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道具成了游戏的“阻碍”

    摘要: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也是幼儿发挥想象的工具。幼儿正是通过使用玩具与材料在游戏中学习并成长的。所以我们应注意认真研究游戏中的玩具与材料,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的、蕴含教育价值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玩具与材料,适度、适时、有效地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过程满足需求,得到快乐,进而成长。

    关键词:道具;调整;升级;物质支柱;游戏中心

    中图分类号:G61;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4-0114-02

    这学期我们班新增了一个“舞台秀”的区域游戏,首先铺上红色地毯给小朋友提供一个类似T型台的场地,然后利用各种材料帮幼儿制作服装,并且准备了丰富的装饰品,如小花伞、帽子等。最后小朋友穿好服装戴上装饰品,踏着音乐的节奏走上T型台,展示自己最美的样子。而一旁还有两名摄影师随时“记录”下他们的美好瞬间。“好,音乐起!”“准备上场!”

    1区域游戏记录

    小璨这次顺利地争取到了摄影师的工作。他兴致勃勃地举起“摄像机”放到了“三脚架”上,眯起眼睛从“摄像机”的小孔看过去,开始了他的“工作”。大概是嫌“三脚架”不够灵活吧,小璨很快就放弃了“三脚架”,而是直接用手举起“摄像机”拍摄。没有了限制,小璨一身轻松地时而站着拍,时而跪着拍,有时甚至趴到地上拍摄。

    许是累了吧,小璨再次把摄像机架到了“三脚架”上,随后他的整个身体都撑了上去,架子立即摇晃起来,很快就倒在了地上,顿时散架了。我刚走上前,小璨马上向我承认错误:“老师,我把这个弄坏了!但我不是故意的!”笔者看着散了一地的“三脚架”,在心里叹了口气。

    分析和反思: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我们老师亲手制作了很多的玩具,或者说是道具,摄影机的三脚架就是其中一件。做法倒也简单:报纸卷成的长棍子插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内,然后三个棍子做的长腿朝下,长方形纸盒在上面,再用彩色纸包装起来就行了。

    “三脚架”做得像模像样,把玩具相机往上一架,真是好看。可这毕竟是纸盒做成的,怎能当真?小璨的身体往上一压,散架是必然的!

    当初做这个“三脚架”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它在游戏中会有什么功能,只是单单为了增加趣味性,为了整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可是现在看来,这种美观华丽但是毫无实用性的道具,除了浪费人力物力制作以外,没有丝毫的用处。而当被弄坏后,弃之又觉可惜,也只能修好做做摆设了。

    笔者暗暗叹气:这样游戏材料不仅不能为幼儿的游戏带来乐趣,反而成为了幼儿的负担。

    2区域游戏记录

    区域游戏时间到了!小朋友兴奋地跑向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思博拿起了“舞台秀”游戏里的相机,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上次我也玩的这个!”我没意见,只要你高兴就好。

    大家到游戏区就位后,马上就像模似样地在T台上表演起来,思博则挎着他的相机為小模特拍照,忙得满头是汗。可是才一会儿工夫,他就苦着脸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我不想玩这个了!”“为什么呀?不是你自己要玩的吗?”笔者有点奇怪。“我一直拍照片,上次也玩的这个,也是拍照片,我不想拍了!”思博还挺委屈。“可是没有了你,就没有人拍照,这些漂亮的模特和动作就没有人记录了,那该怎么办?”笔者把问题抛给他。他还在犹豫时,另一个负责“摄像”的小朋友扛着“摄像机”过来了,说:“思博,等下我们交换,我玩你的,你玩我的这个!”他指了指“摄像机”。思博想了想“好吧!”就和“摄像师”一起回到游戏中了。

    笔者看到思博和“摄像师”又是跪地,又是俯拍,有时还将摄影器材举过头顶选取角度,不由地笑了。很快,两位“摄影师”就累坏了,趴在地上不想动了。

    随后思博又来了:“老师,我拍累了!我不想玩了!”

    分析和反思:

    思博能连续两次选择同一个游戏中的同一个任务,我想应该只是第一次没有玩得尽兴吧。如果是纯粹的兴趣,就不会发生第二次游戏中玩一会儿就不想玩的情况了。

    游戏中的“相机”和“摄像机”都是玩具,只是造型做得和真的一样,但是却没有任何功能,甚至无法看到前方的任何物体。这样的玩具虽然会让小朋友新奇一时,可是当发现它既不能拍又不看时,就会很快地厌倦并失去兴趣。笔者心想:这类玩具到此为止吧!

    3区域游戏记录

    上次的区域游戏之后,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小模特”在别人表演的时候显得很无聊,于是我们就想着把等待的时间也利用起来。有了上次失败的玩具经验,这次我们在设计玩具时就将实用性放在了首位,所以我们便在游戏区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化妆间”, 添置了两张“梳妆台”,“梳妆台”上我们放了许多梳子、吹风机、口红、头饰等的化妆用品(当然全是玩具),供小模特化妆之用。

    今天的游戏一开始并没有人关注并使用“化妆间”,都一心一意地表演着。当笔者看到表演了一轮结束后在旁边等待的小朋友时,就提醒道:“小模特们可以到‘化妆间来补补妆,整理下衣服再上场表演。”我这一提醒,立即引来了一大群小模特,大家蜂拥而至,小小的梳妆台被围得水泄不通。T台上只剩下了两三位小模特依旧敬业地表演着。

    笔者正暗自高兴:这个不错,小朋友也很喜欢。却突然发现小模特们都围在化妆台前仔细地化妆,有的拿着口红往嘴上抹,有的举着吹风机给自己做发型,还有的拿起各种发卡往头发上试戴……并且都挤着要正对着“镜子”,可就是没有人再去T台上表演了!

    笔者只得催促:“化好妆就赶紧上台吧,观众还等着看你们的表演呢!”这话起了一点儿效果,好几位模特马上登了台。可是刚刚表演完,他们又径直走进了化妆间,在“镜子”前流连起来,因为我说的“可以来补补妆。”笔者只好多次催促,可是收效甚微。

    分析和反思:

    本来看到“化妆台”被小朋友很喜欢地使用时,笔者真的挺开心。有的小模特在台上表演,有的在化妆,有的在候场,台上台下都很忙碌。所有的玩具都物尽其用,既具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能为游戏服务,关键是小朋友都喜欢。可是后来小朋友却完全沉迷在“化妆”的乐趣中,而忘记了他们原来的游戏,忘记了“化妆”只是为表演服务的!那么如此看来,“化妆间”的增设虽然很实用,也能让游戏更有趣,但是却容易冲淡主题,本末倒置。那么“化妆间”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后续:

    马卡连柯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游戏材料的合理投放与有效运用,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质的提高。而材料投放是要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的。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

    另外玩具材料的种类要适当。玩具太少,幼儿无法游戏;玩具太多占去了幼儿的游戏空间,容易使幼儿刺激过度,过于兴奋,导致他们忙于频繁更换玩具而不能专注于一种有效的活动。

    我们一开始制作的“三脚架”,玩具的相机、摄像机,这类玩具徒有“华丽”和“逼真”,但是却无法让其和孩子们之间发生互动,所以不可能使幼儿真正地产生兴趣和长时间的体验。

    于是在后来的玩具的制作和选择上我们将实用性放在了首位,增加了新的材料——手机。好几个小朋友将家里闲置的手机带到了幼儿园,而且这些手机只剩下了拍照功能,但是对于扮演“摄影师”的小朋友来说就足够了。

    之前的问题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化妆台”上过多的化妆用品过度地刺激了幼儿,让幼儿完全无法专注于原来的游戏。

    费了我们老师一番心血制作成的“化妆台”,如果把它闲置,实在让人觉得可惜。可是如果留着,那这游戏就差不多要改名字了。我们认真考虑后决定:保留化妆间和化妆台,不过大大减少小朋友化妆的工具,把头箍、发卡这些都收回,只放了如梳子、粉饼之类的必需品。道具少了,小朋友能“玩”的东西少了,那么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去“化妆”的频率。

    经过几番修改,终于将材料和玩具都投放调整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度。

    4区域游戏记录

    “舞台秀”的游戏是许多女孩最喜欢的,这不,游戏才开始,不少小姑娘们就争先恐后地挤进了游戏区,准确地说是挤向了那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服装。她们就像在给自己买衣服,拿起这件看看,再拿起那一件在身上比划着。看见别人在另外的地方挑到了漂亮的衣服,也立即放下手中的衣服,跑到另一边仔细地挑选起来。更有甚者,两个人挑到了同一件衣服,竟然互不相让。等好不容易挑好了服装,又要忙着去挑一些小饰品,仙女棒、头巾、帽子、小花伞,一样也不能少。

    分析和反思:

    “舞台秀”的服装道具均出自教师和家长的巧手,利用废旧包装袋组合拼制而成,虽是废物利用,却件件精美,顏色鲜艳,无一不是今年的“最新款”!难怪小朋友会格外的喜欢。

    小朋友如此认真地挑选服装,主要是人的爱美之心,他们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登上T台,这无可非议,相反,正说明了他们对游戏的投入,他们希望自己在游戏的舞台上也是最美的!

    玩具、材料到位了,服装道具也很受幼儿欢迎,那么“舞台秀”也越玩越有意思了。我们还一起商量出了新的游戏规则:在游戏的最后由两位“摄影师”挑选出他们镜头里的最佳模特。虽然游戏并不能以结果来衡量,但是摄影师和小模特都有了各自的目标,小朋友游戏的动力也就加大了。

    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也是幼儿发挥想象的工具。幼儿正是通过使用玩具与材料在游戏中学习并成长的。所以我们应注意认真研究游戏中的玩具与材料,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的、蕴含教育价值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玩具与材料,适度、适时、有效地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过程满足需求,得到快乐,进而成长。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房婷婷(1981—),女,江苏东台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