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研究

    王世谊 周琴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简称“三不”)建设的总要求是基于长期反腐败斗争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三不”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包含的是法律、道德、制度的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高度重视新时代“三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三不”体制机制一体推进的实践路径是:健全问责机制,强化“不敢腐”的自律;加大制度供给,内化“不能腐”的自省;完善思想建设,深化“不想腐”的自觉。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新时代“三不”一体化推进的灵魂,就是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一体化的全过程,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一体推进

    中图分类号:D262.6?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4-9170(2020)05-0001-1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反腐败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要抓手,一体统筹、全面规划、逐层实施,提出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下简称“三不”)的总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1]一体推进“三不”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三不”是有机辩证的整体,体现了内因和外因、自律和他律辩证关系,具有系统性。它包含的是法律、道德、制度的逻辑。一体推进“三不”建设,从逻辑上看,是内因与外因、自律与他律的相互作用。“三不”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把握好治理与防治、短治与长治的关系,既善用治标的利器,又夯实治本的基础。[2]对于“三不”需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不断学思践悟、贯通运用。一体推进“三不”工作,重点解决反腐败斗争工作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是治理与预防并重,它回答的是如何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强调腐败治理的体系建设。在实现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腐败治理的高质量,它看重的是质量,着重的是成效。本文围绕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问题作一探讨。

    一、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的客观条件

    进入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定压力,具备着复杂性、不稳定性,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重大任务。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3]。他强调,“三不”具备整体性,必须统筹联动,增强总体效果。这一论断对当前党的政治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当前反腐败斗争工作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党面对“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继续一体推进“三不”,深化标本兼治,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4]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秉持坚韧不拔的意志,以永远在路上的信念奋进。构建一体推进“三不” 体制机制,深化标本兼治,从打好反腐败斗争的硬仗的信念出发,打牢治本的基础,用好治标的利器。

    (一)历史必然: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有利条件

    1.“不敢腐”的政治氛围已经呈现。(1)“不敢腐”源于我们党反腐败的历史传承。 “不敢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惩治,重点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不断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坚决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治标为治本赢得了时间。(2)“不敢腐”源于不断加强作风建设。2012年,中央以作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审议通过八项规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精准发现问题、持续高悬利剑,对“四风”问题重点查处,着力防止“四风”反弹。特别是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的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分5批通报曝光31起典型问题,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1万起,处理党员、干部8.6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6万人,[5]连续公布的数据不断强化“不敢腐”,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得到迅速转变。(3)“不敢腐”源于不断加强巡视监督。巡视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先后23次研究巡视工作,确立巡视工作方针,决定实行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6]强化监督制约,共开展12轮巡视,巡视277个党组织,首次实现一届任期中央巡视的全覆盖。[7]中央常态化地开展巡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不敢腐”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扎紧制度笼子,制定修订中央党内法规90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更好的在全社会营造“不敢腐”的政治文化氛围。

    2.“有腐必反”的高压态势已经形成。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断形成在于惩治腐败的力度与深度不断加强。高压态势就是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上占据主动,就是有腐必反。截至2020年1月,全國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5万件,全国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3.8万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万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4900余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1万起,处理党员、干部8.6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6万人。[5](1)“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查办大案要案。“老虎们”除了没有职位上的安全岛,也没有年龄上的安全期。纪委监委机关对周永康、孙政才、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120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立案侦查,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的猜想。201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违反政治纪律案件1.8万件,处分2万人,其中中管干部23人,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2)“拍蝇”零容忍。地方各级纪委监委机关重点惩治“微腐败”,尤其对涉及基层群众利益关系人民安危的“蝇贪”进行了重点查处。在涉及“三农”资金、拆迁补助、救治帮扶、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行业与领域进行了专项督查与治理。自2019年以来,全国纪委监委机关启动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查处,开展基层扶贫干部专题工作警示教育活动,对“蝇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破所谓“法不责众”的观念。

    3.“有案必查”的威慑机制已经构建。惩治腐败形成有效威慑。对腐败现象的治理,既有惩罚的严酷性,更在于被查的不可避免性,这是“不敢腐”的落脚点。“有案必查”的威慑可以倒逼干部正确认识权力、谨慎使用权力、避免滥用权力。“威慑”二字对于政府而言,就像汽车的安全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这是“不敢腐”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各级纪委监委机关以具体线索为依据,做到了有案必查、涉腐必惩,构建了反腐败的重要威慑。[7]2017年初,中央根据当前的形势,认为腐败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治理,之前“不敢腐”的任务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势头初步构建,“不想腐”的目标正努力实现。

    (二)时代召唤:治“标”更治“本”的时代要求

    1. 加强权力制约,需要依法依规行政。“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8]腐败问题的多发,是制度不完善,行政过程中有法不依,权力过大且过于集中造成的。“不能腐,就是要以法律、以制度、以规章来明确权力的边界,用法治代替人治。”[9]从反腐败治“本”的角度来看,这需要我们完善制度,成为自觉依法行政的典范;需要我们在治理方式上选择法治方式,在依法行政中对党纪国法的严格遵守;需要我们做到德法共治,坚守法治思维的执政理念,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融合,将依法依规行政落实到基层。

    2. 加大权力监督,需要畅通监督渠道。大数据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一个成果。网络监督是扩大公众监督的一个有效的渠道,要将权力装进数据的笼子,搭建互联网、大数据监督平台,在海量数据中进行筛选、聚焦有用信息,确保网络监督的实现途径、范围、深度、信息的来源验证与正确使用,加强信息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大数据技术将政府内、外的各类数据信息整合,搭建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从而达到信息的广泛利用,并通过信息公开,增强政府透明度,强化监督,充分利用政府内部自我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的力量加强权力监督。

    3. 加快制度建设,需要扎紧制度笼子。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反腐斗争的实践来看,腐败案件往往发生在制度的“间隙”中,让权力寻租形成一定的可能。要建立不能腐的机制,就必须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就必须要加快立法,让制度之间逐步减少间隙,织好制度的笼子。通过改进制度建设来扎牢制度的笼子,要增强和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实现“治权”系统的高效运行,压缩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

    (三)乘势而为:形成合力打造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1.“不敢腐”是“不能腐”的前提,重在惩治。不敢腐的落脚点在于惩治,强调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把腐败念头扼杀在前,以“威”来遏制腐败蔓延。不敢腐采用的是靶向治疗,削减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尤其是针对目前新时代仍然有腐败行为的犯罪分子。不敢腐的重点是关键岗位的监督,强化对权力较大、资金充裕的“高危”部门的监督,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關系网,坚决查处存在腐败现象的单位与个人,重点打击职务违法犯罪,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加大廉政教育力度,督促党员干部知纪律、存法律、讲政治。

    2.“不能腐”是“不想腐”的保障,重在制约。制度不完善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以制度制约权力,避免权力过大,过于集中,是权力制约的有效方式。“不能腐”就是从制度层面入手,从权力的源头找寻制度依据,用科学有效的制度约束权力,加大反腐败的制度创新,为权力套上制度笼子,对不敢腐划出红线,对不想腐提出倡导,为不敢腐、不想腐提供有力支撑。[10]不能腐就是要把制度的笼子真正扎牢。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制度供给,制定修订相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比如,通过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管党治党突出问题和失责违纪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范。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及时梳理调查研究与基层巡视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和漏洞,不断修改现行制度,做到以案促改。

    3.“不想腐”是前两者的防线,重在自律。思想防线是抗拒腐败的最后一道关卡,公职人员的“想不想”是反腐败制度制定与执行的最后防线。“不想腐”折射的是价值取向,要做到“不想腐”重在自律。对于公职人员,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要抵制物质诱惑,以廉洁为荣,不断锤炼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律就是对于物质诱惑的自我控制与约束。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在五分之一的利润面前,就能活跃起来;在一半的利润面前,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一倍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三倍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2]不想腐,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让公职人员能够自我意识到要经得起各种诱惑,能够扛得起公权力带来的责任。

    二、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的成功经验

    “三不”体制机制逻辑严谨,内容丰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3],“三不”并非阶段的划分,更非环节的割裂,“不敢腐”强调的是组织约束,重在依法治理,落脚点在惩治,形成威慑;“不能腐”强调的是纪律约束,重在监督,落脚点在制约,不断巩固;“不想腐”强调的是思想约束,重在自我觉悟,落脚点在党性修养,形成廉政文化,是前面两者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三不” 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保持威慑:查办了一批典型违法案件

    1. 重点查办大案要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案件的查办。2020年1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两则通报:“全国人大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陕西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陈国强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陈国强为首次被通报。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先后有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力军,河北省委原常委、副省长张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接受审查调查。重点查办线索清晰集中,经济问题较大,政治行为恶劣的腐败案件,反腐败的力度始终不减。

    2.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近年来,党中央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各地查办了一批典型违法违纪案件,纠正了大量行业部门不正之风。既重点查办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腐化堕落、官商勾结等案件,也十分重视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2018年,以江苏为例,全省共立案3万余件,采取留置措施近500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近3万人,持续强化“三不”氛围。[10]只有严厉惩治腐败,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才能焕然一新。

    3. 持续净化政治生态。腐败问题关系群众基础,会伤害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在意的事情作为反腐败问题的出发点。2018年以来,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一字之差,充分说明我们不但要治标,而且要治本,既要铲除黑恶势力这个具体对象,同时也要铲除滋生黑恶势力的社会土壤,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提升群众对扫黑工作的满意度。

    (二)高度重视:形成了成熟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1. 各级党政齐抓共管。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党政领导班子党风廉政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的主责主业。同时,全国各地充分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在反腐败工作中的责任与地位,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明确要求。对各级、各部门的党政领导,全国各地均采用了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的辦法,对各条廉政要求与反腐措施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具体责任,强化干部的责任担当。

    2. 各级纪监机构精心组织。近年来,全国各地党组织以清晰的制度建设为脉络,把制度建设融入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当中,重点梳理了主体责任不力,工作失职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各级纪监监督的典型案件,分析整理工作中的重点案例。各地纪监机构普遍实行基层党组提出监督意见,让相关单位做到对标对表抓整改,逐级逐条抓落实。

    3. 各级领导班子认真履职。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服从稳定大局需要,在反腐败工作中,认真履职,善于作为,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党的十九大后,全国各地先后完成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建立,巡视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两个责任”的划分。结合党纪党规,制定出台实施办法,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三)加强监督:构建了权力运行制约的内控机制

    1. 明确权力行使的边界。权力边界是指权力的行使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公权力具有天生的强烈的自我扩张性,其行使的空间必须有边界。西方古典学者孟德斯鸠曾说过,权力的滥用容易发生在有权力人的身上,他们会把权力用到极限方可休止。明确权力边界,就是要坚持依法用权、阳光用权、权责一致、权力运行受监督以及制度执行有力的原则。从2017年起,全国各地政府先后在官方网站建立权力清单一栏,对国家机关以及地方政府的政府权力进行了公布,并邀请社会监督。

    2. 优化权力管理的内容。近年来,全国各级党和政府科学优化权力运行结构,重点明晰了权力的运行流程。在权力使用前,各地集中解决当前权力运行中突出存在的决策权与执行权重叠的问题,同时构建了领导集体内部构建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格局,并本着简政放权的原则和思路,积极推行权力运行流程公开化。并对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的运行进行了规范,摸清了行政权力底数,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权力运行流程。

    3. 健全权力制约的机制。各级政府从“坚持依法用权、阳光用权、权责一致、权力运行受监督、制度执行有力”的原则出发,立足于优化权力运行结构,打造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维度上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机制。具体而言,全国各地先后从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并保障各项制度落实的机制和条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并明确相关领导责任,大力推进监督管理网络建设。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对问题责任人加大追究力度,并落实问责机制。三是努力克服制度“虚化”和“空泛”的问题,全面落实反腐败目标责任分解,切实强化阶段检查和定期考核,从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权力制约机制建设。

    4. 加大监督技术的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加大纪检监察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纪检监察部门大多重新改版、建设了网站,对在线信访等板块进行了优化。政府系统还建立了政风行风热线制度,定期接受群众的意见反馈。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全国各地建设了优良的网络环境,不断扩大监督渠道和信息利用。网络监督是扩大公众监督的一个有效的渠道,全国各地在具体实践中,确保网络监督的实现途径、范围、深度、信息的来源验证与正确使用,加强信息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政府内、外的各类数据信息整合,搭建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内外数据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从而达到信息的广泛利用,通过信息公开,增强政府透明度,强化监督,利用政府内部自我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的力量。

    (四)完善制度:改革创新党风廉政建设体制

    1. 完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重点对反腐败制度体系进行了完善,通过结合党纪党规,细化出台了各项管理办法。例如从2009年起,全国各地就对改革开放以来纪检监察部门出台的制度进行了集中梳理,对具体文件进行了废、改、立。同时,在体系建设方面,各地先后建立了腐败防控体系,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不断提升腐败治理能力和水平。各地普遍将各类碎片化的反腐败制度与文件,本着“提质增效,构建体系”的目标进行了完善,制度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形成了涵括六大方面、近百个文件的体系,堵上了因制度脱节造成的漏洞。

    2. 健全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对纪委监委派驻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规范。全国各地纪委监委采取压实责任、常态充电、组团捆绑、警示提醒、精准定位、充实人员等,进一步激活派驻机构工作活力,提高派驻机构监督实效。各级纪委监委在文件中对派驻工作的总体要求、机构设置、组织领导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明确分工与任务,即省级派驻机构重点监督省管干部,地市级、县区级派驻机构重点监督市管、县管干部,并有专门的工作预算,既强调“派”的权威,更强调“驻”的优势。

    3. 优化巡视制度。巡视是纯洁党风政风的“净化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巡视这一党内监督方式,已经成为管党治党的利器。目前,全国已经顺利实现了全国厅级以上单位的巡视工作全覆盖,至2019年底,全国各地已经确保巡查全覆盖处级以上单位,确保了巡视工作无盲区、无黑洞、无漏洞。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和三大贿选案: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中发现线索的。在制度建设方面,全国各地在2017年颁布了巡视工作的细化条例,成立专职巡视单位,对各级党组织全面巡视,以巡视正风气,用担当汇民心。

    三、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当今中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仍然不少、腐败增量仍在发生。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注意把握形势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长效化建设的思路,应顺应反腐败工作的自身逻辑,从具体路径出发,确立现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形成具有各地发展特色的具体举措,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标本兼治。

    (一) 坚持零容忍,强化“不敢腐”的自律

    1. 始终保持有腐必反的高压态势。(1)靶向发力遏制“多发势头”。靶向就是指反腐败工作要从精准的概念出发,做到较高的查办率。类似于癌症治疗的靶向效果,做到有一查一,有腐必究,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重大腐败案件。这里的“较高”按照新加坡反腐败的经验而言,需要保持在95.2%以上的案件查办率,从而做到精准与靶向。从理性人的假设来看,腐败的潜在对象,因查办率较高,付出成本太大,在腐败行为发生前,会倾向于阻隔腐败。(2)依纪依规推进“精准问责”。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机制。执行是反腐败工作的落脚点,更是难点。按照发达国家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来看,从组织机构上,反腐败部门会专门划分成三个单位,即调查、决策、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对于反腐败斗争的机制建设中,尚未独立设置专门的执行机构。建议参照法院系统,设立专门的“执行局”,确保案件的执行,做到问责的有效性。(3)重点处理“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腐败产生的影响极大,破坏极深。处理“关键少数”的腐败,应该对腐败案件“特事特办”,要比一般案件处理更为严厉,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建议借鉴新加坡对于领导干部反腐的有效经验,该国《预防腐败法》授予了反贪局实施强有力措施调查领导干部的权力。(4)从严监管重点领域。重点领域的腐败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政治负面效应。深化标本兼治,要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1]因此,要围绕上述领域的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不断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

    2. 坚持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1)强化关键岗位风险排查。“三不”一体化推进,要区分岗位,有的放矢。要重点围绕管人管财管物的关键岗位,每年开展定期巡查,从责任意识,权力运作、监督渠道三个方面进行重点防控。同时,上述岗位建议派驻纪检常驻代表,对其账目进行定点抽查。建议建立重点岗位反腐败监督的绿色通道,确保群众监督的信息畅通。最后,对于重点岗位的人员,应该进行每年一次的“政治体检”,确保重点岗位的健康与稳定。(2)构建信息技术监督系统。要加大网络技术与信息平台的使用。采用“互联网+反腐败”的建设思路,借助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综合反腐系统。应当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契合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纪委监委系统的深入应用,加强跨平台跨部门的反腐败平台的建设,建立领导干部的电子档案,实现腐败预警系统、内部跟踪监控系统、网络监督分析系统等全过程监控。可以借鉴阿里巴巴公司建立的公民信用积分系统,采用大数据的评价办法,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评分,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提供落地的技术方案。(3)定期开展述廉与财产申报。探索建立述廉与关键岗位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述廉与财产申报就是让领导干部公布自己的经济情况,加强政府内部与外部群众对干部的监督,让政务人员的工资、绩效以及自己行政服务的过程与内容,以及有价证券、股票、期货、基金、投资型保险等金融理财产品的申报,都做到透明可视,让述廉与财产申报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利器。

    3. 坚持腐败问题的源头治理。(1)严防行贿犯罪。腐败源头主要是从腐败发生的“元问题”出发,这一根源的重要因素在于利益输送,即行贿。全国各地要立足于腐败源头治理,形成风清气正的廉政环境,必须做到坚决打击行贿犯罪。这需要各地以建设廉洁政府为契机,解决好行贿的调查难、立法难、追究难的问题。要全面开展治理行贿的专项行动,对行贿者进行专项打击,在查处的过程中,避免“法不责众”的现象,对于行贿者牵连到的个人与单位,一律给予查处。(2)深挖腐败线索。获得腐败线索是保障“三不”的前提,对于线索的获得,应该高度重视。要畅通信访举报渠道,通过信访信息系统平台设立反腐标识,全面、及时、快速受理汇总群众相关举报、投诉,进一步拓宽线索渠道。要发挥巡视巡察作用,纪检部门可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调研座谈等方式,对各单位与部门进行巡视了解,查找线索。

    (二)加大制度供给,内化“不能腐”的自省

    1. 以建立基层法治型政府为出发点。(1)建立基层工作的制度体系,行政有法可依。要从将基层“微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这一思路出发,打造各地基层政府工作的制度体系。本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努力实现基层行政工作依法治理的常态化,疏通全面治党的毛细血管,打通基层政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有力推进“不能腐”向基层延伸拓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把标准化的思维,贯穿在基层工作当中,多采用督察的办法,把依法治理落脚于工作的细节,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2)完善基层行政的工作流程,行政遵从程序。要重点抓好基层行政的标准化建设,订立基层工作的标准作业程序,不断创新,完善提升,推动程序化管理,上档升级。要从公开、监管、监督三方面入手,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探索基层行政工作标准化建设新途径。探索推广电子公开查询系统、有线电视专用频道公开系统,使行政工作从“随意”中走下来、从“人治”中走出来,实现公开化、规范化、即时化、便捷化。(3)培养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行政恪守底线。基层社会是产生法治困境最为集中的区域,要塑造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建立基层法治型政府。要在基层建立自下而上的法治模式,形成依法治理的法治意识,在基层各级组织中逐条逐级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基层法治政府,让基层干部时刻具备守法律底线的意识。

    2. 以建立权力内控机制为落脚点。(1)完善上级巡视制度。制度建设应该与时俱进,要通过创新巡视与督促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将巡视的利剑磨炼得更加锋利。巡视不只是剑指个人的贪腐,也充分揭开了一些地方政治生态严重恶化的问题。要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于“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要强化政治监督,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2)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公开是民主的前提,更是监督形成的基本要件。办事公开,就是要开诚布公,让权力透明化,向群众公开权力运行的过程。当前,网络舆论监督日益兴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快,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权力监督,加快权力运行的透明性,加强办事公开,就显得尤为迫切。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11](3)完善群众监督制度。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1]。全国各地应该加快政府部门“基层化”改革,让机关干部下到基层,联系基层,熟悉百姓,弘扬为民解难的实干作风。同时,根据中央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要求,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形成新型的群众监督手段,建立群众信息反馈的数据库,对各类腐败线索加强科学化统计与分析,严惩扶贫民生领域腐败、涉黑腐败及“保护伞”,真正做到“不能腐”。

    3. 以完善权责清单制度为着力点。(1)以简政放权为原则和思路。当前,“不能腐”实施的瓶颈,集中表现在权力事项过多造成的监管困难和公共服务领域服务职能薄弱。要从权力事项的“瘦身”出发,减少权力运行过程,降低行政成本,对冗余环节进行裁撤。在建立权责清单制度上应当突出重点,突出权力监管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职责的设计,并以此形成倒逼群众监督,加大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新局面。(2)解决决策权与执行权冲突的问题。对于决策层面,要加大责任意识培养,避免决策过程中虚化与空泛的现象,对决策层面要进行能够细化的考核。对于执行层面,要强化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对于制度的执行能力,同时要建立执行层面的回馈机制,保障制度的执行顺畅。(3)形成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格局。在决策方面,要发扬集体领导制,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尤其是各级党委常委与全委会的作用,避免“一把手”专权。对于常委会,全委会,党代会的工作职能划分要明确,决策是核心,执行是关键,监督是保障。党代会行使决策权,党委会行使执行权,纪委会行使监督权这样一个制约机制。[12]在执行方面,要落实个人分工负责制,这里的分工负责与全面负责要形成一定的相互监督与相互配合,从而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格局。

    (三)加强思想建设,深化“不想腐”的自觉

    1. 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1)深化廉政警示教育。要通过典型案件强化纪律,把腐败想法消灭于萌芽阶段。要不断加强现身说法的力度强度,让案例说话,给党员干部打上预防针,吃上预防药,时刻保持他们的自省与自律,不断加大警示教育效果,让党员干部时刻抓好自我检查,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心,干净做事,清白做人。[13]廉政警示教育具有接地气的特点,它可以有效触动干部内心,惊醒错误思想,提高自身觉悟,让他们知道,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没有休止符,反腐教育活动同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通过警示教育,不断拧紧思想的阀门,守好内心的底线,让廉政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做到“不想腐”。(2)增强遵章守纪教育。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对于党章和纪律的认识。在干部教育方面,必须让公职人员意识到,纪律必须以遵守作为前提,要敬畏规矩,更要尊重规则。对于上级主管部门而言,要在日常的干部考核中,加大公职人员对于纪律条款熟悉程度、日常工作遵章守紀情况的考察。二是要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廉洁政府建设的基石。在干部的日常教育中,应该把底线教育作为廉政教育的基本,让公职人员明白触犯底线带来的后果与惩戒,让他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对于底线能有清醒的认识。(3)培育廉洁价值理念。廉洁价值理念是“不想腐”的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抓手在于价值观教育,要厚植领导干部的廉洁理念,加大反腐倡廉教育,浓厚廉政文化,强化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树立正气,弘扬正能量。当前,廉洁价值理念的培育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核心在于党的自身建设。树清风必先正党风,树正气必先正官风,培育与弘扬廉洁价值理念,以德治党是先导,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14]要延续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培育廉洁价值理念,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断实现以德治党,净化政治生态。

    2. 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1)以践行“初心使命”的教育为切入点,强化政治信念。要以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为抓手,将集中教育贯穿于经常性教育之中,互通互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加深信念,提高觉悟。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理论武装必须跟上理论前进的步伐,我们党的理论不断在发展完善,党员干部的思想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只有做到理论更深刻、更走心、更务实,才能做好思想建党、理论建党、组织建党。(2)以“筑牢信仰”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升华思想觉悟。要在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中,贯穿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从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入手,把群众的观点,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在思想中。同时,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切实把群众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着眼于身边的小事,群众的急事,人民的难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3)以“为人民服务”宗旨观教育为抓手,提升奉献意识。全国各地应该注重党员干部的宗旨观教育,这是“不想腐”的应有之义。[15]要以发展为关键词,坚持开拓创新,敢于攻坚克难,把宗旨意识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要从增强宗旨意识作为健全制度的出发点,不断完善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群众纠纷,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3. 弘扬党员干部的清风正气。(1)选树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廉政模范。风清气正的廉洁社会需要廉政模范的引领和示范,要选树新时代全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模范,积极发挥廉洁表率的带头作用。(2)传承红色文化里的廉洁基因。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廉政文化的源头活水。要积极倡导党员干部继承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中的廉政基因、廉洁基因,将它们内化于心,积极做廉政廉洁的表率;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保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要求。(3)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故事。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个人品质与治国齐家的关系,只有德行过关,才能达到为官的基本条件。例如被康熙褒奖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以廉政为荣,一心为民,不畏权贵,其事迹在百姓中传为佳话。“三不”一体化建设,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优秀廉政故事,汲取廉政文化力量。在注入廉政文化的因子后,“三不”一体化建设才会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

    结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16]。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建设,就是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执政党的建设规律,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第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事业成败,在于政治方向。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结合主题教育,在持续深入学习上下功夫,学思践悟,把握精髓,领会要义,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责任学,认证掌握新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站稳政治立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政治防线。第二,切实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的最高政治原则、根本政治规矩。重大问题要主动报告请示,确保方向不偏。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强化政治规矩,对“七个有之”高度警覺,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第三,不断涵养良好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中最为关键性的一部分,是党风政风建设的落脚点,更是反腐败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摆在显要位置。我们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生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免疫力。

    综上所述,一体化统筹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必须深刻把握其内在逻辑,加强顶层设计,相互照应衔接。“三不”一体化推进的“总开关”在于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它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因此,新时代“三不”一体化推进的灵魂,就是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秦斌.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敢腐”一体推进机制[N].学习时报,2019-07-12.

    [3] 习近平.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1月16日) [EB/OL].(2020-01-13)[2020-05-20].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113/c64094-31546537.html.

    [4] 本刊评论员.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三不”机制[J].中国纪检监察,2019(16):49.

    [5] 赵乐际.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20年1月13日)[EB/OL].(2020-02-24)[2020-05-20].http://www.ccdi.gov.cn/xxgk/hyzl/202002/t20200224_212152.html.

    [6] 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一集《利剑高悬》解说词[EB/OL].(2017-09-08)[2020-05-20]. 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7/0908/c64371-29523323.html.

    [7] 赵付科,李玲蔚.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56-159.

    [8]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2.

    [9] 牧惠.监督权是根本[J].民主与科学,2004(03):58.

    [10] 蒋卓庆.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J].党建研究,2019(5).

    [11] 杨小丽.基层法治政府建设若干问题探究[J].法制博览,2019(10):115-116.

    [12] 田恒国.关于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09):29-36.

    [13] 任小白.让警示教育成为一种觉悟[N].广西日报, 2018-05-11.

    [14] 倪岳峰.坚持教育、制度、惩治“三位一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N].福建日报,2013-11-18.

    [15] 丁煌.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8-09-09.

    [16]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8日)[EB/OL].(2017-10-28)[2020-05-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责任编校? ?王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