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张璇 彭兵转

    摘 ? ?要:“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众多的西方文化与思想,高校外语教学工作者应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大力发挥该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从“跨文化交际”与课程改革的内在联系谈起,探究二者间的融合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思政;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31-02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于指出,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外语课堂,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只有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上才能得以完美实现,因为跨文化交际可以使语言使用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包容本民族及他民族的文化[1]。而弘扬中国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为“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做好准备,这也是实现外语教育的根本价值。然而就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而言,存在着较为普遍且严重的授课不均衡问题,教师大多是侧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却轻视本族语言和文化的熏陶,侧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却往往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不均衡将直接导致学生重西方而轻本土,长久以往必然会间接地阻碍中国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提出告诉我们不仅要让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外语交际能力,还要让他们具备民族文化素养[2],将中国特色弘扬到世界各地。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将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价值观作为改革的方向,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全面实施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二、“跨文化交际”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观。过去,高校教育讲究的是单一的“思政课程”,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发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示以来,“课程思政”转变了高校教育工作研究者的教育觀念[3],可以说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大学的所有课程中,课堂承载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蕴含着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使命和作用[4]。这就要求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大学英语的课堂中来,深入探索和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思政在英语课程中教书育人的根本作用。“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课程中极为有代表性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懂得批判性地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把所研究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随着中国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发生的碰撞,使得现代的大学生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思想冲突和矛盾,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恰当的时机帮助大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思政应设点满足学生不同的思想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与课程思政有着牢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跨文化交际”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有其特有的优势所在的。第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对西方的人文往往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中国日渐增多的跨国贸易背景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相当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会很高,这有利于教师寓教于乐式的教学,即使谈及比较严肃的政治问题,学生也能易于理解。第二,在课程内容上,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涉及到西方人在处理事情上的习惯,有些可能同我们不谋而合,有些却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不仅要讲西方的习俗,还要讲中国的习俗,传播传统文化,教会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在跨文化对比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

    (一)教学目标融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双重要求

    课程思政不仅要摆脱过去的只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同时注重课程的文化性诉求,实现外语教学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本质目的。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强其文化功底,深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比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与差异。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其创新性思维,积极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二)课堂教学引领文化信仰的认同与英语技能的提升

    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就是要使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有能力理解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以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在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听说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和要求学生用英文做一小段的新闻演讲,新闻的内容不限地域,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事,又可以学习到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活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了两年,效果颇佳,以前不关心时事的学生,现在每天必做的事是打开China Daily或BBC News等公众号翻看最新新闻,经济、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等话题都会有所接触,感兴趣的还会继续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如果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还可以开展辩论赛等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英语语言的产出,还能有效地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最终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在读写教学方面,可以推荐学生熟读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比如林语堂先生的《风声鹤唳》就很值得学生一读,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英文版也是林语堂先生的自译,同一内容同一作者,在拜读了中文之后再细细地品味它的英文,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笔者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常给学生布置的一项课后任务是用英语写一段中国神话故事,篇幅可以不长,但当学生动笔写时却发现难度很大。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语境意识需要大幅提高,不能只有“世界眼光”而没有“家国情怀”。

    在翻译方面,笔者常建议学生关注国家总理和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和答记者问环节,那里常见一些字、词、句,甚至是成语、典故、文言文的翻译,这些翻译技巧和翻译手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中英文对照学习,还可以在课堂模拟答记者问的环节,让学生认真阅读和了解“新中特”治国理政思想,从中外媒体的报道和评论里锻炼其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测评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大學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和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往往与其跨文化观念和行为紧密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过一种知行合一的测评体系,其中,“知”和“行”分别是指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5]。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测评分为两种,分别对应“知”与“行”的考查。首先是第二课堂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所学“西方的餐桌礼仪”,布置第二课堂活动为:查阅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并对比中西方差异。其次是社会实践评价,这是一种以教学产出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比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邀请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一起体验包粽子,在此活动中,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授和展示给外国人看,既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便是课程思政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重要性体现。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思政课程建设,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自身的文化与思想,使其在开拓视野的同时,积极辩证地认识外部世界。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更应努力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中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兵转,姜毓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言主观性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

    [2]彭兵转,林紫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

    [3]邬舒群,杨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问题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

    [4]袁艺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交际,2019,(20).

    [5]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张璇(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用学、英语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外语教材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研究”(2020HL

    0001-YBK);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2019HL0001B);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ZGWYJYJJ10Z006);2019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观性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GJB1319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