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及提升路径分析

    朱梅梅

    摘 要: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众多特色各异的村寨,由于當地缺乏发展农业及工业的基础条件,部分地区凭借当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上地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其良性发展。本文以雷山县作为案例,在探寻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从产业生态化、产业格局等方面剖析其乡村旅游产业问题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县域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少数民族;雷山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兴旺调查研究》。引言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2008年以前,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2008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雷山县内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召开,此后该地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雷山县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一、雷山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困境

    (一)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1.西江效应凸显,对郎德等其他村寨形成形象遮蔽

    旅游形象遮蔽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旅游形象遮蔽,或称旅游形象替代;第二种是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风景区时,供给方与需求方都倾向于选择优势者[1]。西江千户苗寨对于郎德上寨等其他村寨形成形象遮蔽包含以上两种情况。雷山县是苗族的聚居地,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78%,有着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是目前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其下辖4个镇、4个乡和1个民族乡,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苗族村寨。从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色来说,雷山县苗族村寨作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依托,对各村寨进行形象定位时,主要以提炼苗族文化为主,因此,各村寨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西江千户苗寨以其聚居人口之多,成为全国最大的苗寨,由于其体量较大,因而对郎德上寨等其他村寨形成旅游形象屏蔽效应。

    西江之所以成为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也是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①郎德上寨旅游业发展多年,但是由于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体量小,必须考虑建设一个体量大的景区;②如果由当地政府进行西江景区建设,不管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有难度,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对西江景区从硬件、软件方面进行完善。

    2.丹江镇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不明显

    作为区域旅游业发展依托的游客集散中心,应该发挥其交通功能、游客集散服务功能、旅游中介服务功能以及旅游综合服务功能[2]。丹江镇地处雷山县中心,是县府所在地。目前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四星级酒店2个,河道休闲设施完善,建有铜鼓休闲广场1个。基于丹江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可看出雷山县政府对于丹江镇游客集散中心打造的重视程度。2008年,由于西江景区的大力改造,凯里市至西江景区的道路建成通车,前往西江景区的游客不再从丹江镇通过,凯里市成为游客的中转地;同时,由于西江景区知名度迅速提升,对雷山县其他旅游景区(点)形成屏蔽,西江景区成为游客来雷山县的唯一旅游目的地,丹江镇的游客集散地作用被淡化。

    3.巴拉河乡村旅游线未能有效发挥主轴作用

    随着巴拉河乡村旅游线建立以来,受到了国家及省政府的重视,获得了政府专项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而巴拉河沿线的乡村旅游发展,却始终没有发挥旅游主轴的作用,并未将凯里市与雷山县的旅游业整合起来。旅游线路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通过线路的设计带动线路中的所有景区(点)的联合发展。巴拉河旅游线在设计上满足了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但是究其发展不起来的原因,还是因为旅游形式单一。巴拉河沿线的村寨均为苗族村寨,在旅游资源特色上雷同,因此必须要从旅游形式上对不同的村寨进行不同的创新,才能吸引游客在村寨停留。但是巴拉河的几个村寨在接待模式上相同,导致游客体验形式的重复性。

    4.雷公山景区市场影响力较弱

    雷公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从自然资源的角度而言,雷公山景区有秃衫等国家级保护植物,且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从人文资源的角度而言,雷公山有着“苗族圣山”的美誉。但由于近几年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市场影响力逐步减弱。目前,鲜有游客到此旅游,仅有部分摄影爱好者、背包客等。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旅游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转型调整与优化升级、旅游产业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3]。

    1.产业发展联动性不强

    从旅游产业生产联系来说,每一个产业经济规模的变化都是与其他相关产业经济的变化相联系的。但是就目前雷山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各要素之间关系度较低,如旅行社的发展并没有促进雷山县旅游交通业的发展。雷山县目前的旅游业发展以观光旅游为主,观光旅游以“游”为主,其中主导因素为游览,从而导致游览这一要素的快速发展,而在其他几个要素发展上,比例极其不协调,未形成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局面。

    2.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旅游产业要素的拓展有助于区域旅游产品的提升,雷山旅游产业要素发展层次较低,不利于旅游产品的整合与提升。在“游”方面,观光旅游产品发展凸显。笔者依据目前对雷山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发现,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其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依托景区为西江景区。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突出雷山县苗族民俗文化,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已从最初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休闲度假旅游,因此,雷山县目前的旅游产品设计将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目的。在“食”方面,酸汤鱼一道菜打天下。雷山县的饮食独具特点,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苗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形成了一系列饮食文化。而在饮食这一要素的产品设计上,雷山县目前较为突出的为酸汤鱼,酸汤鱼作为苗族的主打饮食,并不能凸显雷山县的饮食特点,忽略了真正代表雷山县饮食文化的餐饮,如腌汤、鱼酱酸等。在“住”方面,农家乐客栈遍地开花。为了让游客体验原生态的住宿方式,雷山县各村寨相继发展农家乐。目前的农家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量大而不精,村寨内只要家里有条件的农家都开设了农家乐,但是农家乐的住宿设施一般,且在内部装饰上缺少苗族文化内涵;二是在服务方面,缺少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在“行”方面,自驾游基础服务设施跟不上。近年来,雷山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随着自驾游客的增多,对于区内交通设施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单以西江景区为例,在节假日及旅游旺季,停车位的数量已不能满足自驾游的需求。在“购”方面,银饰刺绣虽有产品无体验活动。旅游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雷山县目前旅游商品主要以银饰和刺绣为主,但在深度开发上缺少体验过程,游客由于无法接触加工过程对旅游商品质量的产生疑虑。在“娱”方面,演艺产品遍布各村寨。雷山县各村寨在旅游娱乐产品的打造上,相继选择了演艺产品,但是在演艺产品的设计上,各村寨的表演节目雷同,没有突出村寨内有代表性的歌曲或者舞蹈。体验式娱乐产品较少,如“十二道拦门酒”“苗浴”等。

    二、雷山县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传统视角的空间布局,导致全县旅游经济发展失衡

    雷山县旅游业的空间布局,是在传统旅游规划的理念下,以地域进行全县旅游功能区的划分,而这种划分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不均衡、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特色不足以及地区内人地矛盾等原因,最终形成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协调。

    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来看,雷山县“一山两寨一线一中心”的发展格局,遵循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原则,但是缺少了游客对于苗族生态文明的体验项目,于是出现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不仅有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也有游客缺乏生态意识,对苗族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另外,雷山县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生活、生态空间不协调。游客量大的景区,由于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原本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被影响。

    (二)产业结构设计未考虑村寨完整性——苗族“四素”同构

    苗族“四素”,指山、寨、田、水4个元素,由山-寨-田-水构成的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是苗族人民多年以来生态智慧的体现,几个元素缺一不可。而之前对于雷山旅游业的思考,或多或少忽略了生态整体性,大部分村寨的开发,重点放在寨子本身,甚至出现了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占用山(田)扩大寨子的问题,比如西江景区,原本的田园风光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连片房屋。“四素”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结果有二:其一,苗族人民本身的生活、生产空间被破坏,田地被修建成房屋,河水被污染,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逐渐消失,苗族人赖以生存的空间被破坏,这自然违背了发展旅游的初衷;其二,游客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来到目的地之后逛一圈就离开,因为对游客有吸引力的苗族农耕文化已被弱化。

    (三)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

    一方面,在旅游产业的选择上,生态意识较低。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而言,旅游产业的选择不仅需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同时要依据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原理,运用产业、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旅游产业系统,使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内和各组织分别达到合理优化耦合,以实现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棄物多层利用的产业生态体系过程[4]。雷山县旅游产业的选择层次低,单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主。景点的选择以西江、郎德、雷公山、巴拉河旅游线为主,其中只有西江景区形成规模化发展,且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企业尚未形成体系,目前只有两家旅行社;旅游酒店业发展不均衡,四星级酒店两家,而大量酒店规模较小且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初具规模,有茶叶、绿色食品、民族工艺品及民族银饰等,但是没有对现有产业进行创新,打造精品旅游文创商品;游客承运业基本处于建设初期,目前各景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交通服务点,全县也未形成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游客娱乐业方面,雷山县每年举行苗年活动及斗牛表演,部分村寨有演艺产品,但苗族传统的生态文明体现不够。

    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的发展,生态化水平较低。从以上所列雷山县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来看,产品在选择上生态意识较低,且旅游产业的生态化水平也不高。由于产品开发单一,没有将生态过程融入产品,导致游客苗族生态旅游体验程度较低。三、雷山县乡村旅游产业提升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产业兴旺能否实现,也关系着当地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针的实现。旅游产业转型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是旅游产业调整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一)村寨有机联合,完善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雷山县作为世界苗族聚居县,苗族文化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虽都属于苗族,但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散落于各村寨的民族文化、文物古迹、传奇故事、历史典故等旅游资源灿若星河,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当前村寨的联动性较弱,各村寨之间的旅游运营基本为机械式合作,一般为政府主导或是项目引导,如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因此,雷山县可考虑将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全过程从宏观层面在县域进行布局,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产业空间布局也趋于更加合理化。

    (二)技术创新,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层次

    技术创新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与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是乡村旅游产业层次升级优化的内在优势,是乡村旅游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村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以及旅行社为单元,推动目的地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业的档次、服务水平、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外,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在保持本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加快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云旅游等,使旅游产品丰富化[5]。

    (三)产业链延伸,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可围绕苗族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的旅游加工业、服务业、高效农业、旅游交通业、餐饮住宿业以及旅游商品加工等,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结构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如利用村寨的小农手工业、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丰富多样的村寨轻加工业。参考文献

    [1]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6-47.

    [2] 黄国群,陈学光,徐金发. 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及运作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6-19.

    [3]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3-115.

    [4] 高大帅,明庆忠,李庆雷.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9):82-84.

    [5] 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