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黄雷雷 李平利

    近现代以来,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对惩罚教育的讨论,人们对惩罚教育的使用和意义更是意见不一。很多教育家反对实施惩罚教育,如我国学者田汉族,他们认为惩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到了伤害与阻碍的作用。另一部分教育家则赞同实施惩罚教育,如捷克学者夸美纽斯等人,认为惩罚是错误事件导致的一个自然后果,能够起到纠正错误和发人深省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与此同时,不良影响和诱惑也随之而来,未成年人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学校承担着培养、引导学生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科学而合理地应用惩罚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现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言:“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力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在今天的校园里,惩罚教育的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受家庭教育理念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气增多,如自私攀比等,需要学校加强教育管教。另一方面,教师不敢管、不能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一)赏识教育的风行

    自周宏先生倡导赏识教育以来,社会上很快形成了一种以表扬和赞扬为主,摒弃惩罚教育的风气。赏识教育最初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线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接受纯粹的赏识教育的学生更加自信且头脑灵活,但这些学生也普遍出现了抗挫能力差、骄傲自负、知错不改等现象。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无计可施,家庭教育也随之矛盾频发。同时,以表扬和肯定为主线的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更是使得教师难提惩罚、不敢惩罚。

    (二)学生及家长对惩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见

    在我国古代的私塾,先生通常以罚抄作业、打手心等方式来进行惩罚,世界其他一些实施惩罚教育的国家(如英、美、日、韩),人们也从心理和行动上接受“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这一理念。时至今日,受一些思潮和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犯错后不需要也不应当接受惩罚,甚至认为教师适时实施惩罚教育是不当和违法的行为。这种观念的形成给惩罚教育的实施者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使得教师只能放弃使用惩罚教育。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及结果来看,学生违纪犯错之后,单纯的说教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一味地宽容与妥协很容易演变成为纵容,使得学生继续犯错的可能性加大。这不仅不能保证学生认真地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缺少法律法规保护教师实施惩罚教育的合法权利

    当教师实施惩罚教育时,如批评教育、要求学生补写作业,一部分家长因为溺爱心理会做出一些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导致惩罚教育过程中断,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日本、韩国、新加坡、美、英等一些国家,已经有明确的保障教师实施惩罚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和方法,而我国在保障惩罚教育实施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从而导致了学校在制定有关惩罚教育的校纪校规时束手束脚且难以实施推广。

    二、惩罚教育的作用

    从一线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最明确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第一,立即制止不良行为。当学生正在违反纪律或犯错时,实施惩罚是立即制止不良行为最为简单有效的措施。如学生在课堂上多次讲话并影响课程的正常进行时,教师在提醒无效的情况下对学生实施罚站教育,能够立刻起到维护课堂正常秩序的作用。

    第二,给学生以震慑警示作用。向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实施相应的惩罚,除对犯错学生有教育意义外,对其他未犯错的学生也有相应的警示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群体性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有关行为准则方面的知识。惩罚所带来的震慑作用,可以使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便利,也能为学生日后遵守法规奠定基础。

    第三,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夸美纽斯曾说过:“在学校教育中犯了错误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不是由于他犯了錯误,而是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误。惩罚的实施会引起学生的认知的不协调,而惩罚的后果则引起了学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惩罚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地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实践证明,惩罚教育可以显著降低学生再次犯错的可能性。

    三、惩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是一致的。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要求是社会法律法规的一个雏形,违反了相应的规定理应接受相应的惩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最初的是非对错观念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影响,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开始的时候,学生因为想要回避惩罚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为则会逐渐内化为观念。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使得学生学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认知,以使其与外界的要求相一致。而惩罚教育的缺失会引发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校园暴力问题。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法律法规,事件发生后,只能根据民法或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定罪责,而此时对受害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而且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似乎对未成年人的威慑力也并不那么有效。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则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校园中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学会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建立和谐友睦的同学关系。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行为习惯的培养仅靠说服教育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多种有效手段。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它明确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在不良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之间竖起了明确的界限。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不良因素,如极端个人主义、庸俗色情信息、宣扬暴力的影视作品等。当社会中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时,学校理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增强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有效地抵御其他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果学生受其他因素影响出现不良的道德行为,且说服、批评等教育手段收效甚微时,惩罚就如同一把利剑,以其强大的震慑力强行改变学生的行为,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将不良因素尽量转化为可控的因素,使道德行为的教育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

    (三)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学生因挂科未拿到大学毕业证而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无疑是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表现。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活动,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另一方面它所培养之人的身心状况则必须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学会遵守规则,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期间避免不了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很多时候,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挫折教育,适当而正确的惩罚可以锻炼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引起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认知上的接受。学生在惩罚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也就是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对错。其次,情绪上的调节。在认知上接受惩罚以后,学生的情绪会逐渐冷静下来,开始尝试进行情绪上的自我调节。再次,进行自我反省。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后,他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自我总结和反省。最后,行为上的调节。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当学生从内心调节好自身状态并决定改正错误时,惩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一系列心理变化的进行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实施惩罚教育应有理有据

    惩罚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决定惩罚效果的关键。正确而适当的惩罚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错误而失当的惩罚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造成消极的教育后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就惩罚教育的有效实施,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必须明确需要实施惩罚的事件起因。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应当了解事情的经过,调查事情的缘由,明确学生不良行為产生的原因后才能实施相应的惩罚。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使师生关系恶化。

    第二,教师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去实施惩罚。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当公平公正,对所有的学生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任何不冷静、带有个人情绪的惩罚都是不可取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实施惩罚时如果加入自己的个人情绪,那么惩罚就会有失偏颇,不能起到正确而积极的教育作用。

    第三,惩罚教育需要及时进行。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实施惩罚能够立刻制止不良行为的延续,并让学生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关键节点,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都会比较高,此时的惩罚行为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掌握好惩罚的力度。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犯错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惩罚措施。例如,学生作业多次未能按时完成时可以实施批评教育,上课与同学交头接耳且教师多次提醒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罚站等。

    第五,注重惩罚后的辅导教育。惩罚教育实施之后,学生的情绪会有一个很大的波动,对惩罚的认知也未必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惩罚后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阐明实施惩罚的原因,疏导学生的过激情绪,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惩罚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克制自己的行为,加强正向的教育引导。

    第六,关注学生后续的行为和身心发展。在惩罚教育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需特别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当学生有改善和进步时应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当不良行为再次出现时,及时做出提醒和制止,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惩罚教育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它既不是完全有利的,也不是完全有害的。当学校的教育中缺乏惩罚教育,那么学校的教育无疑将气虚无力。当惩罚被滥用时,它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只有当惩罚教育和其他众多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责编??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