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晓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要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推动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谋划好青海的高质量发展,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着眼于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按照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打开眼界、拓宽思路。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高质量强大合力
人的思想观念要高质量,思想决定高度,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其中,人的思想观念要高质量是前提。如果人的思想观念不转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再好的政策机遇都把握不住,这就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道理。区域协调要高质量、产业布局要高质量、城乡建设要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要高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即经济健康可持续、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融入国家战略要高质量是重要手段。发展关键靠自身,但高质量融入国家战略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青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把提升发展质量作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义,精准把握我省发展高质量提升的重要内涵,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增强发展整体性,根本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产业布局高质量,推进质量变革,提高创新驱动力,走与生态保护相向而行的产业绿色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建设高质量,围绕“四化同步”,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在过程上下大力气,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从容规划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全省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的发展标识,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融入国家战略高质量,站高望远,融入大局,借势发力,强优补弱,推动服务国家发展,实现自身更好更快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打好“四张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聚焦青海发展优势,释放青海发展潜力,打造经济、资源、生态、民生、人文良性循环发展的青海高质量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的著力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是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提出的现阶段要着力打好的“四张牌”,就是依据青海资源禀赋优势做出的重大路径选择。
(一)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张牌
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金字招牌,实现资源转换战略,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
我省盐湖资源丰富。单就盐湖矿产而言,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33个盐湖中,累计查明氯化钠资源量3031.75亿吨、氯化钾8.03亿吨、镁盐56.55亿吨、氯化锂1851.96万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早在2017年1月对外披露数据显示,全省共有104.56万亿元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其中,钠盐、芒硝、锂矿、钾盐、镁盐等11种盐湖矿产潜在总值合计为99.15万亿元,占该省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94.83%。2011年以来,全省已开采盐湖矿石量为2.44亿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16亿元。
2016年,国家领导人在青海考察时就曾指出,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在2018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青海要着力稳定工业增长、开展工业强基发展年活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建筑材料、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全面建成金属镁一体化、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盐湖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将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引导盐湖化工企业重组整合,按照“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的战略布局,向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构建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等。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青海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摸清家底,整合资金、技术、人员,我省已加强了全省盐湖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下一步将实施锂电产业和光伏制造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信息技术应用示范等五大工程。推进比亚迪锂电池、金昆仑锂盐、中利光纤、煤制烯烃等项目。随着盐湖资源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必将推动我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打好清洁能源发展这张牌
以技术引领发展,使青海省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青海省是全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条件优越。2016年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做好规划和布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制定了海西、海南基地五年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方案,编制了《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实施方案》《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电源配置规划》等,确保了可再生能源科学有序发展。
2018年3月,国家能源局批复支持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同意将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在可再生能源重大项目、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这是国家能源局全面贯彻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青海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力促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经验,为全国能源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三)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张牌
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高质量发展要靠产业兴旺来支撑。“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作用显现、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强力支撑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不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业农牧区工作取得新成就,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牧区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高,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加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开创了全省农牧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张牌,就是要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重点打造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品牌,努力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要提升农牧业生产能力、培育新时代农牧业发展新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激发农村牧区发展新潜力。
(四)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张牌
增强文化旅游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禀赋,给了我省旅游游刃有余的底气。随着来青观光旅游人数的增多,更多游客被大美青海独特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对青海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前景看好。
2017年,青海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在彰显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在打造品牌节会上求突破。全省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的25个重点项目,已有22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成功举办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青海香巴林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旅游企业……全省旅游部门筹划推出13项内容100余项系列活动。举办2017年冬春季旅游活动,推出“非遗宗教探秘之旅、民俗风情体验之旅、欢乐冬日冰雪之旅”等9大类70项活动。在格尔木市成功举办“昆仑峰会”文化旅游体育系列活动。组织市州旅游局、旅游企业赴陕西、江西等7个省25个城市,围绕“大美青海自驾圣地”开展大美青海走遍中国暨“百景走百城”推介活动。自驾青海丝路行及“五客汇青海”网络大咖、哈雷英雄汇重机嘉年华青海行、茶卡盐湖景区组织千人“快闪”等系列活动宣传推广“大美青海”。赴美國、日本、泰国等国家参加境外旅游展会,开展旅游合作交流及推介活动。
截至目前,全省文化企业达6090家,通过政府引导,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取得较好成效。“十三五”以来,签订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11个,签约金额11.45亿元。先后实施了西宁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尖扎文化创意产业园、热贡艺术文化产业园、茶卡“天空之镜”特色文化产业园、玉树康巴藏文化产业园等21个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2017年我省13个项目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390万元,引导撬动社会投资10.6亿元。
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现实基础雄厚,机遇千载难逢。旅游部门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青海省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旨在弥补我省旅游业发展短板,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提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我省旅游大发展。2017年,旅游项目总投资拟达262.96亿元,到位资金143.98亿元。向国家旅游局上报2017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24个,其中19个项目被列入2017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这些成绩让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具高质量前行的力量。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并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这是习总书记着眼新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青海省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描画的新蓝图、指明的新路径,是推动青海省未来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省必须加快发展。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就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注重可持续性。对于青海省来说,最快的发展应该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少走弯路,锲而不舍地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稳中求进,主动协调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就要深入理解并推进社会各领域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各行各业都要创造“有效投入”,提供“有效供给”;就要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不仅要吃透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精神,还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面对新形势,紧盯新技术,不断思考我们有什么,我们缺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就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凝心聚力,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共同开创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青海远离内陆、地处偏远,但如果跳出西部着眼全国乃至世界,位置的优劣其实并不明显,若能及时抓住国家重大政策和布局的机遇,及时占据国内国际市场有利位置,青海就可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地理位置看,青海在中国与中亚经济板块中处于中心位置,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战略通道,在“一带一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
从资源禀赋看,青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盐湖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开采条件优越。在未来第三次新能源革命中,青海会因为盐湖资源有很大的发展优势。此外,金属矿產、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储量丰富,岩金、沙金、页岩气分布广泛。
从人文基础看,青海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同中亚西亚各国传统友谊悠久,人民之间交往频繁,回族和撒拉族一直和中亚、西亚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与众多丝路沿线国家文化相通、习俗相近。
从责任担当看,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举世闻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海省作为我国深化向西开放的重要区域,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通道、支点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有条件有基础也有责任有义务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青海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有效途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打好“四张牌”的同时,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探索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只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事,就要大胆去想;只要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事,就要积极去试;只要符合青海实际的事,就要努力去办;只要符合市场规律、有竞争力的事,就要认真去做;只要符合带动产业扩大就业的事,就要务实去干。
青海省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于一身,因此既要筑好生态保护屏障,又要同步实现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探索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化政策对接沟通。主动与有关部委沟通、对接,根据青海省发展实际,找准国家战略与我省发展的结合点,认真研究对接方法,细化落地方案,推进政策创新。围绕融入“一带一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具体建设的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功能定位、合作方向、合作领域、发展目标和举措,谋划一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加快探索与沿线国家地区之间多层次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与各国政府间交流、沟通、磋商渠道和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协作与统筹,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力争取国家相关重点产业项目向西部布局。建立“一带一路”倡议区域推进协调机制,建立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消除政策壁垒,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广泛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及农牧业综合开发交流与合作,建设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基地,支持盐湖化工以及藏毯生产和高原生物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
当然也要看到,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青海省发展中还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体现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