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的词义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在古代汉语中,“宰”最常见的含义就是“官吏”的通称;现代汉语中,“宰”的基本义是“宰杀”。关于“宰”的本义是什么,学界看法不一。本文通过分析“宰”的词义演变,探讨其本义和词义折射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词义的影响。

    关键词:宰 词义演变 本义 社会文化

    《汉语大词典》里,“宰”有如下解释:1.古代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奴隶或奴隶总管。2.古代官吏的通称。3.主宰、治理。4.屠宰、杀牲。5.分割、切割。6.坟墓。7.姓。关于“宰”的本义,学界看法不一。张章从“宰”的字形出发,结合《说文》定义,指出“宰”的本义指掌管杀牲以备祭的奴隶①;杨琳则从古代社会人们的祭祀活动角度来探究“宰”的本义应为宰割、宰杀②;金仑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认为“宰”的本义指君王的近臣、官员③。本文将结合具体语料,分析不同的历史时期“宰”的词义表现,探究其本义及其词义演变轨迹。

    一.“宰”的词义演变

    在国家语委的在线语料库(古代汉语)中,以“宰”作为搜索词,共得到6239条语例(除去“宰”作为姓氏的含义)。现分朝代统计,宰”在每个朝代的使用情况如下:

    对每个朝代用例中“宰”的含义进行分析,发现“宰”作为“官职”的含义最为常见,如“宰臣”,表示帝王的重臣、宰相;“冢宰”即太宰,或对吏部尚书的称呼;“宰执”,表示掌政的大官。还有“里宰”、“内宰”等。这一含义在周朝已经出现,并且没有用于其他释例的情况。明清之前的大部分作品中,“宰”表示的都是官员,有时“宰”也常用來表示姓氏,如宰孔、宰予等,以官职名为姓似乎也打上了官职的烙印。

    官员的职责是治理天下,所以“宰”由此引申为主宰、掌管、治理。“宰”的这一含义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作动词使用,如“宰世”指掌管、治理天下,“宰民”指掌治民众。当然,有时也可作名词,表示主宰者,如“宰主”。现多用双音节词来表达这一含义。

    古时候,祭祀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而负责祭祀、饮宴的宰官正是厨师,所以“宰”又有厨师、屠宰者之义。其实厨师也是官员的一种,“膳宰”一词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职业。“宰”表示“厨师”的含义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后期使用逐渐减少。

    既然厨师参与祭祀,割烹牺牲是祭祀的重要内容,所以“宰”又有宰割、宰杀的含义。“宰”表示“宰杀、宰割”义大约出现在汉朝,汉以前几乎没有用于此义的实例,多用于祭祀宰杀牲畜的语境中。有时也用于划分疆域的语境,如“宰割天下”。在现代白话文中,这一含义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其常用义。

    《说文》曰:“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④,“宰”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就像是一座房子里面有一把刑刀。“宀”的本义是房屋、房子,“辛”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后来指奴隶,罪人,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在屋子里劳作的奴隶”,或是“充当家奴的罪人”。根据具体语料及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宰”在典籍中最初是以官职名出现的。方濬益论述:筠清馆録此器释太宰为太仆。按春秋时列国多有太宰官。而太仆之官罕闻。即以齐论。⑤。郭沫若据甲骨卜辞考证“宰”与臣字用例多相同。都说明了“宰”的官职义,而将“宰”解释为劳作的奴隶或罪人在文献用例中并不常见。前文金仑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认为“宰”的本义是名词,指君王的近臣、官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知道,“宰”无论是作为厨师还是“掌管杀牲以备祭的奴隶”,都是官员的一种。通过古文字材料的考察及上述用例情况,我们认为“宰”的本义是“古代贵族家中的管家或奴隶总管”,这一本义不仅与字形相关,“房屋”表家族,“刑刀”有掌有一定权利的家奴的含义。同时也可以从典籍中直接找到例子来论证,只不过这个“管家、近臣”后来逐步发展到“官吏”通称。此外,分析“宰”在各个时期的运用及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本义也能很好地说明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得出“宰”的其他含义。

    二.“宰”词义演变的原因

    (一)遵循汉语词汇语义演变规律

    词义演变与整个汉语言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探究词义演变的原因离不开对语言本身的演变规律的把握。从名词到动词的演变,是汉语词汇语义演变的一条规律。“宰”从名词“官职”义引申为动词“主宰、治理”等义,这是从主体到动作行为的引申,是一种常见的引申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词义引申反映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发展。同时代,“宰”从名词“官职”义还引申出名词“厨师、屠宰者”义,古代有膳宰之官,所以“厨师”也是一种政府官员。这是一种包容引申,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词义发展为“厨师”后,所指的范围小于并包含在原先词义的指称范围之内,外延缩小,内涵增加,指向的对象更加具体和狭窄。但这一含义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中,后来运用越来越少。其中,“宰”从动词“主宰、治理”义又引申为名词“主宰者”,词义没有发生变化,词性却发生了改变,由动作引申到动作的施事,词义名词化了。汉代,“宰”出现了“宰割、宰杀”义,但运用不多。

    因为厨师参与祭祀,免不了要烹宰牺牲,所以“宰”从名词“厨师、屠宰者”引申出动词“宰割、宰杀”义,这也是从主体到动作行为的引申,词义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含义在后来使用量逐渐增加,甚至成为其常用义,这与汉语的口语化、词汇化分不开。后来,“宰”还出现了名词“坟墓”义,作品中的用例很少,这一含义可以由“宰割、宰杀”义引申而来,表示动作结果的处所,是一种间接引申。古汉语词的演变主要通过引申的方式实现,从词的内部来看,无论是从名词到动词的演变,还是名词到名词的演变,都遵循了汉语词汇语义演变的规律。

    (二)社会文化生活影响

    商代已有宰,根据《说文》释义,我们知道“宰”是“在屋内劳作的奴隶”。奴隶社会时期,“宰”作为贵族或君主常用的仆隶和家奴,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西周铜器铭文常提到“宰”,此时社会职务的分工日益明确,“宰”渐渐与政治挂钩,出现了众多与“宰”有关的官名。随着秦朝统一,封建社会开始,郡县制的施行,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宰”更多地运用于官职中,无论是大官、小官,还是地方官、君主近臣,都产生了特定词语来表示。同时由“宰”引申的主宰、治理、主持等义也活跃在文学作品中。一直到明清,“宰”表官职的含义也常出现在文学典籍中,比较稳定;而表示“厨师”、“屠宰者”含义的“宰”逐渐减少,明清典籍中几乎不再出现,这与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关。外来语言的冲击和白话文的兴起促进了语言表达的多样化,祭祀活动也不再像先秦时期那么频繁,那负责主祭祀的官员称谓也就很少在典籍中出现了;另外表示“宰杀”含义的语料不断增加,祭祀活动虽然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宰杀牲畜以庆祝的习俗没有改变,同时这也是口语语言逐渐运用到书面语中的结果,所以“宰杀”的含义在作品中的运用不减反增。可以看到,社会转型对“宰”的词义变化及使用情况产生了影响。

    三.“宰”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语言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宰”在文学作品中多表“宰杀”的含义,而很少用于官职名,其他含义也都很少使用了。现在人们还把买东西受骗、花高价也称为“宰”,如:挨宰,这是一种程度的引申。“宰”在古今汉语中的主要义项减少离不开整个汉语言的发展。当表示宰杀、宰割义时,是口语词,在大众中使用广泛,生命力强,沿用至今,而表示官职名时,是书面语,文言色彩浓厚,不太适用于现代白话作品;其次,现代汉语双音节化明显,出现了“科长”、“厨师”等表示官职和职业的双音节词,“宰”不再单独出现表示官职名,但“宰”可以单独出现表“宰杀”的含义,这与口语词的大量使用分不开;最后,“宰”的义项减少与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消亡有关,例如“宰相、宰辅、冢宰”等,这些古语词所代表的事物,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些词也消亡了,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下还使用。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词的某些义项会消亡,某些义项会保留,这也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关。

    综上所述,在古代汉语中,“宰”常作名词,表示官员、近臣,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结束,与此相关的其他含义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到现代汉语,“宰”主要作动词,表示“宰杀、宰割”,这一含义贯穿始终,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宰”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表现,主要归结于如下原因:文言向白话的转变,口语词的大量运用;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新旧事物的冲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等。

    参考文献

    [1]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汉字演变文化源流(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219-1220.

    [2]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01):31-35.

    [3]陈殿玺.试探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J].古汉语研究,1994(S1):65-67.

    [4]闻明,张林.官称衙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70:149.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注 释

    ①参见张章.说文解字(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88

    ②参见杨琳.汉字形义与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473-476

    ③参见金仑,林霖.字海探源[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369

    ④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8

    ⑤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943

    (作者介绍:李梦悦,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