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课堂——多维能力”的公共经济学课堂教学体系创新

    王欣亮 刘飞

    摘要: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应体现学科特点,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符合专业和现实发展的需要。针对现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素材、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多元课堂——多维能力”为思路,创新课堂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课堂教学;多元课堂——多维能力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处于学科平台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在理论上为分析公共管理相關问题提供了经济学研究视角,而且要求掌握和熟悉我国各级政府现行的财政分权机制,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发展问题及趋势。

    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应体现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公共经济学的学科逻辑起点来自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在生产领域、分配领域、公共产品领域以及宏观领域存在失灵表现,需要公共部门进行干预,从而构成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新公共管理认为信息不对称及理性人假设,会降低公共部门效率,需要引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及市场组织的管理模式,对公共管理进行流程再造。这决定了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既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公共部门规制提供理论依据,也需要关注公共管理的专业定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第二,公共经济学教学方式应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公共经济学的教学需要结合模型及数学工具进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理基础,但是,公共管理类学生以文科为主,先修课程基础较弱,导致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此外,公共经济学是致用之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共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进行公共管理工作提供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和解决方法。这要求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未来进入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以符合专业及现实发展需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希望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学习,理解、认识、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因此,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应采用“拿来主义”,照搬西方的理论体系,而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突出时效性,彰显中国特色,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

    公共经济学教学的问题分析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凌乱,导致理论掌握能力不足。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阶段教材门类众多,有的直接翻译国外著作,有的以财政学为主体,有的以政府部门经济学为框架。虽然教材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源于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逻辑脉络的理解差异,但是,教学内容的凌乱可能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欠缺,特别是对于现实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时,理论支撑不足。

    第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致理论分析能力不足。目前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主要表现为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反馈和互动,不仅导致由于学生不清楚课程学习目的,陷入考前突击背诵,因考而学的误区,而且,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学、如何学、如何用等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升理论分析能力。

    第三,教学素材更新不足,导致实践运用能力不足。公共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需要为公共管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传统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重书本轻实践,限于教材版本的滞后性,教学内容未能体现时代发展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教学内容固化,对案例库建设不足或更新不够。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共部门的重要作用,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与我国实践相结合,从具体实践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四,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导致实践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公共事务管理的难度不断提升,这也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定价、外部性规制、税制改革、公共资源配置等问题,这要求学生从只关注理论概念学习转向实践运用,能够通过现实发展中的表面问题,分析其中蕴含的理论问题,进一步将课本理论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有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公共经济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元课堂——多维能力”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

    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现阶段教学问题和现实需要,以“多元课堂——多维能力”为思路,以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为原则,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以期发挥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理论支撑与实践应用引导作用。

    第一,以“公共经济学日常教学课堂”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掌握能力。日常教学课堂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部分展开。在理论部分,分别对应市场失灵的各部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坚持市场万能论,即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在现实发展中,市场在部分领域失效,这些都应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脉络,包括“市场在分配领域失效——福利经济学”“市场在生产领域失效——外部性理论”“市场在公共产品领域失效——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在宏观领域失效——政府干预理论”。在日常教学课堂,依托详细制定的讲义与教案进行理论教学,以强化学生理论掌握能力。

    第二,以“公共经济学微课教学课堂”为支撑,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微课教学课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具体概念辨析,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选择等,结合动画、访谈等方式,多维度解析概念涵义。二是理论问题分析,包括“财产权保护的作用”“公地悲剧及解释”“该由多数人决定一切吗”“投票比经济自由更重要吗”等内容,直观展现不同学者的观点,对比分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三是现实问题讨论,包括“医保价格是如何提高的”“‘黄牛党有合理性吗”“找工作缘何会更难”等,通过对统计数据、民众观点等的直观呈现,深化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依托微课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创新教学方式,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可实现反复学、多次学,以提升学生接受度,而且以形式创新提升学生的接受度,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基本理论知识点进行细致剖析,强化学生理论分析能力。

    第三,以“公共经济学现场教学体系”为驱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课时,对财政局、发改委、税务局等教学合作单位进行调研,依托现场教学,结合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公共选择、公共规制等理论,解释和梳理现代财税体制发展演进及变动趋势,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学术论文撰写等多种方式,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俊英.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生中的教学研究[J],理论观察,2013(3).

    [2]郑建明, 顾湘, 杨杨.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学习兴趣激发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00(030):262-264.

    [3]张志,龚建.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J],学理论,2013,000(018):243-245.

    [4]孙健夫.MPA案例教学的认识与体会——以“公共经济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5]周业安,王一子.正在转型的公共经济学——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讨论[J],教学与研究,2017(1):73-8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编号:JX18075)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王欣亮,参与人:刘飞,马子博、王铮、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