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朱华 杨琛

    

    

    摘要:“弹性”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去除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本形状的性质。近年来,弹性设计的理念已被应用于设计领域。本文通过对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解读,并以获得2015年世界建筑最佳景观奖的金华燕尾洲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对弹性设计理念的应用,以应对诸如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关键词:弹性设计理念;滨水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5-0100-02

    1弹性设计理念概述

    弹性概念是国内外景观规划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国外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于1973年首次提出和定义的。它是指一个系统能够在经受干扰和冲击后,迅速恢复到原状态并保持其主要功能、结构特点和自我调节能力。沃克(Walker. B)认为弹性是通过利用其不稳定性来吸收破坏,动态的改变自身系统,达到新的“稳定性”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吸收破坏并还原到受破坏之前的过程。

    依据弹性的不同内涵,弹性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特性和功能。弹性设计理念是强调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其强调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概念,它将景观设计的弹性与生态系统的活力结合起来,以防止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和灾难。同时它不仅关乎视觉欣赏,还关乎自然、人类和生存。因此,将弹性设计理念应用于滨水景观中,应充分考虑景观本身的工程性和生态弹性,在危机发生时仍能保持其主要功能的运行,以创造一个能发挥景观灵活性的空间环境。

    2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意义

    “弹性”设计并不局限于生态研究。国外一些学者在土地开发利用、水系规划、城乡规划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缺乏针对性,且大多集中在海绵城市规划等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最优途径,是一种新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要保证滨水环境的基本景观功能,还要解决面对自然灾害的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发挥其独特的景观价值。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因此,在弹性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开发,能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给滨水空间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

    3弹性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将弹性设计理念应用于滨水景观时,应当根据场地现实情况,采用合适恰当的设计手法。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诸如水文、土壤、气候等因素,也要考虑当地的人文条件、历史背景等因素,与当地资源有机结合以进行深入设计。例如在防洪过程中,引入柔性景观的概念,既能缓解滨海城市的压力,又能使当地景观与城市景观相互交融。

    3.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滨水景观在应对诸如自然灾害时,能起到减轻灾害的作用。弹性设计理念需要适用于滨水景观的每一个部分,将弹性设计的理念应用于滨水景观中,使其发生大型洪涝灾害时可将历来阻水的能力转化为动态的弹性适应能力。这样就能使场地在设计后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相互适应与转换,展现出较强的调节能力。

    3.3多功能原则

    对于传统的滨水景观来说,仅仅起到了景观美化的单一功能,其他功能与其基本没有联系。对于弹性设计理念来说,可在同一空间内整合防洪泄洪、观景游览等功能,为场地提供更多功能,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以满足滨水景观的弹性需求。

    位于洪水威胁的滨水区域应优先考虑河道坑塘防洪的功能需求,同时在防洪坡段铺设石材,利用水生植物与岸边生长植物进行绿地景观设计,从而使游人更贴近自然。通过形式或者肌理的变化塑造不同的视觉体验,还应关注改善生态水环境,满足滨水景观的多功能原则。

    4弹性设计理念在金华燕尾洲公园中的应用

    4.1项目概述

    燕尾洲公园位于金华市多湖片区东市街以西,三江国际花园以北,义乌江和武义江汇合处,面积约75万m2。通过一个实验性工程,探索了如何通过设计,实现景观的生态和社会的弹性。重点探索了如何与洪水为友,建立适应性防洪堤等来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如何建立社区纽带,创造富有弹性的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来实现景观的社会弹性。

    4.2问题与挑战

    金华地处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具有较强的海洋季风气候特征,当地旱、雨两季分明,雨季常受洪水灾害困扰,同时大量河漫滩被围建开发并被用于城市建设。两江沿岸筑起了水泥高堤以御洪水,隔断了人与江、城与江、植物与江水的联系。

    河漫滩面积的减少造成了江面缩窄的现象,也使洪水的破坏力更强。当地水利部门分别修建了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两道防洪堤(见图1),破坏了沙洲公园的亲水性。因此,场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洪水,是高堤防洪建一处永无水患的公园,还是与洪水为友,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弹性景观?如何在提供市民使用的同时,保护这城市中心仅有的河漫滩生境,给稠密的城市留下一片彼岸方舟。

    4.3弹性设计理念的应用

    4.3.1限制人工的干扰

    限制游人进入洲头湿地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避免国内类似湿地公园过度建设后自然野逸尽失的悲剧重演。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等自然科学手段营造健康的自我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

    常见的观念误区为:栖息地保护只在城市外围,绿地需要人工维护。此观念误区表现的现象则是:市中心湿地干扰过渡,绿地维护耗费人力物力。因此,可以将湿地放于城市中,与城市结合而使其变为一个能自我维护、自我调节的湿地生态系统。

    4.3.2农业结合防汛设施

    场地原有的硬质驳岸被改造成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可淹没防汛堤(见图2),采用梯田形式,并引入先进的网络种植理念进行农业种植。防洪堤在起到防洪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把田园中的风光带进城市景观中,使得都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回归田园的独特体验。

    常见的观念误区为:农作物是不能用于城市绿化的,绿化是看的,防洪堤是硬的。此观念误区表现的现象则是:城市公园建设过分追求奇花异木,绿地利用率低下,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而当下弹性设计中梯田防汛堤是运用网格种植作为农业景观来丰富城市绿化。既促进了城市的绿地复合利用,又用阶梯式的可淹没的软性防洪堤取代冰冷的混凝土堤坝起到了防洪效果。

    4.4弹性之间的结合

    在生态弹性方面,砸掉钢筋混凝土防洪堤坝后,结合地势用多级可淹没的梯田堤坝取而代之,既增加了河道的排洪断面面积,又改善了公园的亲水性。洪水淹没后,能为梯田上的植被带来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甚至连广场上铺的都是透水砖,雨水一来就可渗到地下,便于循环而不用排到管網导致管道淤塞。

    在社会弹性方面,在满足瞬时集散和平时游人两种不同的空间需求基础上,道路与桥梁设计运用了流线,包括河岸梯田、种植带、地面铺装等。

    都市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忘却了田园之美,而在生硬的水泥防洪堤的传统观念支配下,堤坝难以成为城市公园景观的一部分。而该设计的产生正是想破除城市建设时的落后意识,期待人们用内心的田园情怀来建设未来的生活环境。

    5结语

    当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滨水环境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为解决部分现代城市的建设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本文以弹性设计理念为出发点,希望改变我们的城市,改变涝灾,改变旱灾,同时给城市营造一个不需要管理、灌溉的绿地系统,从而协调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城市中弹性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