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好≠没礼貌

    程婧鸿

    

    相信很多老師都经历过幼儿园的开放日观摩活动、幼儿园的各项评估验收活动、幼儿园接受领导的关心慰问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孩子们在园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幼儿游戏时要不要和来园的客人打招呼、问好?也成为了很多老师心中的困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讲文明、懂礼貌,当我们成了教育工作者,教育下一代讲文明、懂礼貌更是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我认为“在开放日有无同客人老师打招呼、问好”并不能成为衡量孩子有没有礼貌、教师是否做好礼貌教育的标准。

    我们知道,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周围的一切常常会被忽略。孩子也是如此,当他醉心于一个玩具、全情投入一种游戏时,周围的人或事物是不会被他所关注到的,即便是客人老师刚从他身边经过。孩子偶尔的抬头一瞥,也不一定是真的关注到了周围的人,也可能是他目光无意地“扫过”,思绪依然停留在游戏中。其实,当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状态,作为老师,我们的内心应该是欢喜的,因为这说明孩子们正徜徉于游戏的海洋,认真、专注地学习与探索。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行为,就能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宜“停下来打招呼”,也就能接受孩子不主动问好的行为了。

    每一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外向的孩子活泼、大方,乐意与陌生人打交道;内向的孩子害羞、敏感,对陌生人有很强的戒备心,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如果我们经常“提醒”内向的幼儿“同客人老师打招呼”,反而会无形中让他产生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幼儿下意识地抵触陌生人,更排斥与陌生人打交道,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靠苍白的说教或刻意的提醒,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一种身体力行的榜样引领,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升华。日常生活中,教师以身作则,示范礼貌言行,充分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良好的道德行为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成为伴随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