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 教学的路径探索
金泉瑷 刘旭光
摘? ? 要:中国戏曲作为承载着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瑰宝,它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响应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也是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必要性着眼,阐述戏曲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并提出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戏曲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7-0019-03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发表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出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体系建设成为了目前重要任务[1]。中国戏曲作为承载着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瑰宝,它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的融入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一、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民族歌剧创作,从《白毛女》到《小二黑结婚》《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系列经典剧目,作曲家们常运用戏曲手法融进这些剧目唱段的创作,以便更好地帮助演唱者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也对剧情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产生了一定作用;而不论是处在民族声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学生,还是大街小巷的寻常百姓,他们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感受到一些出现在荧幕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们的戏曲功底,而这些民族声乐歌唱家们的戏曲演唱常常能吸引到许多人的欣赏。事实证明,很多歌唱家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全面的艺术素养得益于前期戏曲学习的经历,比如德艺双馨的郭兰英从六岁就开始学唱山西中路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并向其他剧种演员进行学习与交流;经常出现在荧幕上的李谷一曾在湖南花鼓戏剧院当过十几年的演员,她的一招一式都拥有着戏曲的色彩;而雷佳也曾在湖南艺术学校的花鼓戏专业学习,这为她后来的民族声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都会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要求考生演唱戏曲选段,而在当今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会出于教学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布置戏曲剧目中的唱段,教师也会建议学生演唱一些具有戏曲元素的创作歌曲,如《醉了千古爱》《千古绝唱》《贵妃醉酒》等等。一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仅仅是开设以京剧为主的戏曲类课程,缺乏对学生如沪剧、豫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知识传授。所以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缺乏对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和板式变化特点的了解,他们在演唱这类富有戏曲元素的创作歌曲与歌剧选段时,尽管在演唱控制、高音发声以及音色把握等方面做的不错,但行腔走句、板式转换或润腔吐字等往往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演唱出其中的意蕴,导致作品的整体演绎缺少风格和韵味,很难真正地打动人心。所以,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关于戏曲文化的真正融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戏曲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是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在演唱的方法、技巧以及风格等方面,戏曲对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十分广泛的艺术影响。在当今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有必要从戏曲的演唱与表演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一)气息运用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气息历来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古人之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更是说明了气息对于歌者演唱的首要作用。戏曲演员在演唱的时候更加讲究丹田之气,当丹田气沉后演唱的声音才会显得更加沉稳有力。戏曲演员常常运用嗽音、顿音、颤音等气息使用来转换润腔,以便更好的演唱具有地域特色风格的作品。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在气息运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平时地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戏曲风味浓厚的歌曲或唱段,鼓励学生学习戏曲演员传统练气的好习惯。
(二)咬字行腔
吐字、咬字的技法以及它们在歌唱中的地位常常在我国古代的戏曲唱论书籍中能发现,歌唱的音韵之美往往体现在字上,而从古到今的音乐家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交流,逐步得出了“依字行腔”的演唱要求和“字正腔圆” 的审美准则,比如在《曲律》这本书中,明代昆腔大师魏良辅就精辟地归纳出“字清”“腔纯”“板正”的审美观念[2]。中国戏曲的演唱发声给人以清润、腔圆、字正等感觉,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民族声乐学生如在演唱《在银色的月光下》这首歌时,将“飞呀飞呀我的马”中“飞”字唱成“fai”、在演唱《送友人》这首歌时将“白水绕东城中“水”字唱成“shuai”音等,这样的咬字和发声使人听起来感觉歌者喉头位置偏高且处于紧张状态、声音音色偏暗淡且缺乏统一感。而戏曲演唱中的高位置念白技巧也许能解决或改善这一现象,而高位置念白的训练方法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学习者咬字不到位、吐字不清楚或者声音听起来偏后等一系列问题的改善与解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可能会强调“用说的感觉来唱”或“像说话一样去唱歌”这类话,所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如若将戏曲表演中的咬字、吐字技巧灵活引进课堂,会促使民族声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舞台表演
“神无形则不显,形无神则僵死”,想要避免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姿态别扭或表情呆板木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进戏曲舞台表演的训练,促使学生的演唱与表演富有生命力。众所周知,戏曲表演讲究“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所以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能将自如的身段、符合剧情的手势、传神的眼神以及丰富的表情融入表演,还结合了如音乐、舞蹈、杂技等姊妹艺术[3],使得观众叹服戏曲演员表演时是潇洒、灵动且具有美感。笔者常常思索:挺拔且不僵硬的身姿、舒展且不失力度的身体、潇洒大气的动作和恰如其分的表情是自己比較喜欢的歌者舞台状态,因为这样的状态比较自然。在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戏曲舞台表演技巧(“四功五法”等)灵活地融入课堂中,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意识;教师也可通过录制学生演唱视频等形式,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舞台上生动传神地演唱。
三、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
发展至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融入教学急需改革,如果仅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或者讲座讲授,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树立全新教学观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如果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戏曲艺术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4]。目前一些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的研究还仅停留在戏曲理论的梳理和戏曲作品的学唱上,新的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方式需要我们师生不断探索。传统是在人民的不断创造与实践中才逐渐形成的,而当今时代要求我们传承戏曲文化不只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革新和创造。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重新审视戏曲文化与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把戏曲文化教育与繁荣民族声乐及弘扬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
在当今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在现今民族声乐教学中积极灵活地融进戏曲文化,另一方面将教学中戏曲文化的融入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既加强与各专业院校、院团的交流,也努力挖掘高校所在地的戏曲文化资源,整合高校和学科现有优势,这对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5]。深入研究戏曲历史,细致挖掘身边戏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戏曲文化于高校民族声乐课堂,努力打造弘扬民族文化、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观众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产品,不仅可以较好地传承戏曲精髓,更是未来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向。
(二)编写戏曲唱段教材,聘请专业戏曲师资
民族声乐教材中关于戏曲方面的内容亟需编写,它直接影响到传统戏曲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推广与创新。一些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基本不会涉及戏曲选段的教学,或仅仅是将戏曲选段作为教学中的点缀,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戏曲传承下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戏曲的意识。而在编写这一方面教材时,应多将朗朗上口意义深远的戏曲选段编写进去,不拘泥于独唱选段一种样式,还应多选择或者改编重唱、对唱、小组唱等选段,因为开设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并非是专业的戏曲院校和院团,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应选用多种类型的戏曲唱段或含有戏曲音乐创作元素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度,也能增強教学实施的可行度。
而在高校关于戏曲教学师资现状方面,传统戏曲教师是十分缺乏的。目前很多高校内教授学生戏曲方面知识的大多为专业主课教师,而声乐专业的教师毕竟大多是声乐专业毕业,缺乏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和戏曲表演实践,他们未必能真正意识到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文化融入的实际需要。所以,高校与相关专业应聘请专业的戏曲师资,通过共同课、讲座、课题研究、走进专业主科课堂等多种方式,学生和教师共同系统学习戏曲演唱的理论知识与艺术处理,深入了解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联与异同,从演唱、表演、形体、理论等方面较全面地对戏曲文化进行传承。
(三)拓宽戏曲表演形式,加强校际之间合作
在高校的音乐或艺术学院里,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民族声乐专业师生应该做的,每个专业每个师生都应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音乐学专业的师生可以积极梳理戏曲历史与整合戏曲文化资源;作曲专业的师生可以在创作新作品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对于经典悦耳的传统戏曲音乐进行改编,为其注入青春活力和时代特色;中国乐器、西洋乐器专业的师生可以积极探索关于戏曲音乐的伴奏方式,努力为戏曲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教学成果汇报时,每个专业的师生可以协同创新,不仅是钢琴伴奏,还可以尝试民乐队伴奏甚至是电子音乐伴奏。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更真实、更贴切的人物形象,学生们表演唱段时应扮上相对应的戏妆、服装和道具。如果在汇报时能穿插简洁的戏曲文化讲解,并在演员后方设立大屏幕放映相应的主题视频或贴切的新潮动漫等,通过音画结合等形式,更能增强学生演唱时的艺术感染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可将好的作品与演出在兄弟院校间交流,也可以将这些好的演出或作品推往其他类型的高校,这样不仅能给予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机会,也能提升非艺术专业师生的艺术修养,更能从他们的反馈中总结我们民族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促使我们不断创新出不负于国家与人民的艺术精品。
(四)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戏曲文化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传承中,在线教育或者慕课教育显得格外符合时代潮流,互联网对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戏曲文化传承有着不能替代的优势。
随着时代发展,国内许多地方的传统戏曲艺人普遍走向老年化,而因为经费匮乏和人才断层等种种原因,专业戏曲院团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另外一些90后、00后学生因一些社会上的错误思想引导而不能正确看待戏曲,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觉得戏曲很“土”,高校民族声乐学生难以很快地接触并爱上戏曲文化。当今世界,互联网是传播最快、最便捷、最广的新媒体,它也催生了手机软件APP如微信公众号文章、网络慕课、抖音、快手等,这可以拉近戏曲与学生们的距离,让学生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
借助互联网,高校教师可将优秀的戏曲作品便捷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而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便捷地与专业教师和社会上专业的戏曲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切磋与互动。难能可贵的是互联网也为学习戏曲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或教师们提供了对外交流的平台,爱好演唱戏曲的声乐专业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各种APP如抖音、微博、5Sing、WeChat、QQ、快手等,登录并上传自己学习演唱戏曲的小视频或小音频 ,一旦得到了网友或粉丝们的点赞、关注或评论,他们的戏曲学习积极性会被激发,而这些网络上的反馈也会引起教师、学生对于教与学的思考。另外,如若网友或粉丝们对这些戏曲视频进行赞赏、关注或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的传承面也得到了扩大,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对戏曲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贡献出了一份力。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的融入不仅将专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也是贴近时代特色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声乐教学实践。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不是仅靠一两个课题的研究或者一些讲座就能完成的,而是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促使戏曲文化与声乐教学相互支撑,逐渐形成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教学特色,为中国未来民族声乐的教学乃至新的艺术流派的形成进行铺垫。
参考文献:
[1]宋希芝.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戏曲教学改革研究[J].临沂? ? 大学学报,2019,(3).
[2]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 ? 借鉴[J].四川戏剧,2005,(5).
[3]危瑛.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J].艺术教育,2016,(4).
[4]吴礼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更需要创新[EB/OL](2016-04-04)? ? [2019-08-10].http://gx.wenming.cn/wmsp/201604/t2016? ? 0405_3259943.htm.
[5]柯琳.“互联网+”和高校曲艺专业教育对曲艺传承的? ? 影响[J].曲艺,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