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兰圃芳华园的营造特色及启示
卢永忠+张远环+朱纯
摘要:位于广州兰圃的“芳华园”,为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作品的先行建造实样样板园,以方亭、钓台、船厅为三个主要透视点,构成了一个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本文总结分析了“芳华园”总体空间布局的园林特征,所用岭南传统造园手法,充满地方特色的构件、小品及其文化内涵;提出了现代园林人应该学习前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并弘扬木雕、砖雕、石刻等岭南传统工艺美术文化。
关键词:芳华园;岭南建筑;特色工艺;园林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12-05
收稿日期:2017-04-11
修回日期:2017-04-19
Abstract: Fanghua Garden, located in Orchid Park and built by Administration of Gardening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is a model park for works of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in Munich, Germany on behalf of China. It is a Lingnan Garden which can rise small in see big effect, make walking-view vision and emphasize delicate beauty using the square pavilion, the fishing terrace, and the Boat Hall as three main perspective point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and spatial layout of Fanghua Garden, the Lingnan traditional gardening techniques,and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garden ornaments and Garden culture. And it put forward that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s should learn the craftsmens spirits and practice of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herit and develop Lingnan traditional crafts and unique culture of gardening art such as clay sculpture, brick carving, stone carving and ceramic decoration, etc.
Key words: Fanghua Garden; Lingnan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 technology; Garden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廣州兰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西路与解放北路交界大北立交的西南角,周围高楼密布,车水马龙,是隐藏在闹市区的一片绿洲。“绿荫蔽日隔尘嚣,廊榭亭阁绕溪桥。”①闲暇时亲临兰圃,置身“幽径林荫迎莺雀”②,可以洗去尘嚣,风扶心宁。众人皆知兰圃得到不少名人的赞赏,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从建园开始就受到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陶铸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朱德自己培植的兰花赠送给兰圃,并在此题词留念。兰圃曾接待过邓小平、陶铸、荣毅仁等国家领导人和尼克松、西哈努克、李光耀等国际贵宾,以及国内外园林精英。就风景园林行业而言,兰圃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园艺展作品“芳华园”,在兰圃先行建造实样样板园,至今该样板园仍在兰圃内供市民鉴赏,已成为其热门景点之一。1983年在慕尼黑国际园艺展展出的芳华园,获得巨大成功,夺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和“联邦德国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两枚金牌,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园艺展并夺得金牌的园林作品[1],对岭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芳华园”凝聚了广州老一辈园林专家的聪明才智,其空间布局、景点构思、文化意蕴、景物造型和制作工艺,无不独具匠心,浓缩了岭南造园精髓。前人对芳华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植物配植等方面做过比较多的报道[1-4],但是针对其岭南建筑特点、工匠技艺和建筑文化传承方面的叙述不多。笔者依据工作需要,多次实地调研学习,详细分析芳华园岭南建筑和工匠技艺特点,将感悟和启示整理如下文,与同行分享,以期为促进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
1芳华园的造园特点分析
1.1空间布局小中见大景观丰富
芳华园总面积540 m2,其中建筑物为85 m2(包括定舫57 m2、景门廊13 m2、方亭15 m2),水池面积约120 m2,园路、平台约140 m2,绿地195 m2。以水为中心,通过筑山、理水的巧妙空间布局,依起、承、转、合的传统造园手法,把山、池、树、石、建筑(亭、舫、桥、门洞、照壁)有机组合,布置成一个不闭合式单环路系统的自然山水园。水池畔用一座画舫突出水面,船厅对岸,利用山势在小丘上建一座方亭,亭基跨于一条小溪的落水坎上,用腊石堆叠形成瀑布。水从亭底奔流而下。沿亭东南方向有一凸出水面的钓鱼台。方亭、钓台、舫厅为芳华园3个主要透视点,三足鼎立,互为对景,也成为全园的主景(图1)。浏览路线绕水而行,引伸出超过90 m的最长的游览路线,开创广阔的空间,有机巧妙地利用园路联系建筑、景墙、藩篱、花木,使其内外渗透,融为一体,错落自然,互相衬托,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开朗明快、诗情画意的效果[1-2],营造了一个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1.2总体风格岭南园林特征明显
芳花园空间精巧多变、步移景异,通过不同尺度景观空间的收放抑扬,在一个狭小的场地上营建出变化多样、高低错落、余韵无穷的园林胜境;娴熟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借景、框景、障景、对景等手法,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等扩大园林景深,使空间更曲折丰富,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图2)。园中建筑小品呈现出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形式古朴典雅,空间布局自由,轻盈通透,与植物、山石、溪涧所组成的室外空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景石、溪涧和建筑装折等园林细部工艺取法传统,如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蚀刻玻璃花窗、石制栏杆等古典构件,使园林充满古典韵味。建筑与花木交相辉映,与自然融为一体。
1.3立足本地元素展示岭南园林风采
芳华园在狭小地块里,通过筑山、理水的巧妙空间布局,依起、承、转、合的传统园林空间序列,把山、池、树、石、建筑(亭、舫、桥、门洞、照壁)有机组合,合纵连横营造了一个小中见大、地形起伏、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芳华园以岭南风物为基础,再现南方自然山水胜景;采用岭南地区的木雕、砖雕、刻花玻璃、流璃花窗、琉璃瓦等手工艺品装饰园林建筑[3],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空间布局合理,亭、舫轻巧明朗,植物、景石、铺装适宜地形地貌,取材明显立足岭南,花木繁茂,瑰丽多姿。
1.4传统造园手法突出岭南建筑特色
园林建筑多采用岭南特色的建造手法,定舫、景门廊、方亭等三座主要建筑都座在鼓形石柱基础上,无其它支撑,屋顶四角飞翘,方亭瓦檐高啄,如翅斯飞(图3)。采用黄色琉璃瓦,棕色木构屋架。定舫主厅靠南临水面通敞,直观水中鱼儿畅游,北面用刻花玻璃隔扇分隔,东西两面也采用刻花玻璃窗。钓鱼台,用冰裂云石铺地,白色花岗岩组成半圆形围栏,极富岭南特色。近观池水鱼儿,静中有动,其乐无穷(图4)。亭内壁泉三叠,泉水响叮当,极富天趣。壁泉小水池与景石、芭蕉和黄金间碧竹交映融为园中景,独具南国特色。
1.5园林建筑构件彰显岭南地方文化
芳华园入口砖雕花窗来源于广州番禺沙湾镇的何氏宗祠,图案精美,富有历史记忆;“芳华园”分别刻在三块淡红色砖上,非常醒目(图5);入口门栏为人工塑竹,工艺精制,栩栩如生。园内景墙有精致的硫璃博古和花窗,建筑和景墙的琉璃瓦的筒瓦和滴水瓦都有吉祥的荷花饰物(图6)。定舫东、西采用贴金双面木刻落地花罩、木刻通花、垂花挂落及通雕装饰;天花藻井也用贴金木刻通花装饰。工艺细致纤巧, 图案玲珑浮凸。定舫、方亭柱梁交角处采用木刻雕花雀替或木刻花罩装饰,木雕的元素为:百鸟归图、喜鹊,竹、兰、梅、荷等花卉,以及荔枝、香蕉、佛手瓜、仙桃、石榴、葡萄等岭南佳果,寓意喜富乐多,平安快乐(图7)。定舫主厅的北、东、西面的刻花玻璃隔窗,白日透光而过,绘以人物、山水、花鸟装饰元素,除兰花、梅花、荷花外,还将“流花桥”和流花女的故事再现,将南汉宫苑芳春园刘氏宫女晨起梳妆,掷隔日头花于湖水中的情景栩栩如生雕刻于花窗(图8)。方亭的美人靠背略向后仰,曲线流畅优美,表面光滑;园内景墙的空窗线条也非常流畅,空窗后的三叠壁泉、景石和芭蕉若隐若现,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捕捉到不一样的框景画面。美人靠和空窗均为水磨石工艺,做工细致(图9)。无论砖雕、木作、窗花、门洞、墙体、楹联等,处处均体现了地方工艺特色和文化品位。构成绚丽明净的室内环境,彰显岭南地方文化特色,予人一种清奇古雅的感受。
1.6园中书法巧妙点景升华意境
园中书法是老一辈书法名家的智慧结晶,恰到好处概括了各景的意境,如景门廊横匾“入趣”,定舫匾额“临碧”,山亭入口的“酌泉漱玉”均出自秦咢生等书法名家手笔[1],都是极美妙的点景,文化底蕴浓厚。各景所选对联,更是奇丽传神、情景交融,令人心醉。景门墙上挂着的对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点出南国风光。最高处方亭柱上的对联“半槛泉声三径月,一亭诗境满湖云”及横额“酌泉漱玉”,正对着湖心,与画舫“临碧”相望[2],给绮丽的景致增添生气,深深地刻烙着岭南园林艺术特有的文化印记。
2芳华园给当代园林人的啟示
2.1策划缜密细致,做工精益求精
芳华园的规划设计既汲取我国优秀的园林传统特色,又不照搬古园,因地制宜,就地势叠山理水,构思巧妙,游览路线环绕水体,步移景异。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选材和造景,又或是园圃名称,甚至材料运输细节……都是老一辈园林技术专家及管理者认真思考和反复推敲后的精心策划和系统安排,非常缜密细致。整体和局部做工精细到位,而且处处渗透岭南文化气息,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园林文化精品之作。风景园林是充分体现并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园林精品建设和管理更需要工匠技艺和精神。前辈精湛的专业技术造诣,全面细致的项目策划,精益求精的建造方式和做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值得园林后辈不断追求、认真学习和借鉴。前辈在精品和高品质园林项目建设方面,做出了极佳的榜样,值得现代园林人认真思索和因地制宜效仿。
2.2继承传统工艺,弘扬岭南特色
芳华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紧紧扣住当地园林文化因素,推敲空间布局收放抑扬、变化多样、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充分展示了岭南庭园精致玲珑的特色,将传统造园手法和工艺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传承应用。木雕、砖雕、刻花玻璃等手工艺装饰品采用了岭南的花、果、山水、历史故事等作为艺术创作素材,图案丰富、工艺细致、地方特色浓郁。灰塑、砖雕、石刻、陶饰等传统工艺用在脊饰、檐饰、基座、通花、靠坐、栏饰、台饰、月梁、雀替等装饰中,异常古朴典雅,点缀园景,更有乡土气息。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本地的木雕、砖雕和刻花玻璃等方面的工匠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才是永恒而有价值的,特色技术和工艺的传承令人担忧。这些出自岭南乡土的技艺,至今仍享誉海内外,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应该不断发扬光大,更加释放其绚丽。新一代的园林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学习外来技艺的同时,不断弘扬并创新发展地方特色工艺,沉下心来认真钻研?如何学习前辈工艺,因地制宜促进传统技术的应用发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创造出新的工法?促进园林行业工艺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岭南园林的文化和艺术。
2.3注入文化内涵,升华园林意境
芳华园对于园林中诗情画意的创造及楹联、匾额、篆刻、书法艺术的点染极为重视,以诗、文、楹联升华造园艺术。当年的设计和建设者多次邀请知名书画艺术家雅集研讨并挥毫,园中书法,包括景门廊、定舫的匾额及山亭入口的“酌泉漱玉”楹联等,均出自秦咢生等书法名家手笔,都是极美妙的点景[1]。各景所选对联,更是奇丽传神、情景交融、令人心醉,处处渗透出文人性格、审美情趣。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呈现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精悍短小的诗词,少能胜多,简到极点,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供游客揣摩与思考。将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语言融合的造园思路和手法,让园林作品更具文化性及诗情画意,这是现代园林人需要加倍努力和不断提升的地方。
致谢:衷心感谢麦伟添高工的现场介绍!
参考文献:
[1]王缺.巧筑园林播芬芳——记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中国园“芳华园”[J].广东园林,2015,37(1):4-7.
[2]吴泽椿.“芳华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1985(2):1-3.
[3]李青.广州:岭南园林的70、80、90——兼谈岭南园林特色[J].广东园林,2012,34(6):14-19.
[4]邓小飞.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以广州兰圃为例[J].湘潭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27-129.
[5]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4):94-98.
[6]吴劲章,谭广文.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J].中国园林,2009(10):37-41.
作者介绍:
卢永忠/1968年生/男/广东广州人/工程师/长期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
*通信作者:
朱纯/E-mail:zhuchun97@163.com
摘要:位于广州兰圃的“芳华园”,为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作品的先行建造实样样板园,以方亭、钓台、船厅为三个主要透视点,构成了一个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本文总结分析了“芳华园”总体空间布局的园林特征,所用岭南传统造园手法,充满地方特色的构件、小品及其文化内涵;提出了现代园林人应该学习前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并弘扬木雕、砖雕、石刻等岭南传统工艺美术文化。
关键词:芳华园;岭南建筑;特色工艺;园林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12-05
收稿日期:2017-04-11
修回日期:2017-04-19
Abstract: Fanghua Garden, located in Orchid Park and built by Administration of Gardening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is a model park for works of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in Munich, Germany on behalf of China. It is a Lingnan Garden which can rise small in see big effect, make walking-view vision and emphasize delicate beauty using the square pavilion, the fishing terrace, and the Boat Hall as three main perspective point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and spatial layout of Fanghua Garden, the Lingnan traditional gardening techniques,and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garden ornaments and Garden culture. And it put forward that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s should learn the craftsmens spirits and practice of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herit and develop Lingnan traditional crafts and unique culture of gardening art such as clay sculpture, brick carving, stone carving and ceramic decoration, etc.
Key words: Fanghua Garden; Lingnan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 technology; Garden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廣州兰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西路与解放北路交界大北立交的西南角,周围高楼密布,车水马龙,是隐藏在闹市区的一片绿洲。“绿荫蔽日隔尘嚣,廊榭亭阁绕溪桥。”①闲暇时亲临兰圃,置身“幽径林荫迎莺雀”②,可以洗去尘嚣,风扶心宁。众人皆知兰圃得到不少名人的赞赏,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从建园开始就受到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陶铸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朱德自己培植的兰花赠送给兰圃,并在此题词留念。兰圃曾接待过邓小平、陶铸、荣毅仁等国家领导人和尼克松、西哈努克、李光耀等国际贵宾,以及国内外园林精英。就风景园林行业而言,兰圃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园艺展作品“芳华园”,在兰圃先行建造实样样板园,至今该样板园仍在兰圃内供市民鉴赏,已成为其热门景点之一。1983年在慕尼黑国际园艺展展出的芳华园,获得巨大成功,夺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和“联邦德国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两枚金牌,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园艺展并夺得金牌的园林作品[1],对岭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芳华园”凝聚了广州老一辈园林专家的聪明才智,其空间布局、景点构思、文化意蕴、景物造型和制作工艺,无不独具匠心,浓缩了岭南造园精髓。前人对芳华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植物配植等方面做过比较多的报道[1-4],但是针对其岭南建筑特点、工匠技艺和建筑文化传承方面的叙述不多。笔者依据工作需要,多次实地调研学习,详细分析芳华园岭南建筑和工匠技艺特点,将感悟和启示整理如下文,与同行分享,以期为促进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
1芳华园的造园特点分析
1.1空间布局小中见大景观丰富
芳华园总面积540 m2,其中建筑物为85 m2(包括定舫57 m2、景门廊13 m2、方亭15 m2),水池面积约120 m2,园路、平台约140 m2,绿地195 m2。以水为中心,通过筑山、理水的巧妙空间布局,依起、承、转、合的传统造园手法,把山、池、树、石、建筑(亭、舫、桥、门洞、照壁)有机组合,布置成一个不闭合式单环路系统的自然山水园。水池畔用一座画舫突出水面,船厅对岸,利用山势在小丘上建一座方亭,亭基跨于一条小溪的落水坎上,用腊石堆叠形成瀑布。水从亭底奔流而下。沿亭东南方向有一凸出水面的钓鱼台。方亭、钓台、舫厅为芳华园3个主要透视点,三足鼎立,互为对景,也成为全园的主景(图1)。浏览路线绕水而行,引伸出超过90 m的最长的游览路线,开创广阔的空间,有机巧妙地利用园路联系建筑、景墙、藩篱、花木,使其内外渗透,融为一体,错落自然,互相衬托,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开朗明快、诗情画意的效果[1-2],营造了一个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1.2总体风格岭南园林特征明显
芳花园空间精巧多变、步移景异,通过不同尺度景观空间的收放抑扬,在一个狭小的场地上营建出变化多样、高低错落、余韵无穷的园林胜境;娴熟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借景、框景、障景、对景等手法,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等扩大园林景深,使空间更曲折丰富,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图2)。园中建筑小品呈现出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形式古朴典雅,空间布局自由,轻盈通透,与植物、山石、溪涧所组成的室外空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景石、溪涧和建筑装折等园林细部工艺取法传统,如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蚀刻玻璃花窗、石制栏杆等古典构件,使园林充满古典韵味。建筑与花木交相辉映,与自然融为一体。
1.3立足本地元素展示岭南园林风采
芳华园在狭小地块里,通过筑山、理水的巧妙空间布局,依起、承、转、合的传统园林空间序列,把山、池、树、石、建筑(亭、舫、桥、门洞、照壁)有机组合,合纵连横营造了一个小中见大、地形起伏、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芳华园以岭南风物为基础,再现南方自然山水胜景;采用岭南地区的木雕、砖雕、刻花玻璃、流璃花窗、琉璃瓦等手工艺品装饰园林建筑[3],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空间布局合理,亭、舫轻巧明朗,植物、景石、铺装适宜地形地貌,取材明显立足岭南,花木繁茂,瑰丽多姿。
1.4传统造园手法突出岭南建筑特色
园林建筑多采用岭南特色的建造手法,定舫、景门廊、方亭等三座主要建筑都座在鼓形石柱基础上,无其它支撑,屋顶四角飞翘,方亭瓦檐高啄,如翅斯飞(图3)。采用黄色琉璃瓦,棕色木构屋架。定舫主厅靠南临水面通敞,直观水中鱼儿畅游,北面用刻花玻璃隔扇分隔,东西两面也采用刻花玻璃窗。钓鱼台,用冰裂云石铺地,白色花岗岩组成半圆形围栏,极富岭南特色。近观池水鱼儿,静中有动,其乐无穷(图4)。亭内壁泉三叠,泉水响叮当,极富天趣。壁泉小水池与景石、芭蕉和黄金间碧竹交映融为园中景,独具南国特色。
1.5园林建筑构件彰显岭南地方文化
芳华园入口砖雕花窗来源于广州番禺沙湾镇的何氏宗祠,图案精美,富有历史记忆;“芳华园”分别刻在三块淡红色砖上,非常醒目(图5);入口门栏为人工塑竹,工艺精制,栩栩如生。园内景墙有精致的硫璃博古和花窗,建筑和景墙的琉璃瓦的筒瓦和滴水瓦都有吉祥的荷花饰物(图6)。定舫东、西采用贴金双面木刻落地花罩、木刻通花、垂花挂落及通雕装饰;天花藻井也用贴金木刻通花装饰。工艺细致纤巧, 图案玲珑浮凸。定舫、方亭柱梁交角处采用木刻雕花雀替或木刻花罩装饰,木雕的元素为:百鸟归图、喜鹊,竹、兰、梅、荷等花卉,以及荔枝、香蕉、佛手瓜、仙桃、石榴、葡萄等岭南佳果,寓意喜富乐多,平安快乐(图7)。定舫主厅的北、东、西面的刻花玻璃隔窗,白日透光而过,绘以人物、山水、花鸟装饰元素,除兰花、梅花、荷花外,还将“流花桥”和流花女的故事再现,将南汉宫苑芳春园刘氏宫女晨起梳妆,掷隔日头花于湖水中的情景栩栩如生雕刻于花窗(图8)。方亭的美人靠背略向后仰,曲线流畅优美,表面光滑;园内景墙的空窗线条也非常流畅,空窗后的三叠壁泉、景石和芭蕉若隐若现,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捕捉到不一样的框景画面。美人靠和空窗均为水磨石工艺,做工细致(图9)。无论砖雕、木作、窗花、门洞、墙体、楹联等,处处均体现了地方工艺特色和文化品位。构成绚丽明净的室内环境,彰显岭南地方文化特色,予人一种清奇古雅的感受。
1.6园中书法巧妙点景升华意境
园中书法是老一辈书法名家的智慧结晶,恰到好处概括了各景的意境,如景门廊横匾“入趣”,定舫匾额“临碧”,山亭入口的“酌泉漱玉”均出自秦咢生等书法名家手笔[1],都是极美妙的点景,文化底蕴浓厚。各景所选对联,更是奇丽传神、情景交融,令人心醉。景门墙上挂着的对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点出南国风光。最高处方亭柱上的对联“半槛泉声三径月,一亭诗境满湖云”及横额“酌泉漱玉”,正对着湖心,与画舫“临碧”相望[2],给绮丽的景致增添生气,深深地刻烙着岭南园林艺术特有的文化印记。
2芳华园给当代园林人的啟示
2.1策划缜密细致,做工精益求精
芳华园的规划设计既汲取我国优秀的园林传统特色,又不照搬古园,因地制宜,就地势叠山理水,构思巧妙,游览路线环绕水体,步移景异。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选材和造景,又或是园圃名称,甚至材料运输细节……都是老一辈园林技术专家及管理者认真思考和反复推敲后的精心策划和系统安排,非常缜密细致。整体和局部做工精细到位,而且处处渗透岭南文化气息,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园林文化精品之作。风景园林是充分体现并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园林精品建设和管理更需要工匠技艺和精神。前辈精湛的专业技术造诣,全面细致的项目策划,精益求精的建造方式和做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值得园林后辈不断追求、认真学习和借鉴。前辈在精品和高品质园林项目建设方面,做出了极佳的榜样,值得现代园林人认真思索和因地制宜效仿。
2.2继承传统工艺,弘扬岭南特色
芳华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紧紧扣住当地园林文化因素,推敲空间布局收放抑扬、变化多样、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充分展示了岭南庭园精致玲珑的特色,将传统造园手法和工艺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传承应用。木雕、砖雕、刻花玻璃等手工艺装饰品采用了岭南的花、果、山水、历史故事等作为艺术创作素材,图案丰富、工艺细致、地方特色浓郁。灰塑、砖雕、石刻、陶饰等传统工艺用在脊饰、檐饰、基座、通花、靠坐、栏饰、台饰、月梁、雀替等装饰中,异常古朴典雅,点缀园景,更有乡土气息。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本地的木雕、砖雕和刻花玻璃等方面的工匠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才是永恒而有价值的,特色技术和工艺的传承令人担忧。这些出自岭南乡土的技艺,至今仍享誉海内外,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应该不断发扬光大,更加释放其绚丽。新一代的园林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学习外来技艺的同时,不断弘扬并创新发展地方特色工艺,沉下心来认真钻研?如何学习前辈工艺,因地制宜促进传统技术的应用发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创造出新的工法?促进园林行业工艺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岭南园林的文化和艺术。
2.3注入文化内涵,升华园林意境
芳华园对于园林中诗情画意的创造及楹联、匾额、篆刻、书法艺术的点染极为重视,以诗、文、楹联升华造园艺术。当年的设计和建设者多次邀请知名书画艺术家雅集研讨并挥毫,园中书法,包括景门廊、定舫的匾额及山亭入口的“酌泉漱玉”楹联等,均出自秦咢生等书法名家手笔,都是极美妙的点景[1]。各景所选对联,更是奇丽传神、情景交融、令人心醉,处处渗透出文人性格、审美情趣。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呈现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精悍短小的诗词,少能胜多,简到极点,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供游客揣摩与思考。将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语言融合的造园思路和手法,让园林作品更具文化性及诗情画意,这是现代园林人需要加倍努力和不断提升的地方。
致谢:衷心感谢麦伟添高工的现场介绍!
参考文献:
[1]王缺.巧筑园林播芬芳——记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中国园“芳华园”[J].广东园林,2015,37(1):4-7.
[2]吴泽椿.“芳华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1985(2):1-3.
[3]李青.广州:岭南园林的70、80、90——兼谈岭南园林特色[J].广东园林,2012,34(6):14-19.
[4]邓小飞.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以广州兰圃为例[J].湘潭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27-129.
[5]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4):94-98.
[6]吴劲章,谭广文.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J].中国园林,2009(10):37-41.
作者介绍:
卢永忠/1968年生/男/广东广州人/工程师/长期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
*通信作者:
朱纯/E-mail:zhuchun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