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李秋颖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普遍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都已经建立了基础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应对当前教育行业收支范围扩大的问题。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内部运行效率。本文以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为探讨核心,研究教育类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执行程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并以细化岗位职能、梳理业务流程等方式建立风险控制与监督管理并行的管控体系[1]。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既是单位管理工作的制度安排,也是单位加强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可以规范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权力运行和管理秩序,贯彻中央政府的“八项规定”,有效加强廉政的建设。但目前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当前的法律已经确定了教育类组织机构的法人地位,教育类组织机构自批准建立之日就取得了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联系还非常紧密,计划经济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巨大的影响。例如,我国很多高校还始终处于政府附属机构地位,计划招生、计划拨款以及计划审批等政策使高校实际的管理控制工作还一直受到政府的调控,教育法所确定的法人地位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2]。由此,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管理还比较依赖政府,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缺乏对单位组织未来发展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二)财务决策缺乏有效性
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财政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和其他事业性收入,这一基本特点使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对内部的财政资金支出比较随意。而单位内管理层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党委会议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内部监督职能失效,单位组织的财政决策也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很多单位的党委会议也不乏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最终决策一般由会议主要负责人决定。另外,由于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缺乏“公共委托意识”,其内部控制的主导和实施不具有独立性,受到外部因素干扰比较大,也影响单位组织决策的科学性[3]。
(三)财务管理职能缺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业务和人员方面的双重风险。来源于业务层面的风险与财务相关,即由单位组织内经济活动引起的一系列财务风险,其中包括预算执行、物资采购、资金管理等;而人员层面的风险包括人才流失、员工能力和素质以及风险意识等。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主要由国家拨款,因此,这类单位组织不存在经营及提高收益的压力。但相关人员在进行支出控制时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应全面覆盖单位组织,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控制的职能只能面向基层员工,无法对管理层起到限制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统筹安排和科学论证,无法全面客观的反映单位内的财政收支新情况,也没有实现全面成本核算,“以收定支”现象严重,造成预算控制力不足,财务管理职能缺位。
(四)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实际上,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在治理分工时也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内部控制了解不够深入是当前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分配方面“因人设岗”的现象还存在于单位管理机制中,甚至因内部人员紧张,行政事业单位内还存留着一岗多职或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职能也难以有效发挥。此外,单位内的纪检监督工作对事前和事中控制力度不足、内部审计工作滞后,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缺乏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最后,教育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着工资分配形式单一、激励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内部员工容易产生工作懈怠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
二、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基础环境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控制作用,在单位上下大力宣传内部控制涉及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预算法》等,并定期组织内部的基层员工进行学习和了解,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当前国家政府政策倡导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在管理层领导的主导作用下和基层员工大力支持,推动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还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核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加强自身对内部控制的学习,共同创造良好的内控实施环境。
(二)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内部控制的实施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对内部各个岗位和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通过梳理业务流程确定岗位权限,尤其要对财务会计的职能进行规范管理,分离不相容岗位,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使内部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加符合内部控制的规定。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要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突出各项职能的工作重心以及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依据“重心”和“特点”对不同职能部門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对于财政收支管理这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资金使用管理内容,贯彻落实预算执行,严禁杜绝账外账等非法行为,并对财务管控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授权与管理。最后,单位内还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督查机构,主要针对财务核算和贪污腐败的稽查工作,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整。
(三)强化预算执行效果
有效的预算控制需要预算管理机构的支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层级化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单位内的资金投向、编制标准、权限责任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负责,并在各部门设立预算责任中心,主要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和控制工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沟通机制,主要包括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以及上层领导与执行层之间的沟通,还包括各平级领导层之间的横向沟通,确保平级之间的监督制约作用能够生效,加快上传下达的效率。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在年终对各预算责任中心提交的预算执行报告进行审核,并将意见反馈给各个责任主体,促进下一年度预算管理开展的有效性。
(四)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也已经逐渐普及,会计信息化特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特征也更加明显。财务信息化是内部控制发展的辅助型工具,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为财务内控的实效创造了发展机遇。因此,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要进行内部控制时应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作用,将财务信息化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对接,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财务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信息技术应用于事业行政单位的各项管理环节中,可以将人力劳动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救出来,降低人力成本支出,并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此外,为了减少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贪污腐败现象,还要依照国家政策要求对单位内的信息定期进行公开,在网络平台上披露财务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改革,我国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也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了使这类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要加快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从建设内控实施环境出发,建立与单位实际情况符合的内控体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贯彻内部控制的推行,适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殷慧嫘. 刍议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 纳税, 2018(8): 135-135.
[2]李芳东. 浅析教育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优化措施[J]. 财经界, 2017:35.
[3]孙淑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当代会计, 2017(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