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高中生涯教育策略
魏榕 陈宛玉
【关键词】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生涯教育;自我效能感
传统的生涯理论以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舒波的生涯发展理论为主。但在生涯路径多元化、无边界化特点日益明显的今天,传统理论的一些不足逐渐显露:高中生在填报志愿及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兴趣和匹配度,也要考虑到社会认可度、行业的未来发展等社会环境因素,但人职匹配理论过多强调了人格特质与职业的匹配性,较少谈及客观环境对生涯发展的影响;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了生涯发展的全面性及阶段性,但对于每一个阶段的描述过于概括和笼统。高中阶段是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其中很多影响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涯发展理论中的作用被淡化,难以将该理论细化以开展生涯教育。社会认知生涯理论通过对传统生涯理论的整合,以三个核心认知变量、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描述了个体生涯发展的过程,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不仅强调了发展的全面动态性,也强调了不同环节的针对性。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更加适用于指导高中生的生涯发展。
一、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及其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等人基于班杜拉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理论),该理论主要围绕核心认知变量、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三者间的互动来描述个体的生涯发展。[1]
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以及目标是SCCT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变量。其中,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做成某件事或达成特定目标的个人信念;[2]结果期待是个人对从事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认知;目标是个体参与某项活动或表现特定行为的意图。
SCCT理论假设,源自生涯兴趣、自我效能感以及结果期待的生涯目标会影响生涯选择,从而决定了后续的成就表现。其中,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能够有效激发个体的兴趣,是最核心的变量。[3]该理论假设,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结果预期来源于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促进个体生涯兴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环境因素促进个体生涯兴趣发展的主要媒介,也是生涯兴趣发展的根本动力。[4]学习经验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支持以及情绪唤醒,其中成败经验是最主要的来源。
此外,学生的个人特质以及环境影响因素促进了生涯学习经验的发展,学习经验通过自我效能感以及结果预期对学生的生涯兴趣、生涯目标以及生涯行动产生影响,最后的绩效表现又会反作用于学习经验,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见图1)。
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视角下的高中生涯教育策略
1.创设成败经验,丰富学职体验。
“成败经验”不仅是学生体验到的有关成功或者失败的感觉,同样包括了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经验。高中生的主观成败经验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活动,二是校内的其他实践活动。首先,学习活动作为高中生最直接的成败经验来源,对高中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的时候,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与学业指导。在具体指导时,教师不能仅将目光聚焦于学习成绩上,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鼓励、督促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发展的任务上得到强化,从而让他们更积极地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其次,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生涯教育十分重视在实践中获得发展的经验。因此,在高中生涯教育过程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中获得实践经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生涯探索,通过组织社区服务、寒暑期实习、实地考察等生涯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成立职业体验小组,定期让学生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进行职业生活体验,提升他们的主观经验,加强自我认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学科兴趣领域得到实践的机会。
2.强化替代学习,发挥榜样示范。
“替代经验”是一种有榜样的观察学习,能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积累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生涯课程的教学以及生涯榜样的树立是替代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生涯课程是学生间接感受生涯和获得生涯知识及策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设计规范、系统的高中生涯课程。同时,在生涯课程设计时还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让学生在不同年段学习不同的生涯知识。如高一阶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高三阶段,在评估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的指导。此外,通过树立生涯榜样,让学生观察榜样的行为,为其提供一定的行为动机。在高中生涯教育中,家长、教师、表现优秀的同龄人和校友是高中生最好的榜样。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分享会”,邀请行业内优秀的学生家长代表分享他们的求学及职场经历,帮助学生树立“生涯榜样”。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帮助学生树立“行为榜样”。学校可以通过公开鼓励和奖赏在不同學科或者不同领域表现优异的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起“学习榜样”。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校友到校来分享学习和职业经历,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
3.提高社会支持,发展生涯自信。
社会支持指来自专业人士或重要他人的各项支持信息,包括语言支持、行动支持以及经济支持等。社会支持能够推动个体的生涯发展,让获得更多支持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积极的生涯探索行为。因此,开展高中生涯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紧密联系的合作共同体。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生涯教育机构并配备专业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生涯教育平台、开展生涯课程、组织生涯活动、开展生涯辅导等。其次,家长应提升自身的生涯意识,要意识到个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要鼓励孩子在多个方向上探索生涯,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家庭支持。最后,学生应学会为自己提供自我支持,鼓励、赞许、认同自己,主动承担起自身生涯发展的责任。
4.唤醒积极情绪,迎接生涯挑战。
在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激发。生理激发主要指个体情绪的激发状态,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唤起,也包括消极情绪的出现。高中是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高中生会面临许多生涯困难,更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如畏难、焦虑、不安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生涯探索。因此,在高中生涯教育中要多关注积极情绪的唤起。首先,通过生涯课程或个体生涯辅导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涯情绪,如,通过生涯故事回忆过去的主观幸福感,增强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其次,帮助学生构建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合理的认知训练改变或替代学生的消极生涯认知,让学生从积极的角度诠释生涯事件,看待生涯问题。最后,合理的情绪宣泄能够帮助学生缓解消极生涯情绪。学生可以通过向心理辅导教师倾诉、适当的体育锻炼等方式宣泄消极情绪,唤醒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迎接生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