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读写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教学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规避读写教学中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开展应有策略而为之,在把握好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做好读写教学的课前设计,使课堂中的活动开展有效,同时还要利用好“课外教学”的巩固迁移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读写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080-02

    【本文著录格式】刘冰艳.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读写教学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1,20(16):80-81,84.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一语中的点明了阅读和写作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读写不分家,以读来促写、以写来带读,读写结合教学需要教师有策略而为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方向。

    一、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需要,符合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被各国人所追捧。近几年国际上围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系”,诸如美国、日本、瑞士、英国、加拿大等一批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都根据本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模型”。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开始提出建构“核心素养体系”,近几年在教育界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研究主要围绕着“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理念是把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把人的“终身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人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它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美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当下语文读写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当下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诸如:1.阅读和写作两种能力分开培养,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写作方法和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写无素材,写无章法。2.片面认为“读写教学”是读完就写的教学,造成读写脱节,学生的读和写的兴趣得不到激发。3.重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轻阅读积累和写作实践教学。4.偏重读写理论知识传授而轻视读写活动的开展,学生读写实践空间不足,忽略学生自主性发挥,创造力得不到挖掘。5.对教材的使用不分课型,采用一体化的流程模式教学,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压抑学生自主性学习兴趣。6.教师自身能力不能跟上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能扮演合格的课程设计和学生引导者的角色,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以上种种因素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读写教学现状如此,不禁让人担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和实施迫在眉睫。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给中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学生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的综合培育都可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来实现,那么,如何实施课堂读写教学策略尤为关键。

    (一)以素养达成为目标设计教学

    想要最大限度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引导、深化延伸等方面多下功夫。

    1.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读写教学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在设计教学前对本学段教材、各个单元主题、每一课课型都要有清楚的了解和分析定位,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所教学段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素养训练和提升。比如最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在教材编排上思路就非常清晰,讲求培养序列,在内容安排上,即使是在课文的导引部分和设计的课后习题上,都能清楚地看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因素。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利用单元导读的“双线结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做指引,制定教学“总目标”,然后认真分析每一课,对学生各项素养的提升,通过交叉式、螺旋式上升的结构来达成。以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各个单元的单元导读为例(如表1),各单元给出的“语文素养”(包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示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把它概括成“读”(第一条)和“写”(第二条)两部分来获得,从学生获得能力的方式来看第一条都可划分为“输入”部分,可通过读——品——析——悟获得;第二条都可划分为“输出”部分,要通过写练、习作来实现。

    2.教学设计有梯度

    分析完教材,教师开始着手教学的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好规划、统筹,要有全局意识,一定要先研究清楚教材中的内在联系,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然后对其中的读写知识点进行排列组合,做到对知识的传达要沿思路,按“梯度”递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相对应语文素养的达成也按“梯度”来实现,这个梯度就像隐在的“线”,使老师的授课有思路可循,实现一课一得,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教学中。例如阅读分析某个重点句段时,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造句或仿写,然后慢慢加大难度,进而让学生扩写、续写、变换角色或体裁写,后面再布置整篇作文任务。

    3.整合利用课外资源

    以读促写,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教材起到引子和参照的作用,在“输入”阶段老师要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加大阅读素材的积累,总结写作方法。要想更好地实现读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做好素材整合,可采用“1+X”阅读法或开展组文阅读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拓展精选的几篇类似题材或内容相关联的课外阅读文章,这类文章教师可以自己搜集,也可以借鉴与“一至九年级”课本相配套的“人教社语文素材讀本”或“一米阅读系列图书”里面的文章,其中都汇编了大量的名家经典作品,这些都是很好的整合阅读材料,可以直接拿来参考使用。经典的作用不能忽视,学生从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体会思想价值、感受文化底蕴,进而进行内化,为更好地“输出”做准备,以读促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二)课堂活动切实有效

    1.师生互动有效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上的互动状态和积极程度。要想最大程度激发他们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自主性,变阅读为“悦读”,变“写作”为“创作”,就要对教师提出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课堂互动语言要科学、规范、文明,且要具有艺术性、环境性、教育性等特征;其次,教师在引导方式和方法上要注意关注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课而异;再次,在对学生提问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层次性。这些是保证师生课堂互动有效的关键因素,不仅可以起到指导补充、启发诱导、表扬鼓励的作用,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读写效果的达成。

    2.活动探究有效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读写教学要求读写情境应具有真实性,课堂活动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这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也是保证学生写作内容贴近现实和生活、表达真实感受的前提。教师在创设活动情境时可综合运用多方面素材,在保证活动符合课堂内容的前提下,设法多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通过配乐读、给视频配音读、扮演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情景。例如在讲《田忌赛马》这一课时,先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纸牌游戏”导入,带学生初涉文本,连接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读文本阶段开展给动画视频“角色配音”活动,模拟情境,增强体验感,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体会语言,深化对人物角色的理解;精读阶段设置“趣味辩论赛”环节,分组讨论、发言,调动学生思维,同时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中感受人物的智慧,增强文化认同,还能提高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开展“给齐王写封信”活动,延伸阅读文本,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把思想和启发通过文本进行输出,用写来展示和传达。

    (三)课外作业深化迁移有法

    单纯的课内教学还不能满足锻炼学生读写能力的需要,课外读写作业的作用不可忽视。读写教学要发挥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作用,学生从课内读写活动中习得方法,还需通过课外读写训练进行巩固、拓展、提升。教师利用好“课外作业”的功用,使课内知识得到有效的深化、迁移。

    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思考和写作能力。由于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足,课外的学习活动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老师要帮学生甄选合适的书籍、文本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指导读的方法,实现素材和方法的积累;此外,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通过做阅读批注、写读书笔记、仿写、写读后感等方式来锻炼和提升写作能力。在布置课外读写作业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课外读写作业,难度应适中。结合课内教学的读写训练点,注重选文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根据学生学段特点,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作业内容难度应适中,避免因难度太大,造成学生读写压力,降低学生读写兴趣,扼杀他们的创造力。2.合理控制作业数量。课外读写任务太重,也会给学生造成读写压力。长期下来会抑制学生主动读写的兴趣,转变成为完成作业而学的负担和压力。3.基于优秀文本,丰富形式和内容。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对知识的消化及转化程度不同,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置两到三种“作业套餐”供学生选择,给学生更大自主权,以便量体裁衣,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如此,学生在课内读写中掌握的方法,得以在广泛的课外读写中获得锻炼和巩固,使之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能力与习惯。

    总之,重视并发挥好课外读写作业的作用,使课内所学在课外得到巩固、拓展、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也是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总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在读写教学中应“有策略”而为之,有策略而不固守策略,要求教师还要具备判断和变通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教学,坚守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最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冰艳,女,1992年生,河南商丘人,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