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公孙弘的智慧

    内容摘要:司马迁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人物为核心,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统治下的三千多年间的历史,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秘书型人才,如李斯,萧何等,而汉代的公孙弘同样是一个传奇性的秘书人才。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公孙弘的智慧,希望通过分析公孙弘身上存在的智慧,给予现代秘书从业人员一些启示。

    关键词:史记 公孙弘 秘书之才

    秘书是以领导为核心的辅助性综合工作人员。我国对“秘书”这一名词的界定出现的很晚,但实质上我国的秘书工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官员的分工不是特别明确,他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辅助帝王,参与决策,因此,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现代秘书的缩影。公孙弘是《史记》里面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是西汉以儒生荣登相位的第一人,却无明显建树,常被排除在决策圈子之外。不过,他能够在汉武帝时期成功保全自身,并且让汉武帝对他始终十分信任,直至官拜丞相病终,十分了不起。王莽推崇公孙弘勤俭节约,班固写《汉书》,公孙弘在儒稚的第一位。本文以《史记》中刻画的公孙弘为主,辅之以《汉书》中公孙弘的形象,分析公孙弘的智慧带给我们现代秘书人員的启示。

    一.大器晚成,“曲学阿世”的公孙弘

    公孙弘和姜尚一样,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史记》记载公孙弘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四十多岁才学《春秋》杂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孙弘的家境是很好的,至少不是普通的农户,因为他四十多岁可以不事生产,专心读书。而他读的书是《春秋》。《汉书》记载,董仲舒少时也学《春秋》,《春秋》微言大义,里面有大智慧。四十多岁,养过猪,在不惑之年仍然可以发奋读书,可见公孙弘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

    辕固骂他“曲学阿世”。但汉武帝刚登帝位的建元元年,公孙弘被征召做官,出使匈奴,回来报告情况,惹怒了汉武帝,让汉武帝觉得公孙弘没有能力,公孙弘就告病辞官了。作为一个拥有大智慧且人生阅历十分丰富的老者,他在做官前定多方搜集汉武帝的脾性和喜好,出使匈奴后他也知道汉武帝喜欢听什么。但他没有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回复,这足以证明他跟“曲学阿世”之徒有根本的区别。之后的元光五年,汉武帝征召文学博士,国人很坚定的推荐他,也足以证明公孙弘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而汉武帝让公孙弘去巴蜀之地视察,他回来之后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显然汉武帝也不是这么认为的。这足以见得,公孙弘虽然深谙与领导的相处之道,但他有自己的坚持,并且善于给领导提意见,这种品格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勤俭自持,目的明确的公孙弘的公孙弘

    他做事讲究策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征召文学博士的策论,主考官看来不是好文章。《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记载,公孙弘的对策全都是关于仁义礼智信方面的内容。但显然公孙弘知道,讨好主考官不是最终的目的,让汉武帝满意才能“盖棺定论”。于是他并没有去迎合主考官的意思,而交出了一份让汉武帝十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我们做事情要讲究策略,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让领导满意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公孙弘这一点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公孙弘还身居高位,节俭自持。汉武帝时代,奢靡之风日益盛行,但公孙弘却可以时刻保持清醒,这也是现代秘书必须要学习的地方。秘书长期跟在领导的身边,旁人没办法直接跟领导接触,大事小情都喜欢找秘书,秘书腐败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隐患,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都讨论过这个话题,很多领导秘书落马的惨痛教训也时常给我们敲警钟。公孙弘有过在海外放猪的经历,这使他有了跟社会底层接触的机会。等到他位极人臣之后,仍然穿布衣,食不重肉,不为富贵迷住眼睛,时刻保住清醒的头脑。他对人很好,俸禄都用来救济他人,家里面什么都没有剩余的。班固和司马迁都对他的节俭助人加以肯定。《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曰:“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陛下安得闻此言。”《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曰:“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陛下安闻此言?”公孙弘此举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领会领导意图,滴水不漏的公孙弘

    公孙弘身上最该学习的地方在于,他很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并且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在史学家们的眼里,不免落得谄媚的评价,但这些恰恰是当代秘书从业人员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史记》记载,公孙弘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事情,让汉武帝自己决定选择,不肯当面驳斥和争论。他曾经和公卿们事先约定好要向皇帝谈论某个事情,但他看出了皇帝在这个事情上的态度,临时变卦,顺从了皇帝的意思。汲黯说他不忠,诈而无情实,但皇帝诘问公孙弘的时候他却答“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越发的让汉武帝信任他。元朔三年,公孙弘做了御史大夫,那时朝廷和西南的关系很好,公孙弘认为西南是无用之地,屡次劝谏汉武帝。汉武帝让人质问公孙弘,公孙弘便改口:“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汉武帝很是满意。《汉书》也同样记载了这两件事情。汉武帝雄才大略,李陵追随他立下汗马功劳,最后也不得善终,公孙弘一介布衣,为何能在朝中立足?他和汉武帝政见不一,汉武帝不见得能听从他的意见。他顺着汉武帝的意思,逐渐得到信任,保全自身之后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大仁。

    公孙弘为人谨慎,从不轻易的罪人,滴水不漏。汲黯在说他的坏话,公孙弘从不打击报复。汲黯讽刺他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他也不反驳,只用管仲和晏婴的例子,明明白白的在汉武帝面表明自己,还夸奖汲黯。领导看见下属被冤枉了不解释,还处处为对方为自己着想,怎么会不欣赏?于是,汲黯的话非但没起到作用,反而让汉武帝越发信任公孙弘。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失败,朝廷追查,公孙弘病中怕有人会借机诬陷,就向皇帝上书,反思自己,要求辞官回乡。汉武帝不仅没有答应,还放了公孙弘的假,赐他很多东西,他病好就上朝了。别人在领导面前诋毁你,怎样化解危机并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在事态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怎样转危为安方面,公孙弘的为人处世,很值得秘书从业人员的学习。

    四.结语

    司马迁是出身正统的史学家,以一个文人的心态,跳出官场,不计实际情况,对公孙弘的圆滑处事十分看不起,自然很不屑公孙弘的为人处世。所以在他笔下,公孙弘虽有优点,但瑕掩住了瑜,《史记》中刻画是口蜜腹剑,排除异己的阴险小人,一个没有自己主见的跟着皇帝走的墙头草。班固就更考虑实际情况,他的笔下,公孙弘出身低微,谨小慎微,虽然不怎么光明磊落,但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但公孙弘一介布衣,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朝堂上存活下来,位及丞相,寿终正寝,荫及后代子孙十分不易,对于后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值得我们尤其是秘书从业人员借鉴。不然家室显贵为汉武帝立下汗马功劳的李陵下场怎样?红极一时也是汉武帝跟前的红人的酷吏张汤最后又如何?固执迂腐的萧望之如果活在汉武帝时代,能在皇帝跟前待几天?秘书跟领导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公孙弘的处事圆滑但又不失自我,得领导信任但又能保全自身,为人处事谨慎而又不失方法。严守心中的道德底线,不越距。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09.

    [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16.03.

    [3]李静.公孙弘在史记和汉书中的同与异[N].文学教育.2016.01.

    [4]张龙泉.“曲学以阿世”的公孙弘[J].文史杂谈.2002.06.

    [5]孟祥才.论公孙弘[J].管子学刊.2001.04.

    [6]宋燕萍.重评公孙弘[J].山东大学学报.1999.02.

    (作者介绍:王灿,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秘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