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执行成效研究
曹珍 罗汝珍
【摘?要】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行中企業发挥了重要主体作用。从价值角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质量年报内容进行分析,可看出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以及人的价值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完善组织机制;健全运行机制;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营造重技术的文化氛围;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形成政策执行协作共同体;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促进政策执行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政策价值;政策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3-0054-07
【作者简介】曹珍(1983—),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罗汝珍(1975—),女,湖南新化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管理学。
产教融合政策从初步探索到多样化发展和不断深化,至今已有近40余年的历程。企业作为产教融合政策执行中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其对政策执行的程度会直接影响产教融合工作的成效。因而,从企业视角对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成效开展研究是一个比较好的视角。但职业教育涉及的企业比较多,从企业收集一手资料开展研究有一定难度。为保证研究资料来源的可靠性,本文参考了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发布的2019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年报资料,并对资料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预呈现企业对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以供实践者参考。
一、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基本情况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报走过了八个年头,它站在第三方的视角,来审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每年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2019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汇集了30个省(市、自治区)的1 155家企业数据,
[1]其提供的资料是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有效依据,具体情况如下:
1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经济价值体现情况
产教融合政策的经济价值在此是指,企业在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人、财、物的投入情况。以此体现企业有效增加教育领域资源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利用效率。根据企业质量年报的内容,统计了所有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已投入的硬件建设资金和2018年的其他投入,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平均每所学校约300万元。其中有27所院校得到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超过了2 000万元。而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中,大小规模不一,其中上市企业或全球财富500强或全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总数占比大约为22%;江苏省企业占比最大,达到了本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32.6%。这两个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教融合政策对社会资源流向的推动,也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可配置资源多渠道的形成,以及目前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
2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政治价值体现情况
产教融合政策的政治价值在此是指,企业执行政策后达到的一些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目标,如:调整教育权力分配关系,或者是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分配关系,保护职业教育利益攸关方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职业教育环境的稳定,巩固国家权力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权威地位,且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而这些价值的体现主要通过企业参与的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根据质量年报呈现的内容,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享有了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以及自主办学的权力。另一方面,企业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即经费投入、技术支持、专业课程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通过履职,企业目前获得的主要收益是订单班或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对口毕业生,有极少数企业能从合作学校教师提供的技术支持中获利。
3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教育价值体现情况
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教育价值在此主要是指,政策执行后对职业教育领域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明确多元办学主体的身份,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办学;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的改革。为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民众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推动职业教育不断进步以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在质量年报中,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或办学模式的改革情况。其中联合学校开办订单班,或开展现代学徒制,或成立企业冠名学院,或成立混合所有制学院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例大约有70%,其中企业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已经进入了644所学校。能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或者师资队伍建设的企业比例也将近70%。
4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文化价值体现情况
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文化价值在此主要是指,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传承化,创新技术内容,重视职业道德,积极开展产学研协作等,从而提升国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形成良好的重技术、学技术、研究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社会文化氛围。所有质量年报的资料显示,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重视化传承、技术创新文化或职业道德培养的只有大约23%,而重视产学研技术平台建设或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只有大约20%。
5产教融合政策对人的价值体现情况
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对人的价值主要是指,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的发展。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学生获得职业岗位,具有可持续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能在工作中获得职务的晋升等;教师的教学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传授能力或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为所在的组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通过对质量年报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促进学生在对口岗位就业,或获得满意薪酬,或在工作中获得职位晋升的企业占比大约有80%;促进学校教师实训教学能力提升的企业占比大约有90%,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企业大约有20%;促进企业员工获得更多传授技术技能的机会,或提升教学能力的企业达到100%。
二、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成效
以上對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基本情况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成效的分析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
1产教融合政策的经济价值成效
从企业报告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产教融合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资源向职业教育部门的输出。其输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资金投入,包括一次性的建设设备耗资投入和持续性的投入;另一种是间接的资金投入,即人力和其他物力投入。数据显示,目前对学校的直接资金投入平均达到了约300万元。企业的资金投入帮助学校提升了硬件建设能力和水平,合作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100%的间接性资金投入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比较普遍,这对职业院校师资给予了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聘请企业员工的经济负担,或者降低了学校培训师资的成本。
2产教融合政策的政治价值成效
从提交的企业质量年报数量可以看出,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企业总量至少达到了1 155家(有些合作企业没提供报告),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有将近40个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但其中超过30家企业的有10个省,最多的是江苏省,达到413家,而最少的海南和西藏,只有1家。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虽然地域差异不可避免,但也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的企业已将享有的办学权力落实在实践工作之中,且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加强,逐渐从参与学校的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京东集团的京东大学商学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销售与服务有限公司等,将企业的课程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等融入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对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产教融合政策的教育价值成效
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成效中,教育价值的成效体现最为明显。在提交的质量年报中,比较清楚地呈现出了政策执行后的教育成效,即职业院校的订单班、现代学徒制或冠名学院等人才培养工作均陆续开展,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推广的速度比较快;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提升有了平台和机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等有了更多企业的参与。但是70%的参与率说明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深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之中,校企协同育人的工作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4产教融合政策的文化价值成效
文化价值成效从报告呈现的内容来看,所占比例均没超过30%,其中很多数据来源于企业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说明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文化价值对持续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的重要性,或者说有意识全面重视职业教育文化价值观培养且采取实习行动的企业较少,促进产教融合文化价值提升的行动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5产教融合政策人的价值成效
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统计数据显示,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后,学生对口就业能力得到提升,有些企业订单班的学员就业率达到了100%,如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在质量年报中明确提出学生的职业晋升较快的企业不多;企业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得到提升的情况已比较普遍,而教师通过产教融合活动,运用技术为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情况则不多;另外,100%的企业有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说明企业人员服务于教学工作已成为了产教融合工作常态,企业人员的价值在教育领域得到了体现。
以上所有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在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过程中,已在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它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企业将一部分资源输向了职业教育领域,成为了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办学资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资金压力;同时也让企业有了作为办学主体的主人翁归属感,在职业教育的某些领域它们真正享受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也在不断履行作为主人的责任和义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身体力行。积极探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在现有师资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兼任相关教学工作,并主动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提供平台与机会,培养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为改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企业积极参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学生实习提供岗位,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缩短了学生熟悉职场的时间,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企业认真执行了产教融合政策。但是,从现有数据来看,产教融合政策五个方面的成效还只是初步呈现,有很多方面还没达到多方满意的效果,有必要找出影响成效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提高成效。
三、产教融合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过程中,企业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发现了一些影响工作成效的问题,并在质量报告中进行了阐述。另外,通过对报告其他内容的梳理,笔者也发现了另外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和不足都对政策预期成效的达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时发现的问题
由于企业自身规模、性质以及对产教融合工作的定位等原因,在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产教融合组织机构及其机制建设问题。这类问题中,有企业认为产教融合工作难以深入推进,主要是校企双方还处在磨合期,合作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顺畅,导致组织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另外,有企业提出,在与学校的产教融合工作中,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导致校企双方并没有把闲置的资源有效用于推进产教融合工作,资源的利用率没有提升,没有达到1+1>2的效果。
第二类,新的办学模式问题。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都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推广的新的办学模式,也是产教融合政策执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很多企业与合作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开设了以企业或校企双方共同冠名的现代学徒制学院或者混合所有制学院。在这些新型的学院中,企业认为,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院的办学政策支持不足,条件不充分,办学经验不足,师资配备不到位,课程体系不成熟,企业投入办学的风险太高等。
第三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问题。通过执行产教融合政策,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创新,如订单班培养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后的产物,绝大部分的企业在合作学校开设了订单班,其初衷在于解决企业的招工难和学校学生的就业难这两问题,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但是从订单班执行后的情况来看,订单班生源不足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招聘人员仍然困难,没有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且学生实习一年内离职率比较高,对口去企业就业的学生比较少,订单班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
第四类,产教融合工作的国际化推进力度问题。在国家大的经济战略背景之下,产教融合工作的国际化是必然之路。有些国际化的企业已经加入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工作之中。但是在工作中,企业认为对于产教融合工作的国际化,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有效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如办学标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的细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国际化等。
2质量年报相关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企业提供的质量年报来看,企业在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企业未发现,但会影响政策执行成效的问题。
第一,企业执行政策的整体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从提供质量年报的企业数量来看,参与职业教育并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企业区域差别很大,且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只有38家,少的只有1家,其中有实力的大企业比较少,这样的企业参与度不足以支撑一个区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也说明很多省的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执行产教融合政策还处于观望阶段,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动。
第二,大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辐射面不够广和深。从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有很多的大企业加入了职业教育行列,比如世界财富500强的西门子公司、京东集团、奔驰公司等,还有其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执行产教融合政策,其中上市公司或全球/全国500强的企业约22%。从企业的辐射面来看,与1所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居多。另外在建立企业冠名的学院中,很多的合作事务没有深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校企产教融合过程中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在现有的产教融合工作中,企业和学校的资源还处于初期接触式的阶段。企业对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投入,其中一次性的投入相对比较多,持续性投入的比较少。在统计的数据中,只有少数企业会给学校及其学生提供持续的资金资助;而学校没有提供给企业相对应的可利用资源,学校资源的利用率也没有因为企业的参与而得到足够的提高。同样,企业的资源也并没有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增加,反而因此要增加额外的投资预算,且投资是否能得到有效回报不可预知。
第四,产教融合的双赢效度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产教融合工作中,绝大多数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或者一起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而学校能提供给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合作培养的毕业学生,且这些毕业学生并不能完全保证为企业所用。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有教师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少部分的学校和企业共建了具有产学研性质的技术平台,共同开发、研究和应用技术。但是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还有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和企业建立可供共享的技术平台,学校的技术資源并没有服务于企业的生产需要。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付出远大于学校,互利共赢的局面没有形成。
第五,产教融合政策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化价值的共识是双方合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内在基础。在目前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有少数的企业和学校达成了共识,重视人才培养中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文化的培养,如企业积极赞助或者冠名开展技能大赛,宣传化等。但是绝大多数的合作中文化共识被忽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没有渗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且没有重视技能大赛的参与、宣传等活动,重技能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
第六,产教融合过程中,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足的体现。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员工是人的价值得以体现的三大主要载体。其中学生价值的实现是产教融合工作开展的起点和终点,其价值的体现可以表现在学生的毕业后薪酬、岗位晋升、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为企业做出相应贡献等方面。在质量报告中,只有少数的企业简单介绍了学生的情况,即入职的少部分学生在1年后获得了职位的晋升,增加了岗位薪酬。对于学校教师的价值,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除教书育人之外,还应凸显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的价值。但质量报告中,对教师服务于企业的活动叙述很少,可见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并没有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充分体现,教师对于合作企业的贡献不多、价值不大。而企业的员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则增加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即要为合作学校培养学生。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企业,都派出了企业技术员工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且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体现了企业员工作为学校教师的价值。但是企业派出参与教学的员工人数较少,教学时间不长,还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
3影响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成效的原因
从企业提供的质量年报来看,2018年企业的产教融合工作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原因。企业执行产教融合政策的过程中,收益和成本因素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关键因素之一。[2]而在投入中比较容易获得收益的是实习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因为硬件设备建设完成后,可以作为企业的生产场所加以利用而产生收益,同时学生在基地的顶岗实习也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收益,另外学生对生产设备使用及其维护技术的学习,可以为企业节约后期人力培训的成本。为此,绝大部分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以硬件建设的投入为主。而以软件投入为主的则是在职业学校开设订单班,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订单班的软件投入相对实训基地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则少得多,一般以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投入方式为主,或以颁发给学生奖学金的形式给予支持,这对于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其经济投入绝非简单的订单班投入可比,它需要有专项的资金预算和人力安排。[3]为此,在不增加企业和学校额外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闲置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则成了企业和学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政策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政策赋予企业的权力,是教育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应该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等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4]同时企业在有不可预知的投资风险情况下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如果没有补偿性政策的支持,这些活动就很难有持续性,即便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对于扩大职业教育活动的参与面,以及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等活动都会有所顾虑。有研究表明,“放权”、“优境”等激励政策对于企业加快合作投入,发挥主体作用具有显著的正影响。[5]所有这些相关的支持政策,在质量年报中都没有看到明确的阐述,说明这方面的支持政策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第三,文化原因。现在让企业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真正进入自己企业的比较少,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组织承诺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提出,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让学生识别、保持和提升个体的组织承诺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企业的选择。[6]而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生对组织承诺的水平并没有逐步提升。如在招生过程中,企业重视的是对职业岗位的说明,没有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识别度相对较低,学生对企业的文化概念比较模糊。在校内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到位,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内容没有得到落实;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更多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的应用能力等,极少关注企业文化与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度。所有这些环节都会影响学生组织承诺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第四,教育原因。产教融合工作本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工作之一,是校企关系不断向纵深推进的重要表现。由于其时间较短,很多相关教育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组织机构也不太健全,尤其是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都没有很好的经验借鉴,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学徒制的实施,如顶岗实习中的岗位不足,学校批量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矛盾,顶岗实习监管不到位等。[7]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问题,都需要参与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所有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人才供给质量的可靠性,也涉及产业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从质量年报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企业都参与了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但企业深入参与的比较少。同时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也很少,没有形成产业共同体的合作行为,教育理念、育人行为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价等没有达成共识。这不仅不利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也不利于产教融合政策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五,人的价值取向原因。对于人的价值,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作为学生,其价值取向主要从自身出发,即希望通过学习,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丰厚的薪酬和不断晋升的机会等等,如果校企合作的培养并不能让学生的这些价值得到实现,学生就不会向校企合作的方向目標努力。同时教师的价值取向绝大部分以实现教书育人目的为主,社会服务并不是其主要价值目的。因而在校企合作中,绝大部分学校都派遣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技术,以提高其实践教学技能,更好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企业员工的主要价值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参与产教融合,进入学校做兼职教师并不是其价值的主要体现形式,因而他们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校企合作教学工作之中。这些价值取向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教融合目标的实现。
四、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效度提升的建议
1加快激励政策出台的步伐,健全制度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产教融合工作中,良好的制度运行机制是工作得以推进的有力保障。现在国家出台了充分有利于产教融合推进的政策,也要求各相关部委以及省、市、地方出台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有些政策已经出台,但有的还在酝酿之中。对于增强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密切相关的应该还是“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8]各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并积极推动各下属机构出台配套政策或措施,真正从政策层面缓解企业压力,让有条件的企业零风险从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引导企业深入参加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并让其在产教融合工作中获得必要的成长,达到产教双赢的效果。同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必要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上下衔接、左右协调、信息畅通的运行机制,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因最后一公里而影响成效的情况出现。
2完善管理组织机制,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产教融合相对于一般的产教关系而言,不在于重新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力度,而是在双方现有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将资源科学、合理、有效运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好的预期目标。而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管理,因而有必要建立有利于产教双方共同参与的事务管理机构,赋予其对共享资源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并相应承担资源绩效管理责任。产教双方共同制定绩效管理评价标准,对管理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周期性评价,促使其采取措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解决校企之间的供需矛盾,实现1+1>2的效果。
3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产教融合从理论上来说一定会带来人才培养工作的变革,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变革带来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尤其是企业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力度。解决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的招生,以及订单班的毕业生对口就业问题,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从源头招收到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相匹配的学生,并能让学生按照企业的规划来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顺利实现培养学生的对口就业问题。同时还有必要做好与短期规划一致的长远规划,给予学生充分的职业发展预期,对专科毕业后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加以鼓励,一如既往支持学生的发展,为企业储备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即校企之间在短期人力资源目标与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之间达成良好的共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工作获取急需的人才,也可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营造重技术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职业生涯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态度、文化观念等方面。在现有的企业产教融合工作中,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重视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企业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进而影响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形成,影响了毕业学生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而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必须营造重视技术技能的文化氛围,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积极支持本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对参赛选手给予培训支持,同时对优秀选手给予奖励,或者直接聘任入职等。但是有这种意识且付诸行动的企业少之又少,对于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形成力度還远远不够。为此,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要求,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列入目标之中,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给予体现。同时在学校加大优秀典型宣传的力度,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技能大赛,提高行业技术名师开展讲座或深入课堂教学的频率,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亲自传授技术知识,演示操作技能,彰显工匠精神。在学校和企业都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重技能、学技能的良好文化氛围。以多种育人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企业输送既具有职业技能又具有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5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调动参与人员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多渠道实现人生价值
产教融合工作离不开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参与,他们的积极性对工作的推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产教融合的成效来看,他们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效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参与人员对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价值没有明显的体现,导致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人员积极性。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大企业对学生考核的力度,加重企业实习实训的比重;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的学业提升纳入评价内容之中,并将其作为产教融合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调动学生把眼前成长与将来发展结合起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三项基本职能,在评价体系中,教学和科研在诸多高校都得到了重视,并在职称评审体系中有明确的体现。而社会服务则是被绝大多数学校忽视或者不被重视的一项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教师没有服务于企业的能力,学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对企业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中一定要将社会服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让企业参与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节点工作中,引导教师重视社会服务工作,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技术支撑,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产教融合工作之中。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通用的一般是企业内部的评价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运用于产教融合工作中则不太合适。有必要对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员工,制定有别于其他员工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其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学校在此项评价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则要重视学校对员工评价结果的运用,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6形成政策执行协作共同体,加大政策执行的力度
产教融合政策的有效性离不开执行者的全力推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系统内部所有执行者达成共识、协同一致,才能保证系统工程预期目标如期实现。现有产教融合工作中最积极的政策执行者是学校,其次是企业,其他的相关部门则存在滞后现象。当政策执行需要第三部门或其他更多部门的支持时,就会因为这些部门支持政策的滞后而导致企业和学校政策执行无法到位,政策推行受阻也在所难免,效果与预期差距也必然会存在。因此,各相关政策执行部门,应积极出台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或措施,形成协作共同体,明确各自在政策执行中的职责,共同协商、制定和推进产教融合的方案,消除部门之间的体制障碍、属性差别、相互协助、目标一致,达成政策的预期成效。
7完善国家产教融合监测体系,为政策完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产教融合政策的成效是对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评价内容,质量年报应该是非常具有参考和研究价值的材料。但从企业提供的质量年报中,有很多与成效相关的内容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不能开展定量的分析,会对研究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一定影响。而数据缺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监测体系不完善,企业和学校对很多数据的呈现形式没有达成共识,缺乏一致的统计方式,这样难免会形成千人一面或者一人千面的现象。为此,完善国家产教融合成效监测体系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目前对产教融合工作没有专门的数据平台,但在已经建立的国家高职高专数据平台中有相关的产教融合内容,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减少定性描述的内容。同时这一平台的相关功能应该向参与企业开放,让企业定期填报产教融合工作的相关数据内容,一方面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产教融合工作推进现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诊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家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相关依据,让更多有实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专栏[EB/OL].https://www.tech.net.cn/web/rcpy/index.aspx.
[2]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1.
[3]傅俊,刘繁荣.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向现代学徒制转型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81—85.
[4]龙德毅.明确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5-08-17.
[5]许世建,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基于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31—38.
[6]童丽,陈镇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何以见成效:基于组织承诺框架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59—66.
[7]苏敏.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件的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研[J].职教论坛,2015(25):28—33.
[8]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04/W0201904034796 08469347.pdf.
【Abstract】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quality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aspects of economy, politics, education, culture and human value.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other factors,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do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long-term pla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reate a technology-oriented cultural atmosphere,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form a communit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monitoring system,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value; policy effectiveness
(編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