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之如意湖
周江波
摘要:被誉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的避暑山庄,其最大特色为山中有园,园中存山,山庄大小建筑共计120多组,山庄中以四字命名的是康熙选定的三十六景,题额、赋诗写序,乾隆以三字选定三十六景,这就是避暑山庄著名的72景。如意湖是乾隆定名的36景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如意湖命名含义探究;如意湖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如意湖的美学评价等,希望对避暑山庄如意湖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如意湖;建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5-0015-02
0引言
承德市北部,武烈河西岸,存在着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宫苑,他被誉为中国皇家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他就是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帝王的宫苑,主要是清代皇帝处理政务和避暑的地方,布局大体分为苑景区和宫殿区,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和平原区、山区三部分。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拥有堂、馆、楼、殿、亭、榭、阁、轩、斋、寺等各种建筑多达一百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避暑山庄内有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又有乾隆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合称“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塞外的武烈河水悠久的流淌,被引到避暑山庄后,与泉水汇合形成大片的湖水。如意湖以避暑山庄如意湖西岸小亭为标志,康熙将此命名“如意湖”,乾隆将此处又拟定了三十六景之一,搞清楚题名的含义和由来对于研究这座大型皇家园林的设计和造园艺术是有重要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如意湖的由来做一番考证和研究[1]。
1“如意湖”之含义
我国古代园林景点、建筑的命名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与儒家思想有关,有些与佛教典故有关,有些与民间传说有关,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其中,与文学名著或文学典故相关的景点名称或建筑名称也有很多,这些景点名称或建筑名称有些是直接取自诗文原句,有些是仿照文学名著的意境,有些是取材文学典故。避暑山庄景点的命名在无形中悄悄地渗透了帝王的思想,帝王们总想长生不老,永享人家的繁华富贵。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也反映在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园林之中。如意湖当然也不例外,他们总想幻想成为神仙,以长享富贵,但是他们并不是一直在幻想,而是希望神仙的胜地变成现实。于是,他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力如意湖建造成这样的仙界。
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诗文中就不难看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屡称避暑山庄为“仙庄”“仙帝”“仙界”“福地”。乾隆在一首诗中更有“已是洞天传玉简,得教福地续琅环”的诗句,直接把山庄当成神仙所居的福地了。乾隆皇帝在《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写到:“几政之余,登临揽结,乃知(康熙)三十六景之外,佳胜尚多,萃而录之,复得三十六景,各题二十八字,其中有皇祖当年题额者,亦有新署名者,统前后计之,得列仙福地之数,匪谓造物无尽之藏,盖即由旧之中寓新知之旨云尔”。这就清晰地说明了,乾隆题风景是为了附会道家所说神仙所居住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神话。也有康熙和乾隆两位帝王想长生不老的寓意。清朝皇帝的主观愿望是想“天上人间储景备”,把人间和幻想中的美景,都吝纳此园。当然难免溢美,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实况。其景观异常丰富多彩,足称大观。这和山庄取材广泛,立意不俗是分不开的[2]。
山庄兴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又扩建,两位皇帝对山庄的建设投入,表现出了对山庄的无限推崇和热爱。“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术,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官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此段话出自乾隆的《避暑山庄后序》,此话表达了乾隆眼中的避暑山庄不亚于汉唐盛世时期的离官别院,可见其对山庄的喜爱之情,也正是由于强烈的喜爱之情,康乾两代皇帝都对避暑山庄的景点建设倾注心血,对景点命名更是字句斟酌。其中如意湖是乾隆时期避暑山庄扩建提名的“三十六”景其中重要一景,名字也透露出写实主义的风格,如意湖更是着重突出其建筑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御笔亲题“如意湖”也成为避暑山庄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
2如意湖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
深厚的人文气息是如意湖的灵魂所在,漫游在如意湖仿佛走进了一座人文历史的博物馆,在领略湖光美景的同时,处处充满了诗书画意。芝径云堤位于湖区的中心,堤分三枝,有两桥连接着环碧、月色江声、如意洲三座洲岛。蹬高望去堤岛宛如一株灵芝仙草静浮在水面上,洲岛如芝叶,长堤为芝茎,又酷似互相连坠的云朵和如意。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修建避暑山庄之初,首先开挖的工程。然后,以芝径云堤为中心,随着山水的自然之势,挖湖堆山造园。伸向西北的堤上直通如意洲岛,桥的牌坊上挂有康熙御题“芝径云堤”匾,是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二景。芝径云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的,却不同前者,而是有所创新。康熙在这里题有七言定景诗:“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復若如意。有二桥通舟楫”[3]。
如意湖上最为著名景点便是如意洲。这段路土山交错绿荫蔽天,路随山转,山尽得屋,是山庄筑山的经典。如意洲是如意湖区中最大的岛,因形似如意而得名。它四面皆水,岛上人工挖湖筑成的土山,林木满植,纵横交错,峰回路转,使岛上多了几分神秘幽深。建筑集中于岛中心,有规整封闭三进院落的建筑,回廊相连,为早期的宫殿。整组建筑不施彩绘极具山居雅致。每一座殿内都有康熙御笔亲题的定景诗,“无暑清凉”“延熏山馆”“水芳岩秀”“金莲映日”“澄波叠翠”均在康熙三十六景之中。“观莲所”“沧浪屿”“一片云”“般若相”“清晖亭”收录在乾隆三十六景之中。如意洲上是康乾七十二景中最多的景点[4]。
3如意湖的美学评价
3.1如意湖呈现出景观的整体性
如意湖沿袭古代园林建筑对于景观的取向,严格按照古代叠山理水的山水设计理念精细勾勒,各个景点和区域与湖形成总体上的和谐与统一。色彩上更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相互调配,无彩绘等杂色,其中山石与杂草为点缀,清幽古朴端庄大气。各个小景像音符一样错落点缀,情趣雅致。各个景点相互串联,显得统一和整体。缓游于园中,入正宫进入岫云门,踏进如意湖亭,亭湖妩媚,“芳渚临流”和“长虹饮练”分列于湖的北部,各种亭榭、门廊、方亭等建筑类型相互点缀,相映成趣,掩映其中的池塘、花草、树木更是体现出了整体而协调的美感[5]。
3.2如意湖与环境相容表现出独特的美感
我国古代园林讲究水与建筑的融合之美,如意湖诞生于山水之上,更是順应这一理念,就拿如意湖的亭子为例,莺啭乔木与水流云在等景点都是以湖亭互相融合又各自独立为中心的景点,设计师抓住亭子中空的特性,利用其特性,将以树木为前景与景物和后景的风景分隔,形成层次感,从而形成独特的半通透的分隔效果,形成一种建筑独特美感。漫游于如意湖,无论是沧浪屿还是烟雨楼,都是山与水都兼顾的情况下,高度的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周边草木的合理搭配,使其更加和谐,使其依山傍水,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和谐理念无处不在。
3.3如意湖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理念
从营造之初,如意湖无论从地形还是名称都体现了清代建造师和帝王独特的理念和思想。以“前三十六景”的题名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如意湖寄托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避暑山庄不仅是避暑休闲的场所,更是清代帝王处理政务的一个舒适环境。古代帝王将社稷内的思想融入其中,与美景相融,在园林中感受王朝的气派,在景观设计中匠心独运,诗情画意荡漾其中,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意境高远。如意湖以景观命名,也体现出古代帝王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和尊敬。在营造景观时,把每个景点都设计营造出仙境和福地的感觉,这种思想源于对中国道家文化的强烈推崇[6]。
4结语
如意湖的命名体现出深厚的意蕴美,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意象的体现。文化是如意湖的灵魂和根基所在。“如意湖”的题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成为避暑山庄的著名标识,除了美学上的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强烈的文化特色来强化人们对皇家园林文化的记忆。避暑山庄的每一个景名都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命名者将各种文化要素进行精心整理、选择和加工的结果。虽然经过风雨的洗礼,现在避暑山庄依然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人们踏入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七十二景同气连枝、融为一体的精神实质。如意湖只是我国古代治山理水艺术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我国古代建造师造湖的智慧和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庞春雨.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J].兰台世界,2013(1):113-114.
[2]刘婧.承德避暑山庄景观意象的符号学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3]王静宇.承德避暑山庄古典皇家园林的景观拓展与意境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21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