增长91%。全州现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县级)、服务站5个(乡镇级)、服务网点25个(村级)、服务点4个(社区)。电子商务涌现出一批典型,如 “茶卡羊养殖助牧民实现稳定脱贫”项目,成为我国“2016年度电商精准扶贫十佳案例”;青藏牧神农牧专业合作社“O2O模式+互联网+旅游”示范基地,线上线下有200多种农产品进入了交易。

    3.绿色服务业

    绿色服务是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总称。将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柴达木旅游资源丰富,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依托4A级茶卡盐湖、水上雅丹、大柴旦温泉、德令哈“两湖一址”等知名景区及旅游专列、城际列车的开通,做大绿色旅游产业规模。

    依托青、甘、藏、疆的区位优势,打造高原物流枢纽基地。目前,即将建成德令哈汽配物流服务园、格尔木华明建材物流市场、察尔汗物流园区等项目。疆青川大通道中“德香高速”“花久高速”以及“共和—茶卡”高速相继通车,格敦、格库铁路正在建设,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依托柴达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会展中心、大昆仑博物馆、创业服务大厦、山地纪录片节、玉珠峰登山节和跑山赛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如射箭、赛马、赛骆驼等),加大文化、体育、旅游融合。

    三、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经济”最早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10年8月,中国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二)低碳能源系统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017上半年,全省2345万千瓦时电能装机容量,清洁能源就占了80%(水电1119万千瓦时,光伏268万千瓦时,风电69万千瓦时)。青海清洁能源首次跨区外销,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2017年将外送江苏省20亿度电(这是24万多吨煤才能产生的电能,因此可少排放60多万吨二氧化碳)。

    青海正在重点规划建设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打造全国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盐湖提锂—电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锂电池制造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锂电产业产值达780亿元以上。

    海西州“十三五”规划:新能源光伏达到5GW,光热达到4GW,风电达到3GW,清洁电力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三)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在我国,由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几乎涵盖了GDP的支柱产业。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一时难以改变。

    因此,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问题。国家也势必将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以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同时逐步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低碳产业体系

    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继法国、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停止销售燃油车计划后,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海西要把重点放在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逐步淘汰落后产业。2017年全国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我们低碳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政府要认真研究分析碳交易市场的设计和交易规则,为企业提供服务。

    格尔木是海西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可研究建设高水平的“光伏城市”;德令哈是海西的政治中心以及需要打造的文化、金融和科技中心,根据资源环境等特点,在新能源、信息产業、特色生物,绿色服务业等领域发展较为合适,可研究德令哈建设“低碳城市”,成为第四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可行性。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45个城市(区、县)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其中包括西宁市,成为青海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2016年11月16日,德令哈市新能源现代有轨电车项目正式启动。选用无接触网供电方式,采用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结合的方式(钛酸锂电池)供电,列车充满电仅需15—20分钟,续航能力强,单次充满电可行驶20—25km。工程运营里程约14.28公里,前期计划购置4辆列车,远期6辆。运营时间暂定为6∶0—22∶30。预计2017年投入运营。作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轨电车线路和西部地区第一条有轨电车项目,对促进海西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旅游文化建设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已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技术范式的角度、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模式的选择

    2005年,我国设立了包括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在内的13个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本文认为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构建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和新材料为一体的五大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见图1)。

    1.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单一企业内部的循环,要通过组织企业内各个流程之间的物质循环来实现循环生产到再生产,延长生产环节,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浪费和废弃物排放。

    2.园区层面的中循环

    中循环意味着在工业园区内,通过物质整合、能源整合和企业间信息整合,形成企业间的共生关系。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形成一个园区生态园。金峰公司的产品氯化钙,就是利用上游企业的“蒸氨废液”为原料生产的。废液中的氯化钠经提取回收后,又成为生产防腐剂的原料销售给乌金公司。锅炉产生的炉渣、粉煤灰也成为建材企业生产水泥的原料。

    3.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在社会层面,城市垃圾一定要逐步实现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实现包装再次利用,建筑垃圾也要回收再利用;推广环保型节能建筑材料在工业园区和商品房建设中的应用;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环保产品;鼓励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尤其是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绿色公交,以清洁能源(电力、天然气等)作为城市交通、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见图2)

    (三)试验区“五大”循环型产业体系架构

    1.盐湖化工产业体系

    据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初数据,盐湖矿产潜在总值合计人民币99.15万亿元。盐湖化工产业要以钾、钠、镁、锂、硼等资源阶梯开发为主,打造以钾、锂为主的千亿元盐湖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2.油气化工产业体系

    为满足青海西藏两省区的需求,要进行天然气甲醇升级改造和扩大炼油产能。配套平衡氯气和氯化氢为辅的综合开发体系,生产聚丙烯、环己酮、聚氯乙烯,建设PX及其下游延伸项目,建设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

    3.金属冶金产业体系

    提升锌、铅、黄金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以炼焦副产焦炉煤气,发展气基还原铁产业;推进金属冶金产业与煤化工、盐湖化工产业的融合发展。

    格尔木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经勘探镍资源总量达到106.17万吨,伴生铜21.76万吨、伴生钴3.81万吨,达到超大型规模,成为我国第二大镍矿床。这是我国继50年代末发现超大规模金川镍矿以来,再次发现的又一超大规模镍矿。镍这种金属不生锈,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主要用于合金及用作催化剂,可用来制造货币等。镀在其他金属上可以防止生锈,主要用来制造不锈钢和其他抗腐蚀合金,也用于陶瓷制品、特种化学器皿、电子线路、玻璃着绿色以及镍化合物制备等等。市场前景廣阔。推进镍资源开发和转化,打造镍工业基地。

    4.煤化工产业体系

    洁净煤化工产业链延伸是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推进煤气化、煤焦化和煤盐化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来平衡盐湖副产的氯化氢、氯气;依托煤基烯烃规划建设PVC、丁醇、环氧氯丙烷、合成树脂、工程塑料等下游产品;对煤矸石、粉煤灰、焦化渣等废料废渣要综合利用;加快盐湖,天然气,煤炭,冶金等行业的整合,打造新型煤化能源基地。

    5.新材料产业体系

    以锂电池、石墨烯、镍钴、高分子、晶须等新型材料以及镁基合金为依托,打造柴达木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

    石墨烯(二维碳)是最薄、强度最大(钢铁强度高10倍)、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也是世界上最轻的材料。被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其用途广泛,能应用于净化海水、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千公里)、雨中太阳能发电、超高效率的灯泡等等。

    参考文献:

    [1]苏海红等:《推动青海绿色崛起走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之路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2]卓玛措等:《对青藏高原藏区绿色发展的思考》,青藏高原论坛,2017年第2期

    [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10年

    [4]罗永红:《青海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研究》,2017全省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

    [5]罗永红:《青海加快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研究》,2016—2017年度青海省行政管理学会结项课题(一等奖)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中共天峻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