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新时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
作者简介:曾雅楠,江西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19
大学时期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而第一个阶段的关键词是“适应”。什么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入学后,许多新生面对新变化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不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因此,针对“00”后大学新生,应与时俱进地探究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并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一、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
适应是一个人最佳的状态,是本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和谐、舒适的一种状态。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不仅影响大学生活,而且影响今后走向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初入大学,在新学期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不良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新生适应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新生适应教育能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学里的未来发展都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做好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对新生后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刚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都会出现一个适应期,从环境、生活、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著手,逐步平衡自身和环境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只有达到这个状态,大学生才能着手于其他活动或工作,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各项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业余生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建设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内在需求
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及时性的新生适应教育对刚入校的大学生产生了有效的约束力,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和营造向上向好、健康平稳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为建立美丽和谐的校园、良好的校风校纪创造了条件。二、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
刚步入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专业定向,不管是在课程安排、学校管理、生活管理、人际交往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新的学校环境,再也不是只有高考的高中生活,一些学生刚一进入大学校园,难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的不适应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陌生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刚进校的新生即将接触陌生的室友、同学,入住新的宿舍,易出现环境上的不适应。有些同学对新环境的适应期表现在身体上,比如出现水土不服、认床失眠、皮肤过敏等症状,这种身体上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会逐渐好转。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00后”新生从未有过住校的经历,面对多人的宿舍环境,也表现出了不适应。“00后”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有些同学通过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等方式来缓解对环境的不适应,甚至宁愿跟虚拟网络世界的人交朋友,易产生一系列情绪上和人际交往上的负面后果,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生活方式上的不适应
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就是高考,其他一切都是父母或家人包办,当这些过于依赖父母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时就需要去处理各种新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人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比如洗衣服、整理物品、管理开支、安排学习和娱乐、如何为人处世等。由单调、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过渡到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业余时间大大增多,生活琐事越来越多。这让“00”后新生既感到充实又有些不知所措,大多数人对新的生活感到迷茫。
(三)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与高中不同之处在于,大学专业定向,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管理和方式方法上更加需要自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军训后大学新生开始正式上课了,面对一些专业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高中时期,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要求和目标非常明确,进入大学后,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也要兼顾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多大学新生认为进入大学没有学习目标,长此以往,呈现出在学习上失去信心、成绩下滑,个别学生还会出现厌学状况,更有甚者成绩不合格而退学。
(四) 心理上的不适应
第一,高校之间的对比和差距,引起学生的自卑心理。现实社会中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不如本科学生,211大学比普通大学要好,许多学生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压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感到前途无望。
第二,与自己想象的理想大学生活有差距。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想象的大学与现实的大学有差距,并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不满情绪,对周围的人和发生的事都不关心,表现冷淡,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不少新生会心生茫然,看不到前途,没有目标,对自己产生怀疑。
第三,对自己身边的室友或同学感到不满。进入集体生活后,不少宿舍都会有发生矛盾,对身边有坏习惯的同学产生排斥心理,心理抵制这些坏毛病的同学,宿舍关系紧张,被孤立的同学心理易出现孤独感、抑郁感和无助感。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及举措
高校应规范并长期的坚持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同時,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与时俱进。
(一) 适应性教育前期——环境认同教育
适应性教育前期一般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到入学后第一个月,这一阶段各高校一般会安排军训活动,是大学新生建立大学整体认知和最初评价的时期,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关键阶段。 很多学校将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放在开学后第一周,实际上当新生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他们就已经成为本校的一名学员了。这一时期,许多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与家人或朋友分享喜悦,处于一个比较放松、舒适的状态,对其实施适应性教育具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置一些与其专业和学校概括的介绍,提前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来了解自己的大学和专业,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大学新生一些温馨提示,让他们事先做好准备,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开学第一周可以通过参观校史馆、辅导员引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开展,提高新生对高校的认识,增强新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尽快适应大学。
(二) 适应性教育中期——生活适应教育
针对新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新生报名时辅导员应以随机分配寝室的原则为主,根据新生诉求适当调整为辅,合理安排寝室,多下寝室、多下班、多关心新生,积极处理寝室问题,解决新生生活问题,为培养新生寝室良好氛围、引导新生进行自我管理奠定基础。高校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开展军训教育、专题讲座、学生会或社团纳新等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引导新生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能力。鼓励新生积极参与班级和院系的日常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参加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竞聘,加强与老师的接触,掌握更多信息,锻炼个人能力,提高自信心。国外学者马丁发现,提高大学新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能改善其适应不良的情况。
(三) 适应性教育中后期——学习适应教育
第一学期是适应学习的关键时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不仅要及时地制定学习目标,还要转变学习方式和模式,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即将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一方面,加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新生学习方法和技能教育。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存在极大差别,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学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同时,应让新生明白大学学习长远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为毕业找工作提前进行好规划。
(四) 适应性教育后期——心理适应教育
有些新生经历了环境、生活和学习的适应不良后,将面临适应期的后期,心理上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多疑、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上。若不及时疏导,将造成心理疾病,不利于继续学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针对“00”后新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差,辅导员应开展主题班会或主题团课,谈话的形式,引导新生在心理上做到角色的认可和团队归属,及时调整心态,解除在学习、生活、恋爱、健康等各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健康发展。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致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做好当代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时,面临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繁杂多样的情况,承担更加艰巨而光荣的教育责任。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目的和追求都不相同,他们都拥有一个独立的个性和灵魂,所以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适应性问题。高校要深入了解分析“0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点,使大学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注释:
吕雪梅.中美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26.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213/c1003-29075485.html.
张基宏.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1,20.
Martin.1999.Psychosocial Factors That Predict the College Adjustment of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vol.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