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拓展性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徐凤
摘要:目前,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实际操作中,如何立足于教材,有效促使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仍让很多教师困惑。为破解此问题,必须寻求基于教材的拓展性课外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指导方法,找准拓展点,让课内外阅读无缝融合,并相互补充与促进。
关键词:教材? 拓展性?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目前,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就实际教学的情况看,如何立足于教材,有效促使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仍让很多教师困惑。例如,课外阅读缺乏针对性,不能立足于教材或依据文本的特征,恰当地找准拓展点;不能利用在课内阅读中掌握的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等等。就此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基于教材的拓展性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做法。
一、教材典型结合点的拓展性课外阅读
一般来讲,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都有一个或几个带有典型特征的阅读拓展结合点,即“典型结合点”,其把握途径可从其表现形式上寻求突破,如涉及课文的背景、原著、课文的作者、文本的留白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可视其为阅读拓展的“典型结合点”。指导学生找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拓展点,才能最大限度地立足和理解教材,并成为构建有效的课内外阅读体系的前提。
(一)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
很多课文节选自名家名作,据此引导延伸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方法。比如学完了《海的女儿》一课,可以班级共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守株待兔》,可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习了《刷子李》,可推荐阅读《俗世奇人》。此外,像《草船借箭》《宝葫芦的秘密》《骑鹅旅行记》《小抄写员》等课文,都可以依托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适时进行阅读对比,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感受书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感受原著的魅力。
(二)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
扣住教材介绍作者,围绕作者推荐其名作名篇,可有效实现拓展性阅读。例如,在學习六年级鲁迅单元《少年闰土》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朝花夕拾》等。让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充分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及行文特点。再如,教材中的古诗教学,教师可以以作者为拓展点,以“一”带“多”地学习。比方说,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在教学时可以先介绍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创作风格,结合《古诗80首》《国学经典诵读》引入杜甫其他诗篇的学习,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这位诗人在诗篇中所表达的精神世界、独特意境和思想情操。
(三)以文本留白为阅读拓展点
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有“留白”处,这些“留白”恰好可以成为阅读的拓展点,抓住此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展开想象,进行文本再创造,将拓展的阅读材料与文本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故事,课文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救人类,从太阳神那里偷取火种带到人间,遭到宙斯惩罚,最终获救的故事。但是课文中描写他与宙斯斗争还有很多留白之处。根据这个留白,可以补充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其他章节,再播放动画,让这个留白点充实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创造,让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
(四)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
部编版教材中有不少借物喻人的文章,如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可在课堂上适时推荐《白杨》《梅花魂》等文章,跟学生一起分析和感受借物喻人的文章结构及表达上的特点,并在自学自悟中获得学法与认识。又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一课时,可抓住儿童诗体裁这个“点”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选择冰心、金波等作家的儿童诗,来进一步感知儿童诗的特点,应当说是恰到好处。
二、教材主题关联的拓展性课外阅读
与课文主题关联的拓展性课外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一定的“人文主题”为切入点,通过多个与之具有共同主题的文章整合,形成同一人文主题的群文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将零散、单一的语文学习文本按照主题进行整合,从而使其容量增大,功能增强。
(一)同一主题作品比较阅读
四年级下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题单元,教学时可借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胡》来讲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体悟,从而理解“爱国”的含义。教学时,先从爱国的古诗词谈到现代爱国诗词。然后,引导学生从抗疫英雄、抢险救灾的战士身上体会华夏儿女“血浓于水”的民族之爱。接着,再引导学生学习《回自己的祖国去》,了解华罗庚身居海外不忘回国奉献的故事,体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心。最后,拓展到《难忘的一课》,感受台湾老师的爱国情谊。这样,把多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使学生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本主题拓展迁移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围绕教材这个“例子”,在“面”上铺开、在“点”上深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在积累中提升阅读能力。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可引入“圆明园”这一主题的相关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与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对话,学生通过揣摩,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面对历史有着什么样的反省、反思?在这种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的认识获得了推进,灵魂也得到了净化,不能不说是一种深广的引导。
三、拓展性课外阅读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拓展性课外阅读教学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注重“积累”与“运用”的关系
学生语言的积累只依赖于课堂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它是一个在长期阅读中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语言。尤其要重视经典书籍的精读。学生通过对名家名篇的认真研读,从而逐步领悟文章的架构方式与技巧,品味作品语言表达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再举一反三,仿说仿写,这样就将内化的语言进行了输出,由“积累”转化为“运用”。
除此之外,还可多开展班级主题阅读活动,如举行故事会、演讲会、读书分享会、读书征文、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等活动。可以建立班级书屋,定期开展班级图书漂流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享受阅读,热爱阅读。
(二)注重“海量”与“适度”的关系
对学生来说,海量的阅读能够帮助他们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情感内涵,提高语文素养,能够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目前,很多专家呼吁让课外阅读——课外些,再课外些!这呼声呼出了课外阅读“课外”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提倡“海量”阅读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教师要紧扣语文教学目标,以课内阅读教材为立足点,整合课外阅读资源,做好统筹安排、有效利用。让课外阅读与文本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在海量的课外阅读中,读有速度,读有法度,读有效度。
参考文献:
[1]呼碧霞.“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实践例谈[J].辽宁教育,2012(10).
[2]伍思范.新课改下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指导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4).
[3]王怡.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