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武玟斌 徐丽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平台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必须要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武玟斌(1992-),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徐丽(1985-),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保定市国家保密局科员,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2-0068-02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此之后,各行各业逐渐加强了互联网的应用力度。目前阶段高校也逐渐开始加强对于“互联网+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互联网本身对于思政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二、“互联网+”的内涵分析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当中:第一,“互联网+”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之间的跨行业融入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同时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第二,“互联网+”是指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全面应用,互联网将逐渐摆脱其工具属性,而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第三,“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在这种基本形态当中,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了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应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上文的论述当中可以发现,所谓的“互联网+”的本质含义就是互联网在传统行业当中的深度使用,即互联网需要与传统行业之间实现无缝结合。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现阶段“互联网+”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变革的最根本途径。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才能构建真正的新常态社会。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与技术发展的根本需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更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或者“PPT+电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相关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同时由于思政教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许多学生对于这种思政教育在内心存在着一定的抵触作用,教学效果相对较为底下。另一方面,许多学生逐渐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枯燥无谓的思政教育课堂,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落差,就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互联网本身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开放性,即任何一个人通过网络都可以将自己的一些观点上传到网络中,这些思想会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网络中传播。由于现阶段网络监管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同时法律上也缺乏必要的依据,要实现网络的全面监管是不现实的,这就必然导致在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其心理健康以及价值观受到一定的不良干扰。例如,许多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一切都“向钱看”,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偏离。

    (三)互联网弱化了教师与学校在思政教育中的权威性

    目前已经有许多商业机构以及学校开始着手建立思政教育平台,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及时的连接互联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教师与学校并不重要,自己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并不需要依赖于教师。此外,网络上的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教师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盲区,与其求教于教师不如求助于网络。而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教师与学校是思政教育资源的唯一供给者,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与学校在思政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互聯网的普及使得教师与学校本身具有的权威性被严重的削弱。这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利的,学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当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政教育经验,与网络上的相关知识相比,教师与学校在知识的深度以及价值观的把握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学生完全抛弃教师与学校,从网络中寻求答案是得不偿失的。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探索“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具体策略,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

    目前,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因此,若要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第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我吸收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建构起对应的知识体系。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第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分明,现阶段,若要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要转变思政教育基本模式,加强互联网的运用。例如,高校可以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思政教育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的外化,而将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第三,改革考核指标,传统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考核一般都是采用“平时成績30%+考试成绩70%”的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基本还是从考试成绩对学生评价。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对于思政教育的学生考核应该采用多维度的立体化考核指标,即考核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而是由学生、教师、专家组成评委会进行考核,同时考核的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考试方面,需要囊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以及社会实践。

    (二)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网络的发展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完全不可控,通过以下两种措施可以将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之内:第一,组建专业的思政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高校需要组建专业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在该平台中,教师可以及时的上传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下载学习资料,这不仅节约了学生的信息搜集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避免学生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影响。第二,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区分不同信息的本质内涵,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

    (三)学校需要强化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互联网的普及虽然为学生的信息获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思政教育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自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质量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不仅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而高校在长期的思政教育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在思政教育中依然还应该处于领导地位。首先,学校需要明确认识到自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权威性,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从而引起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其次,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资源的推广,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资源的权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推送相关的信息。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加强互联网的使用力度,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丽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75-79.

    [2]龚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若干思考——以“互联网+”为研究视域[J].知识经济,2016(18):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