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传统美德交响曲
刘立
陈健侯先生出生于1895年,乃镇江一代名医,曾悬壶济世于磨刀巷,其尤精脉学,切脉如神,屡挽危症。其父生病期间,健侯先生精心侍疾,直至其父去世,长达10年之久。之后,健侯先生撰写哀文,回顾了他给父亲治病的全过程,以寄哀思。其实,这是一份详尽的诊疗医案,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尤其突出了陈健侯如何运用脉诊疗疾的详细思路。著名儒医章太炎看到这篇医案后,击节惊叹其医术的高超,当即赠予身上玉佩。陈健侯之子登临跟其学医,深得其脉学真传。30年后,陈登临结合自身实践,写成了《陈氏脉学》。
2017年,陈健侯之婿尤志心为不使陈氏脉学被埋没,搜集了陈氏父子所有的遗稿,主要包括陈登临之“陈氏脉学”和“陈健侯医案(即陈健侯为其父写的哀文)”两部分内容,交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陈氏脉学》。透过《陈氏脉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脉学专业技能,更是“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医脉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专业指导价值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传统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式。切主要指切脉,也就是脈诊,在四诊中最为难学,也是传承最为薄弱的环节。“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往往是很多学了中医的人的感觉,这也说明了脉诊学习和实践的难度。《陈氏脉学》一书,不仅对陈氏父子两代人的脉学研究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以长篇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对脉学的临床实践应用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分析,体现了陈氏父子对脉学研究的深厚造诣,对临床医生学习脉诊有非常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二、挖掘民间医学、抢救祖国医学的价值体现
2019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学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实践医学,来自于民间,自古以来主要是通过师带徒或家传的模式传承,因为中医注重的是师传心授,徒弟需要常年跟师侍诊,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中去慢慢感悟中医的真谛。而现行中医院校由于受西医思想影响较大,分科教学,规模化教育,偏离了中医传统的教育模式,较难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而在民间,仍然不乏默默坚持着的传统的中医师带徒或家传模式。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往往深谙传统中医医理,看病水平高,是需要大力挖掘和宣传的对象。《陈氏脉学》正是深藏于民间的典型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下的两代人的智慧结晶,尤其是其脉诊内容,作为中医四诊中最为难学和传承最为薄弱的部分,给中医学子提供了很好的脉学学习参考资料。
三、生动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
透过《陈氏脉学》一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其学术和专业价值,更看到了古老的“孝”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教育不可缺失,更应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只停留在口头教育上,要用典型的、活生生的案例去弘扬。“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就是说,作为子女,应该要多少懂点医学,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父母的身体健康防护。《陈氏脉学》中的“陈健侯医案”,就是“百善孝为先”这一传统美德教育的活生生的案例。陈健侯医术高超,亲自担负起父亲的家庭医生责任,给父亲治病,细致入微,呵护备至,长达10之久。每每对父亲病情的分析,丝丝入扣,无论是用药还是饮食调理,无可挑剔。在整个侍疾过程中,健侯先生可谓尽心尽力。笔端饱蘸其对父亲遭受病痛的心疼和自责。十年如一日,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此案每每读来,不禁为之动容,在惊叹于健侯先生高超医术的同时,更感动于其对父亲发自内心的孝、躬身践行的孝。
(作者单位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