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会风险及防范分析

    闫慧敏

    摘要:随着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逐渐复杂化,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事业单位为了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活力,不可避免地从事多项经济活动。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事业单位可能面临财会风险。因而确定风险种类,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十分有必要。本文从事业单位面临的财会风险出发,探讨了事业单位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财会工作作为事业单位中重要的运营模块,在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临的风险系数越来越高,财务高风险状况将对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造成威胁。如何防范财会风险,是财务管理者加强财务工作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一、事业单位财会风险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财会风险是指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系统架构不合理,形成的难以应对外部或内部问题的风险。若不及时进行风险控制,可能将影响到事业单位运营的根基。针对财会风险问题,需要事业单位提前调查财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达到预防风险危害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事业单位健康的财务管理体系[1]。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操作风险。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不规范与不严谨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由于部分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疏忽大意,财务数据的统计缺乏及时的纠正与实证调查,从而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形成操作上的亏损。

    第二,债务风险。债务风险的发生,与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公益性项目工程、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外包项目等有关。例如学校在扩大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建筑工程、土地租赁等项目涉及高额的资金支出,因而学校在高额的贷款中负债率可能会超过安全系数,面临着负债无法按期偿还的风险。

    第三,资产运营风险。资产运营风险高是风险意识缺乏导致的常见问题,资产运营中浪费的情况以及过于随便的资产管理,都将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益。例如事业单位在开展设备租赁、服务租赁等租赁项目时,由于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租赁费用的統计中可能会出现漏记的问题,由此降低了财务效益[2]。

    第四,支付风险。事业单位在财务的支付上主要是国库支出,在支出形式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细节方面的支付风险仍然存在。例如在专项资金的财会核算中,对于大头资金将严格审核,但对于细枝末节的费用报销程序可能相对轻松,因而出现了实际支出与支出记录不符的情况。

    二、导致事业单位面临财会风险的原因

    1.主观原因

    财会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是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上存在缺陷与漏洞,通过风险防范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风险的产生。主观原因包括。

    第一,财会风险意识淡薄。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因而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财会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极有可能使得资金在日常运营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在资金分配上存在铺张浪费的问题,导致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

    第二,部门间沟通不足。事业单位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流畅,导致营运资金的管理情况无法得到公开,信息差的存在将导致不必要的经营风险。

    第三,监督控制系统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具体相关规定,许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事业单位无法通过简单措施加以修正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是事业单位在发展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客观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活跃性增强。由于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参与的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因而运营范围得到扩大。风险与机遇并存,事业单位在享受着更多利益回报过程中,也将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营运资金与项目建设往往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当事业单位在负债等方面超负荷运转,资金将无法满足市场规律要求,财务危机随之发生[4]。

    第二,资金周转速度降低。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特点,决定了较低的资金周转速度。周转性与资金利用率成正比。过低的资金周转速度导致资金利用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时间差导致了财会风险的产生。

    三、防范事业单位财会风险的措施

    1.风险意识的培养

    事业单位财会风险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风险意识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不能针对财务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对策、财会工作流程不够细化等方面。因此,事业单位要让财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岗位人员意识到财会风险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正确认识风险问题,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大局意识,从而能够将每一笔资金用到合适的地方,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2.优化财务流程

    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控制度,是防范财会风险的有效措施。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确立了财务内部的流程、监管制度,但实际上制度的落实受到实际中包括人员、环境、政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事业单位事先规定某一专项资金的审批流程,但受到现实条件的种种约束,可能存在审批不达预算的情况。因而事业单位应当尽快完善原有的财务制度,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来优化财务流程,规范财务活动,认识其中的风险并加以防范,将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员上,以引起工作人员重视。除此之外,信息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数据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财务流程中的工作效率。

    3.严格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大额资金使用一般需要通过预算管理流程,通过预算管理来合理进行资金分配。当预算过高时,意味着事业单位需要通过申请拨款、申请贷款等方式为活动开展做好准备。严格预算管理,需要从预算计划出发,通过实际情况的调查来制定预算计划。依照国家预算法规定,列举财务明细,杜绝想象杜撰预算计划的情况出现。

    同时,也要严格规范紧急、临时支出的审批,防止突击花钱影响预算计划。对于事业单位每一年的资金结余,要及时上交财政,严厉打击事业单位资金留存的不良现象。在监督方面,预算申报中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惩罚措施,对于私自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预算虚假申报等行为予以严惩,通过加强预算的考核工作,将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与业务考核相挂钩,使预算监督制度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防范事业单位中的财会风险,不仅需要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管理。事业单位要从风险制度、财务流程、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规范资金的合理使用率,降低财会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及风险防范分析[J].财会学习,2019,000(005):233-234.

    [2]谢仁强.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内控风险研究与防范[J].财会学习,2018,000(010):149.

    [3]赵智鑫.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会学习,2019,000(021):155,157.

    [4]杨芳.事业单位应收账款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财会学习,2019,000(00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