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感训练方法探讨

    陈韵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1

    摘要体育运动员是否掌握器械感和其技巧的掌握以及技能的完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培养运动员的器械感尤为重要。本文先介绍了体操运动员与器械感的关系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感训练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体育运动员器械感高校艺术体操训练

    一、器械感的内涵

    器械感广泛地运用于艺术体操界,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器械感,很多人对这个词语的认识并不清晰,认为器械感就是对器械的感触,这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事实上,器械感,就是运动员对器械的弹性、硬度以及形状等方面的复合知觉,它会对进入训练之后的运动员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分析器进行一定的刺激,进而达到分析的效果,在头脑中形成的复杂且稳固的神经脉络结果。虽然器械感是各种分析器进行复合运动的感知,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触觉分析器。而且运动员的水平越高,那么他的感知能力就越强。所以说,运动员本身的器械感的好坏,与运动员自身实力有很大的关系。艺术体操运动员大多都可以体会到,如果一个人的器械感越好,那么他就可以更好地判断运动速度以及运动轨迹,对于器械的控制和支配也将更加游刃有余。

    器械感限定于运动与对器械的一种感知,这需要建立在长期的训练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不同时间、不同层次其表达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二、高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感训练的方法

    (一)坚持长期锻炼

    器械感的培养最好从娃娃抓起,但是从高校艺术体操教育来看,讓运动员保持在一个长期训练的状态下进行器械感的训练也是必须的。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制,同时也和肢体协调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也能够进行良好的技能渗透。器械感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形成一定的技巧,它需要从泛化走到分化,再由分化走到定型。从具体的反射条件来看,如果一种反射没有在一段时间后没有被强化,也会出现衰退的情况。所以器械感形成之后,客观上需要不断被强化,不然就很有可能下降。多和器械进行接触,是提升器械感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一些运动能力欠缺的运动员,需要从三个阶段进行联系:第一,让身体和器械融合;第二,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加强熟练性。

    (二)实现科学训练

    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达到人身心合一,从外在和内在得到和谐发展,体育作为教育的载体之一,是培养人性格、品格以及身体的一种良好手段。对于学生器械感的训练,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进行科学的器械感训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完成表象训练。所谓表象训练,也被成为意向性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动作有一个心理图示,经过反复的激发,这种动力就可以达到定型的效果。第二,结合实战训练。在日常训练以及模拟比赛中,训练型运动员往往是因为缺乏机械感导致比赛普遍比较失败。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高校教育就应该训练学生的比赛状态,让学生拥有器械感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比赛。第三,针对性训练。这一项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员需要有不同的训练手段来训练其某一个行为的规范性,对待器械感也是如此,针对运动员的空间感、手感进行不同的训练,并融入表象训练,抓好薄弱环节,就需要从这方面入手。

    (三)加强基本体操训练

    要想提升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器械感,就需要提升其动作与身体的协调能力,所以,体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作为当下教学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同时也要勇于接受先进的思想,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学生器械感的训练,就要结合先进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体操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器械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讲解一些动作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把握动作要领。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对基础动作的培养而不够重视学生肢体律动的美感,使得形和韵基本上处于一个脱节的状态。基础训练课在体操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可以实现“三点一线”的连贯教学。总的来说,教师要将教学分层次,从细节入手,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培养其体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好的体形以及动作,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器械当中,从而达到提升器械感的目的。

    三、结语

    一个运动员的体操器械感的形成,主要还是看人体条件反射的动力定性,训练的时间越长,那么这种感觉会保持的时间也就越长。少年运动员在启蒙训练时期,是否可以正确地运用器械,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当中,一方面,要让运动员掌握器械动作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教练也需要给运动员一定的时间,让运动员和器械能够融合,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培养运动员与器械感情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沙.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高级选材指标甄选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2]于君.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器械技术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0):174.

    [3]缑小燕,马迅.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中圈器械技术与身体动作耦合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