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分析性作文”:形态、理念与启示

    李熹

    

    2020年1月,由教育部教育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解释性文件奠定了新一轮高考试题命制的总基调,其中创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在此背景下,学界对于高考語文学科的测评形态、命题理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作文命题。展望世界各国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我们可以发现:美、英、法、日等国家高度重视理性思维。其中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既是美国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之一,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2016年3月,SAT以全新的“分析性作文”取代“观点表达型”作文,这无疑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SAT“分析性作文”的形态剖析

    2005年SAT采用的“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提供80字左右的提示性材料,考生需要围绕主题提出观点并展开论述。这类题通常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赋予考生极大的思维空间。与此同时,该类作文题型因无法有效避免考生“套作”的现象而饱受诟病。加之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带来的多重压力,SAT研制并启用全新的“分析性作文”试题,考生可根据目标院校具体的招生要求选择是否参加该部分测试。SAT“分析性作文”由阅读提示(Prompt)、源文本(Source text)和写作任务(Assignment)三部分组成。考生被要求在50分钟内阅读650-750字的源文本,并撰写一篇分析性文章解释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以及所给文章展开论证的基本环节。

    1.阅读提示侧重论证要素

    阅读提示是SAT“分析性作文”题型的第一部分,其内容保持相对稳定。一篇优秀的SAT考场作文将会分析源文本中的论据(Evidence)、论证(Reasoning)、风格或议论元素(Stylistic and Persuasive Elements)或更多内容。阅读提示部分以“如何使用”这一动态性的提示句型引导考生对源文本进行信息筛选,并要求考生寻找出与源文本中心观点相贴合的事实或事例。

    阅读提示并非要求考生机械地拆分语篇,而是探求语篇内部的有机联系。在新修辞学中,论证包括论题、论据和论证技术,也包括为后者所忽略的主体要素——论证者和听众。SAT“分析性作文”巧妙地建构贯通读写的系统,综合、全面对考生的表达素养进行测评。考生以源文本为媒介,区分由“话题”展开的概念阐释、相关具体事例等基本要素,逐步探求选文之中蕴含的思维链条。考生需时刻关注各个论证要素在增强观点可信度以及提高论述过程的逻辑强度与情感上的可接受度所起到的作用。这类似于学术研究中最为基础的一步——提炼已有文献的主要观点并简明扼要地梳理其展开论述的基本流程。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源文本与SAT“批判性阅读”模块中容量最大的选文长度相当,这主要检测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本主题、梳理脉络的能力。所有的SAT源文本均节选自优质刊物。其中不少出自《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主流刊物中的社论(Editorial)板块,这些文章因强烈的争议性与学术性,常常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源文本涉及艺术、科技和公民、文化和政治生活等不同领域,它不是关于支持或反对某个事件的简单争论,而是传达有关复杂话题的综合性观点。

    通过从SAT官方网站(https://www.collegeboard.org)以及《SAT写作高分范例与策略》中搜集到的38道SAT“分析性作文”试题(7道SAT官方样题以及2016-2018年间的12道SAT亚太真题、19道北美真题)中的源文本进行分析,笔者发现SAT“分析性作文”中排名前三的主题分别为生态环境、教育与文化、社会保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4.2%、28.9%、13.2%,而国家政治、医疗卫生、宇宙探索等主题共占比例为23.7%。其中,社会保障与宇宙探索类主题仅出现于北美卷。由上可知,SAT“分析性作文”源文本的主题紧密围绕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引导考生以公民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SAT“分析性作文”在写作任务中明确指出源文本中的核心观点,要求考生具体论述源文本展开观点论证的过程,以此降低考生阅读源文本的难度,尽量减少因审题不明而造成写作立意偏差等现象的出现机率。在写作任务的引导下,考生围绕源文本中运用的论证元素,厘清基本观点以及展开逻辑论证的主要环节,综合评价源文本的论证效果。

    写作任务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考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的尊重,同时为考生提供展开写作的脚手架。“分析性作文”试题要求考生扭转忠实取向之下再现文本、复制思想的写作趋势,从自身建构论证体系的需要出发,自主选择源文本中能加强论述逻辑性和说服力的要素并展开辩证思考,详见表1。

    写一篇分析性文章来解释Mohamed Ibrahim是如何建立一个论据来说服他的读者认同“做更多的工作来保护古埃及的文物”这一观点的。你的文章要分析Ibrahim是如何使用上面列出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或你选择的特征)来加强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确保你的分析集中在最相关的特性上。你的文章不应该解释你是否同意Ibrahim的主张,而应该解释Ibrahim是如何展开论述进而说服他的读者的。

    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专注于源文本的作者是“如何建立一个论证体系来说服读者,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此部分正是鼓励考生进行修辞分析(rhetorical analysis),评估这些内容对于论证体系的严密性与说服力的影响。此外,考生在分析论证过程时需要梳理源文本展开论述的基本形式,这可能会涉及序列结构、收敛结构、闭合结构和发散结构等多种复杂的论证形式。在解构源文本的过程中,考生应确保分析环节集中于与源文本中关联度最为密切且最能突出源文本特殊性的部分,而不是泛泛而谈。

    二、SAT“分析性作文”的理念阐释

    1.渗透批判性思维

    一直以来,批判性思维都是美国语文课程与测评的重要维度,它也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主动评估观念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跳出自我、反思自己思維的能力。美国高考作文秉承考察学术能力这一命题理念,紧扣现代社会竞争中的关键性品质——“思想力”和“表达力”。考生在澄清复杂现象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究问题的本质,并以富有内在逻辑理路的语言建构立体的表达系统。为撰写一篇符合SAT“分析性作文”基本要求的作文,考生首先需要独立思考,对相关命题做出价值判断。继而,考生应构建严密的论证体系来论述自身观点。

    区别于单纯考察高中课程知识的一般性测试,SAT不局限于知识储存容量的单向测评,而是更多地激发考生积极思考、缜密论证的动力。在“分析性作文”中,考生进行论证时所提供支撑性材料并非全部源于先前知识、观点或经验。相反,考生需要根据阅读提示和写作任务的要求,合理利用在源文本中检索的信息和想法展开论证。换言之,考生将充分而有针对性地使用源文本信息,并阐述源文本为达到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而建立的论证体系。

    2.涉及多元能力

    SAT“分析性作文”从阅读(Reading)、分析(Analysis)、写作(Writing)三个维度对考生提交的文章进行评价,即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考生是如何分析这段文章并解释作者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论点来说服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考生是如何巧妙地构思自己的文章三个方面。由此可见,“分析性作文”将阅读、分析、写作均作为评判学生作文成绩的重要考量指标,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仅以辞藻华丽、思想空洞而取胜的“应试文章”进一步泛滥。

    “分析性作文”注重引导考生重新审视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多元能力并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以阅读能力为例,“分析性作文”在评分标准中明确指出:考生需要整体理解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重要细节。在写作过程中,考生没有对源文本的误读和曲解。作文显示考生理解源文本并能够恰当地使用源文本中的证据,包括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文本证据。考生应在阅读源文本过程中展现出娴熟的阅读能力并在有限时间内围绕主要观点有选择性地处理源文本中的信息。但考生不能消极地复述文本,而是时刻提醒自己“是否紧扣文本中最核心的内容”主动展开二度创造。

    3.搭建交际语境

    美国对写作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贯穿整个K-12义务教育全程的。参考荣维东教授关于交际语境的相关论述以及学者Willian E. Messenger &Peter A.Taylor的“写作五要素论”,笔者认为美国SAT作文命题中的“交际语境”即由写作主体自身的角色定位与文本类型、特定写作目的与主题、读者群体共同组建的言语实践空间。

    SAT作文命题对写作主体的角色定位、写作目的与主题、目标读者群体均有相应规定,从而构建立体、多维的论证场域。由于各个要素处于互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之中,考生需要从知识储备与阅读期待两方面分析目标读者群体,说服潜在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读者在写作的修辞环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对作者与读者的社会关系、读者对题目熟悉和了解程度、读者对题目以及作者所要阐述的论点的态度和立场的分析,考生能更为准确地了解作者为寻找和确定诉诸读者的最佳内容、结构、风格的基本意图。

    三、SAT“分析性作文”对我国高考作文改革的启示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对任何考试而言,题型固化都将背离其初衷,致使考生陷入思维僵化之中,尤其是作文测试这类主观性较强的试题。创新高考作文题型既有利于弥补前一阶段作文题型的现实缺憾,又能吸收并应用作文教学与测评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提升作文试题的质量。

    立足我国“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有序推进高考作文题型变革,研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体现大国特色并与当下作文教学理念接轨的现代作文题型实属题中之义。最新SAT所倡导的“分析性”作文引导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身的阅读、分析、写作等多项能力,撰写一篇全新的评论文章,这彰显出SAT作文对于学术品质的自觉追求。鉴于此,我国高考可以尝试引入“分析性”写作题型,并结合我国写作测评的有关经验加以改造,例如以权威报刊文章的节选部分作为源文本,引导考生分析论证的基本环节,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2.砥砺批判思维品质

    作为学术能力测试,最新SAT“分析性作文”作文不圉于基本写作体例的桎梏,直逼批判性思维。考生要在辨识SAT源文本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评估展开论证的过程与效果。在评估源文本时,学生学习如何成为知识和信仰的“理性法官”或评价主义者。这种评估能力能帮助我们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应对后真理时代的威胁。在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中,人们需要充分调动批判性思维就社会现象进行辨证分析、具体阐述、创新表达。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以新材料作文为主,注重考察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既是高考考纲的明确要求,也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高考作文旨在引导考生打破陈旧的思想藩篱,从多维视角切入社会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具体论述。由于青少年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砥砺批判性思维这一利器,并能掌握高效的论证模型,例如图尔敏模型。在学术写作中,无论是全面、客观地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评估他人的论证过程,还是缜密、细致地建构论证体系,考生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3.拓宽测试考察范围

    作为衔接高中学业生活与大学学术生活的过渡体,SAT“分析性作文”试题以书面语言表达系统为载体,预估学生潜在的学术写作素养。美国大学要求大一学生必修写作课,同时大量作业需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完成,因此基本的学术写作素养对美国准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此外,SAT“分析性作文”涵盖丰富多元的主题,这与美国博雅教育的传统密不可分。美国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简称AAC&U)指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使学生们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元和变化的社会。

    拓宽高考作文命题范围对于丰富我国作文试题的内生性价值与教育性意义均具有一定的意义。SAT“分析性作文”真题触及国家政治、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与文化、生态环境、宇宙探索等领域,并主动下沉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件,为考生展开具体分析提供多元的材料。考生通过多维视角认识、分析具体事件,逐渐深化对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理解。

    从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更为注重言语形式的美感,鼓励考生在写作时运用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从内容上看,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不断加强个人精神与时代风潮、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加大对年轻人的家国情怀、社会视野与人文精神的考察力度,并不断尝试融合SAT作文命题中提倡的理性思考、深度透视和彰显个性的理念。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中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思考与青春话语,引导学生主动将自身融入对新近社会事件的判断之中,推动表达创新与思维拓展。

    [作者通联: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