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交互影像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冯宇帅

    

    

    

    【摘 要】目的:探究数字交互影像在空间设计中的创作方式。方法:探讨数字交互影像如何借助视听延伸限定空间,如何运用电影语言强化叙事,如何结合不同介质营造氛围,如何延伸人的行为产生共鸣,并结合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总结数字交互影像的创作方法及其价值功能,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为当代空间设计提供新的创作理念。结论:数字交互影像将人的直观运动和影像有机联系起来,使得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灵动或更多样的互动空间样式,空间因此更加具有逼真性和象征性。其媒介自身会带来体验式、沉浸式观演模式,突破传统意义上空间的界限,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数字交互影像应用于空间设计中,不仅是新技术和艺术的简单融合,更应是大于“技术”+“艺术”的双重效果,这才使得数字交互影像在空间建构中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数字交互影像;空间设计;沉浸式;观演体验

    中图分类号:TB89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089-04

    数字交互影像目前应用于空间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基于互动投影技术、体感识别技术与空间中演员产生实时互动,互动投影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投影显示技术来营造一种奇幻的交互体验[1]。二是将制作好的视频动态配合演员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是技术人员根据演员动作提前设计的如果把空间比成一个“盒子”,演员和道具就是“盒子里的物品”,那么数字交互影像就是“包装纸”,延展了盒子的空间,这是因其本身具有的二维和三维等多维度属性,使得空间变得多维化和立体化,同时互动投影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创作形式,从传统的实物布景到随时变化的影像,互动影像是虚拟和戏剧化的,承载着传播精神、情感和内容等作用,创作者不光要借助影像表现现实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更应关注其媒介本身带来的观演模式变化。

    一、数字交互影像借助视听延伸限定空间

    舞台表演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画面随时变动,现场往往不能固定和重复,此时声音定位的作用就尤为重要[2]。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比其他感官更敏感,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感官刺激延续较长的时间情况下,人们的触觉、嗅觉会因渐渐适应而减弱,而视觉反而会因适应而加强[3]。视觉要素设计是将传统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相互融合、进行设计的构成[4]。空间中影响视觉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影像的色彩与光线,光影的运用有利于刻画物体形态和结构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加强戏剧效果、打造立体视觉空间等附加作用。影像本身带有叙事和表意两种属性,可以依据其不同属性将空间分为形象逼真的幻觉性空间和隐喻性的假定性空间,类似于绘画艺术体系中的“写实”和“写意”,根据两种空间不同特征探讨数字交互影像如何通过视觉的特征和听觉感受延伸限定性空间。

    (一)形象逼真的幻觉性空间

    幻觉性空间是由立体的真实三维场景构建,有高低、前后、纵深等多种层次,演出形式上类似于真实生活中的空间,试听幻觉会使空间更有逼真性,仿佛时间倒退或快进到舞台上正在发生一切事情的地点和空间中。互动投影和3DMapping的出现打破了舞台传统幕布式的二维空间,使得幻觉性空间被重构,不仅能将时空随意切换,且异面投影还可以在任意平面中创造纵深感,深度错觉在3DMapping中是常见的一种视错觉,往往体现在对物体的纵深视错觉中[5]。投影的影像可以完美贴附于不同载体,如桌椅板凳、建筑,甚至肢体等不同材质的物体上,改变了投影幕布平面的限制,使影像随着不同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和多样化,增加了观众视觉的错乱感和舞台空间的现实感。如《月亮与六便士》是通过实时投影打造一个幻想舞台,借助光影的明暗虚实打造真实效果,墙壁上凹凸有致的相框和布艺窗帘,通过360度的环绕型舞台,融于舞台场景中,观众仿佛正在窥探斯特里克兰德夫人的家庭聚会,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将有限的空间进行重构,无限延长观众的视觉宽度。

    (二)隐喻性的假定性空间

    隐喻性的假定性空间是在真实空间中创造想象和感觉相结合的意境空间,靠观众的心理认知对空间中的影像进行意会,将演员的内心世界用抽象的、象征的视觉化影像表现,使得相对固定的时空变得自由,假定性就是虚构的内容在现实和梦幻中任意转变。如2012年的龙年春晚,演员韩庚和数字交互影像表演的《除夕的传说》,韩庚要配合大屏互动显示设备做出系列的武术动作,运用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手法,与怪兽进行打斗,后来怪兽变成了他的影子,让人们思考怪兽是真的存在还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产生了到底谁是怪兽的隐喻性。再如舞剧《遇见大运河》的“水灵”创作,将人物化成“水”元素营造意向空间,灵动的水珠是运用实时交互的三维粒子系统,动作捕捉系统增加了红外灯的亮度,图像捕捉进行了变形矫正、虚化边缘处理,很好地表现出水元素的通透感,随着舞者的动作散开、聚集,仿佛水滴有了生命和灵魂,刺激观众的情感和知觉。

    二、数字交互影像运用电影语言强化叙事

    电影语言是集视、听为一体,运用摄影机和镜头的运动、组接产生蒙太奇效果,叙事上形成顺序和错乱的时空,视觉上形成隐喻、重复的画面,结构上形成单线、多重线和对比的构成。现在许多舞台剧、美术场馆、公共空间等运用互动投影创造影像时,越來越注重其传达的内容和表现的寓意,因此运用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进行影像的创作,会加强舞台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空间。

    (一)突出局部,强调主题

    突出局部的手法,类似于镜头中的特写。舞台上的影像画面延伸了现场观众的视线范围,并且通过对演员面部、手部的特写进一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以及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和富有诗意的镜头剪辑[6]。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出强调的元素,更突出演员的心理情感,将观众的视觉集中于某一点,吸引其产生好奇感,有助于理解主题。如SEND Conference的开幕式开场是由一个发光的立方体开启的,周围全部是黑色,它在一块小幕布上不断碰撞边缘、旋转形成多面体,又拆分重组成多个三角锥,幕布的空间也变成一个凹进去的盒子,此画面的形成依托运动追踪技术,建立在演员和画布身上的传感器会实时根据位置的变动形成定位数据,使其影像紧紧贴合幕布,最后的三角锥旋转于人的心脏部位,点出了“星火”源于我们自身这一主题。见图一(图片来源于腾讯视频)。

    (二)象征手法,发展情节

    戏剧家斯沃博达曾提出:“戏剧空间与诗的意向有着同样的特点,它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全面超越物质舞台的意向虚构舞台空间。”舞台影像是根据戏剧剧本创造的,文学剧本常用的手法就是象征。象征的基本特征:以具象(有形的、可视的物象)来表达或暗示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7]。因此在创作影像中要将文学剧本中的文字描写的象征变成视觉象征,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解构叙事,突出强调戏剧性;二是符号化人物,夸张其内心活动;三是虚拟环境,创造非现实空间。视觉象征变换是舞台情节发展的关键,加快了舞台的叙事节奏,借助象征手法,互动影像才得以有机会让舞台单一空间变成多维感知空间,才可以让观众产生多变的情绪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如英国1927剧团就善于运用电影视觉语言创造与演员互动的投影影像,在《魔笛》作品中,夜皇后变成一只巨型蜘蛛网住帕米娜,象征其拥有权利可以控制女人,王子被带走时画面两边是骷髅们互相残杀,象征其内心的恐惧,帕米娜渴望摆脱束缚时变成蝴蝶,象征她渴望自由。《魔笛》运用幽默卡通形象去揭露生存空间的阴暗,隐喻出乐观的心态,使观众转变对“黑暗”的认知。见图 2(图片来源于腾讯视频)。

    三、数字交互影像结合不同介质营造氛围

    材质是空间设计中用来表现物体造型和肌理质感的重要元素[8]。空间中的互动影像需要借助介质来呈现,一般来说,介质分为三种类型:气态、液态和固态,光传播在气态的速度大于液态和固态,不同状态影响了舞台光传播的速度和停留在观众视觉上的时间。气态由于其易扩散,流动性较快,所以一般舞台影像不会以气态为呈现介质,运用液态和固态材质较多。要根据创造的影像内容寻找适合的介质,就要对不同介质的形态、肌理和性能进行研究,不同介质与影像匹配会渲染不同的气氛,可以强化人与影像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一)液态材质表现灵动感

    液态和气态一样具有流动性,但它是由细微的水汽凝结而成的,所以扩散性相对于气态来说比较慢,舞台中常用雾幕作为承载影像的介质,可以呈现较高清晰度的影像,雾幕屏运用超声集成雾化发生器生成的微粒雾形成一层水雾墙,影像投射在平面的水雾墙上,形成三维立体的动态影像仿佛飘在空气中,人可以穿梭其中与其互动,制造出一种影响多感官的灵动空间。雾幕作为一种新的虚拟成像展示媒体被广泛运用于舞台剧、发布会上,投射影像可以变成蝴蝶与人共舞,可以被奔驰车穿越形成破碎感,可以在BBC频道中变成真人与观众互动。空间中的流体还可以通过投影映射(如MIDAS Projection)将影像附着液体表面产生视错觉,借助流体的灵动性营造动感的氛围。见图3(图片来源于中国投影网)

    (二)固态材质表现幻觉感

    固体相比液体硬度较大,有固定的形态和材质。在材质方面,任何能反射光线的材质都可以作为投影的介质[9]。影像可以很清晰地附于其表面,空间中常见的以固体为呈现影像的载体有LED屏幕、物体、建筑布景等,目前艺术家们在不断追求创新型材料,借助互动投影,打破并重组固有材料形成不同视觉感受的效应,运用材料语言去讲故事、抒情意,提升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创造“诗情画意”的幻觉空间。如《ANIMA》,是一个集合了视听等多感官体验的交互作品,人靠近球体时表面凹凸不平流体似的影像加快了流动的速度,还改变了颜色,表现出一种人与数字之间无意识的情感交流,营造了迷幻的氛围。见图4(图片来源于数艺网)。

    四、数字交互影像要延伸人的行为产生共鸣

    (一)增加空间层次,营造沉浸感氛围

    舞台是表演艺术展示与演员二度创作和动作展现的场所,舞台美术设计也属于二度创作,是在创造适合演员动作展示的舞台空间的同时,也在与空间进行互动的交流[10]。丰富舞台空间层次有助于延伸演员的肢体,舞美师要以表演者和观众的心理体验作为其设计空间的依据:设计多变的空间形状、有指向性的移动影像和明确的运动行为,从空间构成的改变激发影像创造的多样性,暗示观众产生参与行为,使之沉浸于变化的舞台空间中。如Both Sides 多媒体舞蹈表演,运用多边形打造一个2000平方米的巨形投影屏幕舞台,其中设置可供单人表演的小型舞台空间,增加了舞台空间的层次,观众仿佛置身于拉脱维亚诞生的战火中。

    (二)弱化空间边界,打造体验式观演模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参与,演出场地不再局限于剧场,为了增加观众的感观体验、拉近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关系,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任意场景变成了舞台。正如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的21世纪智能时代是“人与媒介的对话”。媒介对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介就是人们生存的技术环境[11]。过去人们坐在观众席看着舞台上的一切,是有距离感的,而现在人们可以作为舞台创作者,用身体控制数据跟影像交流,感知艺术并与其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媒介的进步所带来的观演模式变化。如林万山在杭州广场设计的互动投影作品《十方》,首先是表演者的行为演绎,根据其思维意识出现分别隐喻起、通、达、静的光影影像,其次是观众可以佩戴脑部传感器走进舞台空间,可以看到自己视觉化的思维影像,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达到影像的平衡,仿佛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意识才是永恒的存在,延伸了观众的思维和感知。

    (三)打破空间界限,创造无意识行为

    互动投影的影像设计产生了与人的交互性行为,交互设计主要关注的是用户的操作行为以及交互的过程,而行为则可以认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主动活动,对于人的行为通常可以分为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12]。无意识行为是不由主体思考而形成的不确定行为,如中国第一部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演出的“舞台”在一栋楼里,运用六块互动投影结合环绕音响创造互动体验,内容有抽象的梦境等,走入其中的观众会被拉着参与表演完成叙事,在演员的带领下产生一系列无意识的动作,化身为演员在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中游走。多媒体互动剧场秀《极·力·道》不设观众席,观众可以参与表演,三维结构投影的影子和真人演员互动形成荒诞的感觉,黑白影像场景(如街道、管道等)随着演员的奔跑而变化,观众的思维跟随演员的位置变化无意识跳转,可以触摸到水池里的水波影像,增加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五、结语

    随着互动投影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交互影像被更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空间设计中,其投影形式的多样化为创造多维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介、新材料的诞生和灯光技术、声音技术等演出技术的进步,观众从原来的“观看”到“参与”,使得空间互动变得更加真实,但要注意的是,设计师在追求酷炫视觉的同时,也要为了加强观众的感知而注重内容的创新,这样才能营造更加具有沉浸式、体验式的观演模式。21世纪是数字时代,数字交互影像因其实时变化的“互动”所带来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已经是一种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趋势,在未来的空间设计中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伟,何永军.融合的幕布:展示中投影的创新应用[J].装饰,2016,(01):108-109.

    [2]王晋.舞台影像表演配合研究[J].艺术教育,2016,(10):248-249.

    [3]余秋雨.觀众心里美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81-84,P81

    [4]丁汗青,张继晓.情感化视觉要素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10):8-11+36.

    [5]赵昱东,席涛.视错觉在3D Mapping投影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4):65-69.

    [6]王成.舞美设计观革新与剧场多媒体应用[J].美术观察,2016,(08):128-129.

    [7]黄琳.论象征影像系统与解构型影像系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2):73-78.

    [8]郭惠尧.基于公共设施产品的意象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20):69-70.

    [9]赵彤.新媒体演艺灯光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06):144.

    [10]王砜.论舞台美术空间设计的构成[J].四川戏剧,2014,(04):146-148.

    [1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简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1):7.

    [12]周飞,邓嵘,李世国.论产品交互设计中的模糊性[J].包装工程,2013,34(1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