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剧大义 “老凤”新声
智伟
【摘要】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中,广播微(短)剧成为战“疫”宣传轻骑兵,其原因是简便、灵活、易操作,听觉的想象力优势契合疫情特殊时期的传播环境,利于生产的制作和播出,而真实素材构就的内容硬核与融媒体手段的线上线下制作、推广、传播,保证了其具有较强可听性,从而得到更多受众欢迎。
【关键词】广播微剧 听觉优势 短音频 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庚子鼠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地广播频率主导的广播微(短)剧异军突起,成为战“疫”宣传轻骑兵,得到受众喜爱,值得总结和思考。
近些年,虽然广播因适应直播化、移动化、互动化浪潮而再度兴起,且呈现蓬勃发展的活力,但不可否认,广播剧还是没能再现其繁盛光景,似乎已淡出受众视野。然而,在这次抗击疫情的宣传中,广播剧人以微(短)剧的形态,在短短时间里,一大批作品快速制作完成、上线播出,其中不乏精品力作。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制作的《凡人小林》、“云听”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在家门口过年》、苏州广播电视台的《丁丁和爸爸》等。这些作品对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广播微(短)剧在这次疫情防控宣传中为何异军突起,成为广播媒体轻骑兵,由此又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呢?
一、广播剧的听觉优势在疫情特殊时期彰显,简便、灵活、易操作性保证了作品的即时生产和播出
“广播剧同一般戏剧比,具有灵活、生动,反映现实及时,诞生快,花钱少,不受场地约束等方面的优点。它是专门听的剧,虽然眼睛看不见,似有遗憾之处,但它却可以通过语言、音乐、音响这三种声音的结构、编织,唤起人们的丰富想象。”这是广播剧的特性,当这种特性遭遇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其独有的一些优势长处便被激发出来。
首先,操作的及时、便捷、灵活。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又逢春节期间,这个新病毒到底是咋回事,如何做好防控,又该如何阻击,等等,人们迫切需要主流媒体给出报道、指引,而媒体在常态报道的同时辅以剧情化、生动化的演绎,能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很快,一批主题鲜明、生动好听的广播微(短)剧制作完成、上线播出。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与湖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联合制作的微剧《在家门口过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的系列微剧《北京防疫一家人》、苏州广播电视台的防疫系列剧《丁丁和爸爸》等,或以家庭剧的形式普及防疫知识,或通过感人的剧情演绎表现医护人员战“疫”故事,对强化全民抗疫氛围、提振信心起到了很好作用。这些剧大都是各台即时创作且自导自演的,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比如,大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7集系列广播微剧《战“疫”情》就是由大连综合广播的12位主播自编自导自演、在3天内录制完成的。
其次,听觉特有的想象空间。“广播剧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来展示剧情、塑造人物”,“由听觉形象唤醒视觉形象”,它的“最后完成体现在听众的丰富想象里”。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是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疫情防控方式,广播剧正好通过声音塑造听觉形象,把不可视、见不到或不好见、不易见的东西想象化。比如,《丁丁和爸爸》《战“疫”情》中对新冠肺炎病毒知识、商场购物防护措施的介绍,通过设定人物情景对话等方式,让视觉不太好呈现的内容通过想象得以具象化。特别是抗疫故事剧中有关救治最前线的情节和场景,广播剧却可以通过设计剧情,以语言描绘和生动表演展现出来,比如《凡人小林》和《战“疫”情》第一集的《除夕除疾》,两剧中都描写了武汉医院里医护人员紧张救治病人的场景,绘声绘色的演绎给听众搭建起了想象的空间,形成了自己的视觉意象。
二、取材新闻报道,真实、真情成为战“疫”广播剧异军突起的硬核动力
这次战“疫”广播劇中,除了科普和公益宣传性质的类别之外,涌现出一批主题突出、制作精良、耐听好听的微(短)故事剧,如《凡人小林》《在家门口过年》、山东德州广播电台的《一个特殊的元宵节》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这次战“疫”广播剧创作的共性,就是剧情大都来自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或其他方式的真实记录。
奋战在战“疫”一线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所写的悼念“林君”的文章曾在网络热传……“很多这样的小人物,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编导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结合其他白衣战士的故事,于是有了“听哭了”全国千万人的广播短剧精品《凡人小林》。《在家门口过年》也是根据真实新闻素材所改编,某医院医生丽丽在万家团聚的除夕之夜,从救治病房回到家门口却不能进去,蹲在门外吃了年夜饭,然后再奔赴一线岗位。《一个特殊的元宵节》讲述的是山东德州蓝天救援队员元宵节紧急出发、志愿运送援鄂物资的感人故事。山东德州广播电台主播把这一故事用广播剧演绎完成之后,记者还连线采访了故事主人公,进一步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素材的鲜活与真实为战“疫”广播剧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也成就了其直达人心的硬核动力;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剧情,通过声音的真情演绎,辅以音乐、音响等元素,使得广播剧生机勃发、魅力再现。
三、广播微(短)剧融媒音视频,线下制作、线上播出,“互联网+”出新前景
除了前面提到的素材选取与作品创作具有互联网因素外,在作品推广和播出等方面也体现出融媒体特点,而且成为了必需的呈现样态。
在这次战“疫”广播剧制作中,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微短剧形式,单本剧最长不过十几分钟,系列剧每集大都三四分钟,这样的结构除了制作方便、周期快以外,也是打造融媒体产品、进行融媒体传播的需要和选择。疫情期间,各频率在广播剧的创作、录制以及播出过程中,都将融媒体意识和相关做法贯彻始终。许多可视化的环节都进行了图片和视频记录,以此制作海报,形成微信推文,有的还进行更精细些的视频拍摄和编辑,制作可听可看的“视频剧”,在微信公众号和相关平台、端口推送、发布,最终实现线上(互联网)线下(广播频率)两个平台、两种渠道的推广和播出。比如《凡人小林》音视频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推送后,吸引1000多万人次点击观看、40多万人次点赞、5万多人次转发、近2万人留言“看哭了”“听哭了”,瞬间成为网红剧。
四、启示
广播剧的优长特点与突发的疫情事件的传播需求相契合,题材的真实性、时效性、典型性具有内在力量,融媒体制作、推广和传播带来了叠加效应。
这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一是被我们淡忘的一些传播手段和形式,只要遇到合适的契机,并与时俱进地加以运用,便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产生独有的传播力、影响力。二是无论什么样的形式与样态,最重要的是要以互联网的思维去运作,以融媒体的理念去建构,放在互联网融媒体这个新传媒时代背景上,不断融合新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动力。微剧亦能传大义,“老凤”复鸣发新声,广播微(短)剧以互联网和广播+的思维策划、统筹、运作,从素材选取、主题确定、结构谋划到制作推广直至最后播出,充分运用广播与新媒体两个平台、两种渠道,并以融媒体的方式呈现,由此赢得了更多的受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作为主流媒体,无论采用什么传播手段和形式,关键时刻要勇于担当、守土尽责,和时代脉搏同振,与人民心愿共鸣,才能得到受众的热烈呼应。
(作者单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本文编辑:林秀)