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黎丽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被广泛认同和推崇的道德规范之一。“孝道”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析“孝道”的内涵,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的问题,结合强化“孝道”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探究强化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实现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孝道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35-02

    《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美德和道德的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孝道”教育所蕴含的积极作用应该为各大高校所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加强“孝道”观念的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学生能主动把“孝道”观念外化为“孝道”行为。

    一、“孝道”的内涵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被推崇为最高的伦理准则。“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反映出“孝道”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孝道”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孝道”的首要内涵表现为“爱惜”。《孝经·开宗明义》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是父母生命在世间的一种延续,保证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爱惜生命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前提。

    “孝道”的第二层内涵表现为“赡养”,是指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最直接的物质体现就是在父母失去劳动能力时,子女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子女应当反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地供养和照料父母,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孝道”的第三层内涵表现为“尊敬”。《孟子·万章》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这里说的“孝道”在态度上表现为尊敬,在行动上表现为遵从。侍奉父母除了要在物质上给予满足,还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包含对父母感情、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关心。

    “孝道”的第四层内涵表现为“丧祭”。《论语·为政》有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道”除了体现在生前的赡养,还包含身后的送终和祭祀。浓重复杂的丧葬习俗和文化体现对已逝者的孝心和悼念,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孝道”的方式。

    “孝道”的第五层内涵表现为“荣耀”。《孟子·万章》载:“大孝终身幕父母。”《孝经·开宗明义》中也有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道”的最高表现是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实行道义,有所成就,扬名后世,光宗耀祖。

    “孝道”的第六层内涵表现为“忠诚”。“小家”的“忠诚”指家庭内部普遍化的爱,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尊敬相互忠诚;“大家”的“忠诚”,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对亲人的爱拓展到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实现大爱普遍化。

    二、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倡在各大高校中实施“孝道”教育,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然而事实是: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孝德意识淡薄,孝德情感匮乏,孝德活动弱化的问题。孝道教育的成效甚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新型文化思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应运而生并且飞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也就造成了两代人交流沟通的障碍。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血缘亲情关系,“家书抵万金”成了“短信值万钱”。

    (二)家庭教育的骄纵和错位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大多只注重对物质条件的满足而忽略对子女的良好心理、思想和健康品德的培养,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放纵,使其养成唯我独尊、骄纵任性的坏习惯,只会一味的索取不知道回报。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完全错位,使得亲子之间原本该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完全失衡。

    (三)学校教育机制存在的缺陷

    现行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的聚焦点仍在分数上,学校为追求更好的教育成绩和更快的教育成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课业和考试成绩,淡化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些甚至较少或者取消了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

    (四)大学生盲目攀比的不健康心理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俨然演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后都面临着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问题,他们大多没有成熟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不仅不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反倒寻求父母的帮助,更甚者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援助,自甘成为“啃老族”。

    三、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蕴含的处世哲学、人格塑造、道德修养等理念在现如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他们普遍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认知观和“三观”体系,因此弘扬“孝道”教育,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孝道”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孝道”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是非分明、人格完美、素质高尚的人。“孝道”是建立在对父母的爱的基础之上,而爱是可以延伸的,推己及人的把这种爱变成对一切生命的仁爱,树立起博爱的、友爱的人生观和重感情轻利益的价值观,以塑造独特完美的个人人格,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成为爱家、爱国、爱人民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二)“孝道”教育有利于改善处事观念,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孝道”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之一,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基础便在于“孝道”的培养。“孝道”教育提倡敬爱父母、尊敬兄长,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孝道”教育重视师生关系,提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利于形成礼节平等的师生关系;“孝道”教育提出这样一个准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互相帮助,争取共赢。

    (三)“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敬长”意识,构建文明的家庭相处模式

    “敬长”意为尊敬父母,“敬养”意为赡养父母。《礼记·祭统》曰:“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父母与子女相聚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不少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疏离,导致自身精神空虚。在实现对父母晚年生活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同时,着重于对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关心父母,形成一种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构建融洽的相处模式。

    (四)“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大爱”精神,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孝道”教育吸收并借鉴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神,有助于熏陶大学生团结友爱的大爱精神,以增进彼此间的共鸣,增强凝聚力。同时,“孝道”教育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秉承爱家、爱国、爱人民相统一的德育的最高境界,要求大学生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树立“小爱爱家,大爱爱国”的意识,将对父母的爱上升到爱社会、爱人民、爱国家的最高境界。

    四、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孝道”的理想境界是“知行统一”,然而“孝道”的意识和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因此,高校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特点,可从以下“知”“情”“行”来强化“孝道”教育:

    (一)“知孝道”

    全面开展对“孝道”的认知教育,宣导关于“孝道”的理性知识,目的在于规范日常行为。在教学上,加入一些关于孝道的经典和行孝的故事,带领学生阅读古代经典书籍,如《弟子规》《论语》等;在课堂上,可开设与“孝道”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在课堂外,创设一种相对自由的交流方式,展开对“孝道”文化的讨论、交流和经验分享,拓展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和道德认识。

    (二)“感孝道”

    培养“孝道”情感。利用情感熏陶法,通过特定的人、事、物,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对“孝道”的认识,并且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格。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些有利于教育的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激发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情感。利用情感共鸣法,重视榜样、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以强大的感染力实现共鸣。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通过这些鲜活真实的事例,触动、感化、引导他们树立起“孝道”情感。

    (三)“行孝道”

    践行“孝道”行为。“孝道”贵在实践,贵在养成。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孝道活动月”“一封家书”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日常礼仪和生活起居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语言或者行动向父母表达自身的感谢和感恩之情,真正践行孝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孝子”。还可以开展“敬老”活动“学雷锋”活动,有助于唤醒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之情,引发对“尽孝”思想的思考,提升“知恩”、“回报”和“奉养”的品德素养,这种知行统一的人文教育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汉]戴升,刘小沙译.礼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2][战国]孟子,段雪莲,陈玉潇译.孟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3][春秋]孔丘,文婕编.孝经[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春秋]孔丘学之译.论语[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杨志刚.《孝经》与孝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